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础教育态的OO3000字_基础教育态的毕业OO范文

导读:基础教育态的OO如何写作?不管是毕业生还是对于很多的职业学者来说,基本上都是需要进行撰写OO的,而不同的OO写作方式也都是不同的,所以想要写好自己专业的OO,怎么能少了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呢?本OO分类为基础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基础教育态的OO范文供大家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摘 要〕非遗作为频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我们保护这项传统文化内容,更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从而延续非遗文明的传承。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所强调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同时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继承 事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就像一位耄耋老人一样,渐无生气。如何保护这位行将辞世的老人,如今已经成为刻不容缓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我国已在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丢弃了太多太多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因而有限的非遗内容,已经成为我们见证历史、面对历史的唯一途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或丢失、或放弃,这是因为传统观念思想太过保守,如若不端正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以科学的方式去分析,那么非遗精神也将渐渐逝去。
  一、经济发展与外来文化侵入对非遗文明造成的冲击反思
  近些年,在研究非遗与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越来越难以避免的碰到许多非学术性课题。例如部分贫困的地区希望借助非遗项目,提高当地经济建设水平。部分企业与集团则希望能够利用非遗的特色,进行地产项目开发。教育机构则希望借助非遗内容,打造特色化现代教育。人们对非遗的观念理解和使用发生转变,不能说是完全的坏事。我们应当将其理解为,人们逐渐开始重视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及对非遗背后的附加价值认可。
  不过,这些观点的提出,印证了那句话,即如何古为今用?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互利?研究型学者如何服务于大众社会?这都是我们在使用非遗前所需要考虑的[1]。文化学者们更多的是在为非遗经济牟利出谋划策,虽说这是在将知识服务于社会、应用于社会的思维拓展,但是从负面角度来看,这也是引出今天非遗的活态传承的思考原因。
  从非遗的特点与定义来看,活态传承必然是非遗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生存下去的关键。通过对非遗文明的再创造、再利用的活态传承,是实现人们对于非遗更具认同感与历史感的直接途径。因此,非遗的保护并不局限于静态固化的纪录延续,而更重视向前的发展[2]。非遗的传承,主要寄托在人类自身的发展,以声音或形象等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实现身口相传文化的延续,是活的文明部分。可以说,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人的作用和价值显得极为重要。
  我们可以将“活”字理解为活的显现与活的文化。从狭义角度来看,活是活动的,是与人有互动的文化内容。而从广义?砜矗?活代表非遗是有生命的,是存在于天地间和我们有密切联系的。所谓的活态,即生命的延续状态。
  看似简单的道理,在实际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却难以具体实现。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静态记录的保护与收藏。静态记录指的是将非遗内容,以收藏和原始记录的方式,存放于博物馆进行保护。当然博物馆的OO展示目的是让更多的后人去了解“非遗”内容,为“非遗”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借鉴资料。
  这种保护形式,强调的重点是保护。工作具体内容主要为对“非遗”的普查、认定及登记,以大致的方向进行全面的“非遗”资源了解,并结合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给社会,采取适当的措施,搜集和认定“非遗”内容,加以保护。静态的文化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说,静态记录的保护方式是延续人类文明的基因库。
  (二)活态保护的开发与传承。活态保护是指在保护过程中,以延续“非遗”内容传承为基础目的,加快文化内容变革进程。这种保护方式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创意行为,文化创意作为一种推广的产业正在大力发展[3],这是一种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核心具有很强创造能力的新兴产业,强调的是个人、集体用具有创意的方式,以产业化的模式进行知识产权开发再创造的非遗文明传承手段。
  因此,在活态保护下的非遗文明,又被称为“非遗”的衍生品,同时也可以说衍生品是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的必要载体,是“非遗”传承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态体现[4]。
  二、“非遗”的活态传承
  “非遗”活态传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唯有将“非遗”内容融会贯通于现代生活,才可以确保更多的人接受“非遗”,实现“非遗”大众化的普及。因此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非遗”文明的传承力度,还要将“非遗”传承落实于教育体制。另外,还要极力拓宽文化市场份额,确保“非遗”市场的有效传播。
  (一)重视传统文化与民俗的活态传承。“非遗”来自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俗的多样变化与融合。延续“非遗”的传承就是在延续中华民俗的传统文化,这就好比,如若春节消失了,那么与之一同消失的不仅是浓烈的节日气氛,还有年画、春联及燃爆竹等都会随着春节的消失,一同流失。因此,“非遗”保护和推广工作,需要民间与官方一同努力。
  (二)将“非遗”教育贯穿于教育体制。“非遗”的宣传应贯穿幼儿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5]。由浅入深的发展,确保国人能够在早期的教育中,便形成较为全面的民族文化认知。不过,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由于内外原因的影响,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基础教育的缺失,其所引发的恶果与现象如今越发严重。
  (三)大力开发“非遗”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宣传与流通。市场经济是一种无形但却强有力的力量,市场经济在“非遗”传承中所能发挥的价值,要远超日常文化传播。
  “非遗”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的调控和研发过程中,将“非遗”的最大价值得到更好的价值诠释,并使其深层的含义以更直观的角度展现给大众,这对于“非遗”的传播来说是极为有利的,能够以自然的形态流通于市场,从而达到传统文化的活态愉悦式传承。“非遗”的发展需要三者的相辅相成。三者相融必然将引导“非遗”发展的走向,使“非遗”内容能够更多地出现在大众的生活视野之中,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传统文化延续的有力传承和推进。
  三、活态“非遗”传播典型事例
  (一)设计师与艺术家的民间美术作品取材。来自中美学院的吕胜中教授的故事,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取材于生活、创作于生活的非遗传播典型事例,我们且先不说吕胜中教授在中美学院所取得的教育成就,真正体现出吕胜中教授对非遗发展价值的是他的艺术作品,即《生命――瞬间与永恒》。吕胜中教授在创作该作品的时候,融入了民间艺术观念与色彩应用,在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中汲取了生死相交概念,生生不息生命延续的意识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理解[6]。   再比如近些年《福禄寿喜》这套由王虎鸣先生设计的邮票,其所包含的设计元素,同样来自民间的美术题材涉及。这套邮票不仅在造型上达到了与非遗文明的内涵相契合,同时在色彩和理念的选取上,也与民俗文化有着很强烈的认同,达成了内容形式的统一,广受人们喜爱。
  (二)教育界对“非遗”保护的贡献。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非遗”的保护,成立了“非遗”保护研究机构,甚至增加了相应的专业内容。例如中美学院就在近些年开办了“非遗”课堂和课程,并聘请了许多来自全国的“非遗”传承人讲课。此外还有诸如山东工美学院,也于近些年加强了民间美术的研究工作,《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就是由山东工美学院的潘鲁生院长及大批的教师组共同完成的。通过对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进行农村非遗文化调查,实现了发展定位、生产模式、产品创新、组织结构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研究[7]。
  (三)“非遗”的生活活态延续。非遗来源于生活,因而凡是热爱“非遗”内容的人,相比在生活中,都会自觉地将“非遗”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灵活应用“非遗”传承开展活动,也是近些年我国所尝试性进行的实验之一。例如我国北方一般以面塑作为祝寿庆婚的?r礼,排场大的会有寿糕与寿面等,就算不讲究的也会以一碗寿面作为庆祝。在生活中,其实还有许多生活习惯来源于传统文化元素,发现并发展,是确保“非遗”能够在代代相传下得以延续的关键。
  非遗的保护与研究,应立足于各个行业与文化领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多方知识的融会以及团队间进行合作,有利于加强“非遗”的保护力度。相对于实业来说,“非遗”的发展及活态传承有着得天独厚的潜力和空间背景。文化遗产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其附加的价值具有历史的效应,因而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以防破坏了“非遗”保护的科学性与可持续发展。缺乏理性及慎重的对待,必然会导致在盲目的开发过程中,加速“非遗”文明的消亡,唯有将文化传承摆在首位的同时兼顾利益,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承落实。
  参考文献:
  [1]肖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艺海,2017,(06):148-150.
  [2]齐爱民,曾钰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活态保护制度研究[j].创新,2017,11(01):99-108.
  [3]李梦诗,魏园,吴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以川剧为例[j].戏剧之家,2016,(21):267.
  [4]王晨.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j].艺术百家,2016,32(05):44-48.
  [5]李永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以界首刺绣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4):102-104.
  [6]杨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01):1-7.
  [7]王立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锅庄舞的活态传承[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2):53-56.

  • 1
  • 2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保护  文化  发展  内容  延续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