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素质教育OO案例赏析(共2篇)   导读:大学素质教育OO怎么写?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学中得重要范畴,大学素质教育OO显得尤为重要,所被用于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多所高校校训中,都有强调素质教育,素质也是学生的基本品德。下面是大学素质教育OO的范文参考,有相关方面研究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第1篇:面向一流大学之道的大学素质教育担当     摘要:新时期,大学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必须与一流大学建设这一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大学素质教育既应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有力抓手,也应成为一流大学建成的关键表征。当下,夯实大学素质教育基础,培养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具备本土文化品格的一流人才,关键是要营造符合一流大学之道的大学素质教育育人场域,形成符合一流大学之道的大学素质教育基本理念,重塑符合一流大学之道的大学素质教育师生共同体关系。     关键词:大学之道;一流大学;大学素质教育;立德树人     OOOOOO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新的时期,一流大学建设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提升输出人才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夯实大学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对于一流大学建设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准确理解,应建立在对“一流大学之道”的深刻分析基础上。当前,学界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外延界定较为宽泛,涉及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不同方面。本研究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一流大学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应在于解决好大学生的德行养成与文化传承问题,在于抓紧抓实思想OO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工作。     一、一流大学之道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联系     中国的一流大学之道探寻具有传承性、开创性和本土性特征,其核心之一在于夯实素质教育基础,培养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具备本土文化品格的一流人才。     第一,中西方既有的大学之道是中国一流大学之道探寻的重要基础。探寻大学之道,即探索“大学办学的道理、规律”[1]或寻找“大学之理念,大学之目的”。[2]其核心,是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就如何举办好大学做出回答。探寻“一流大学之道”,则是面向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水平大学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深入探索。中西方已有的大学之道理论与实践成果,对于中国一流大学之道的探寻提供了基础参考。西方关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性和规定性的系列研究成果,可视为西方“大学之道”的前期成果,以《大学的理念》《高等教育哲学》等一批高等教育研究著作为核心代表,这些成果也形成了全球学术界延续至今的研究大学之道的主流话语体系。西方大学之道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与实践的影响是客观而深远的。这既体现在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中,更体现在大学的办学实践中。近现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取得的若干成功,很多都源于对西方大学之道的模仿借鉴。比如,德国的“大学之道”使洪堡教育理念在中国广为流行。美国的“大学之道”使大学的社会服务理念在中国凸显,其重视研究生教育等传统也被广泛运用到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中国本土大学之道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的理念与实践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传统文化中各类教育理念尤其是高等教育理念,经过发展成熟逐步演变为中国本土的大学之道,如以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为代表、以《大学》等经典文献为代表的对教育基本规律的阐述,再如以书院制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高等教育实践的总结等。二是近代以来中国本土大学举办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逐步演变为中国本土的大学之道,比如,OO时期的自主招生制度,OOOO以来高等教育办学的大量本土经验等,都可认为是较为成功的本土大学之道。     图7(c)给出了天然气中水OO的变化情况,对比周围环境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情况(见图8)。由图8可以看出,外输气中水OO常年高于当季的平均气温,说明外输天然气中水含量较高,在较低的环境温度时容易在管道内壁上析出[11]。     第三,夯实大学素质教育基础,培养出思想OO过硬、具备本土文化品格的一流人才,是中国一流大学之道的题中要义。一方面,大学素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夯实思想OO教育相关工作,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学所承载的,是人类知识和德行的进步。中世纪至今,大学发展一直以教化合格社会公民为主要目标。而所谓的“合格公民”,则是牢牢打上本国价值符号、文化符号、OO符号等的“高等教育产品”。OOOOOOOO建设正步入新阶段,既需要专业知识过硬的“有才之人”,更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有德之人”。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在什么思想下培养人、培养出具有什么思想的人愈发重要。因此,中国要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素质教育应切实做好思想OO教育的各项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OO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培养出符合本国需要、具备正确思想OO品格的OOOOOO人。可以认为,立德树人是一流大学自身建设的规律性要求,是OOO主义中国化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其既形成了长期以来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规定性,也法古通今,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纳入其中。立德树人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大学之道,是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之道”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面向更高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流大学建设,大学素质教育在德行养成、文化传承方面不仅不能放松,反而更要加强。大学素质教育要密切关注未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知识学习趋弱、德行与文化学习趋强的总体趋势。随着新的学习技术的进步,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途径显著拓宽,学习能力和效率不断增强,通过知识影响世界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一旦道德滑坡、文化缺失,所可能带来的“危害”将显著增大。未来的人类学习,在知识层面的学习很可能被人工智能等所取代,但关于道德的教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却仍依赖于人类自身。而且愈发重要。人类有了互联网,所以“黑客”应运而生。而人类有了人工智能,如果不加强德行和文化的学习,一旦突破“人工智能三定律”,则可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后果。因此,未来的大学素质教育尤其是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要持续加强,因为如果“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去占领”。[5]     二、大学素质教育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有效担当     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育国际一流英才。素质教育作为富有OOOO的教育思想,自20世纪OO十年代一呼而起、久盛不衰,引发了中国高等教育深刻而全面的变化,从教育思想、育人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到人才培养模式OO,影响深远,意义巨大。未来,高等教育的知识性还会不断弱化,学习科学的不断进步还会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解放学生的大脑。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对人的道德自律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工作仍将任重而道远。此种背景下,大学素质教育在中国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有主动担当、有效作为,这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明晰地位,形成抓手,营造符合一流大学之道的大学素质教育育人场域。一方面,应明确大学素质教育在一流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是一流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素质教育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保证。应突出大学素质教育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应将大学素质教育打造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而不是辅助阵地、不是游击阵地。在此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具体办学者应加强认识、形成共识、明确方向,应进一步开展一流人才培养规律的大讨论,进一步开展大学素质教育对于一流人才培养影响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扩大宣传、增进影响、形成规范,真正让大学素质教育成为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应切实将大学素质教育工作落实到课程体系中。要明确大学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外延,规范大学素质教育相关概念的使用,促进大学素质教育相关概念的具体化、统一化,避免过度扩大大学素质教育的概念边界,避免出现概念过多、概念模糊、概念重叠等问题而使教育管理者具体工作开展无所适从。要明确形成大学素质教育概念的现实抓手,将大学素质教育相关工作落实到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之中。避免因没有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保障,出现OO式、口号式、点缀式、临时性的各类大学素质教育活动。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营造氛围浓厚的大学素质教育育人场域。要在各高校营造重视大学素质教育、支持大学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要切实按照OOOOOO要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也要形成常态化的,多线课堂相互交织融合的,有效的、立体的育人场域。     第二,突出自信,凸显特色,形成符合一流大学之道的大学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OO别指出,要“坚持以OOOO为核心,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OOOO先进文化建设。”[6]这其中,大学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突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OOOOOO在传统的“三个自信”之外,特别增加了“文化自信”,这为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没有文化自信,就会盲目追随全球化和国际化浪潮,盲目推崇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出现“失根”现象,跟在别人后面“照葫芦画瓢”,无法真正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中国一流大学的大学素质教育工作更应增强自信,尤其是涉及OO制度、思想品德、文化传承等方面,应凸显自信,有效探索OOOO大学的素质教育办学路径。此外,应逐渐将文化自信有意识地上升为文化自觉,大学素质教育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比如,日本一流大学建设也经历过从模仿借鉴到本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形成的重要过程。当前,很多日本年轻人甚至并不愿意到海外求学,他们认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甚至要好于国外大学,这可以认为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形成的表现之一。     另一方面,要寻求本土突破,办出本土特色。如果只有本土自信,但办学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那就可能变成盲目自信甚至夜郎自大。中国的大学素质教育,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必须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寻求本土突破,办出本土特色。其核心,一是继续从OOO主义理论体系汲取营养,二是继续向深厚的历史文化寻求支持。同时,尤其要注意对OOOO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及时进行总结发掘。     当前中国正式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源于经过OOOO至今的不懈奋斗,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建起了“高原”,这其中也必然有大量本土经验和特色值得探究。下一步,大学素质教育在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深挖本土特色方面责无旁贷。OOOOOO指出,在传统国际发展的赛场上,规则别人都制定好,我们可以加入,但必须按照已经设定的规则来赛,没有更多的主动权,抓住新一轮科技OO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的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2017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学会上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中国化翻译方案,这是本土自信逐渐形成的体现。未来,应加强研究,继续深挖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探究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本土大学素质教育理论、方法和课程体系。正如谢维和教授所认为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教育学的责任“就是形成和总结出我们中国独特的办学思想和理念”。[7]     第三,质量监控,教学相长,重塑符合一流大学之道的大学素质教育师生共同体关系。一流大学之道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核心。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以及重科研轻教学等错误理念的甚嚣尘上,传统的较好的师生共同体关系被破坏。与此同时,传统的师生共同体关系也存在并不完全适应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改造。重塑符合一流大学之道的师生共同体关系,关键是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严把师资质量关。既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甄别,也要注重教师德行的把握。在中外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之道的核心要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相长”,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往往就发端于师生对话碰撞和深层互动。但近年来,一些功利性目标逐渐取代了教与学的基本原理,并占据了上风。一些学校中“课堂危机”出现了,师生关系问题出现了,师生共同体关系破坏了,教学学术的文化也破坏了。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文化素质与品德素养建设。要求学生要德才兼备,那教师则更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样才可能以上率下,推动大学素质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OO倾向。要出重拳切实OO各类功利性指标,把教师从评估的枷锁甚至囚笼中放出来,给他们充分按照自己所学、所长、所想施展育人才华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营造更为融洽的师生共同体关系。大学素质教育尤其要理顺关系,改变传统学生单纯“受教育者”的被动地位。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学生们要在知识海洋里OO徜徉。但海洋也有暗礁、也有风浪。真正的知识海洋应该是师生一起下海,一起畅游,而且教师要带头下水。绝不能教师在岸上,学生在海里。比如,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各类课程,教师自身如果没有创新创业经验,单纯鼓励和指导学生去创新创业则可能效果不佳。而且,相比于专业课程,大学素质教育往往偏软偏柔性,师生共同体关系则更难建立和维系,既需要教师更加用心和投入,也需要高等学校提供更多制度和政策保障。     第2篇: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摘要:自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以来,很多大学都开始了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OO。素质教育虽已被确立为国家教育OO发展的战略主题,但在理论上还有争议,实践上还存在误区,制度建设上还未健全,实践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澄清素质教育的科学本质和内涵,健全适宜素质教育深化的制度环境,逐步建立起适宜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新时代的切实回应。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制度环境     素质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可谓是贯穿了我国教育OO发展的全过程,更是在2000年之后成为我国教育OO的战略主题和价值取向。但正如王义遵所言,“素质教育虽然提出已久,多次出现在OO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中,但时至今日并未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OOOO建设者和OO人。”发展素质教育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OO文件中,这既是OO对素质教育思想的再次肯定,同时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与港台地区、西方的教育交流中,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等概念被引入我国,这使得相对于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开展素质教育的分歧更大。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如何秉承新理念、适应新挑战,切实回应新时代的要求,是每一个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实践一线工作者都应该思OO究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简要回顾:提出与实践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片面强调应付考试,过于追求提高升学率的教育现象而提出。而过于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知识结构单一、专业面狭窄、视野局限、人文与科学教育失衡、缺乏创新能力等弊端则是高等教育阶段提出素质教育的缘由和需着重解决的问题。1995年9月,OOO启动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即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1)。     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切中了专才教育的时弊,顺应了教育的发展规律,在我国各类大学迅速展开。随之而来,高等教育的理念开始发生了变化,即从专才培养所强调的“制器”,转向了素质教育凸显的“育人”[2]。我国大学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形成了包括招生录取、教学计划、大纲教材、课程体系、培养规格、学籍管理、奖惩制度乃至报OO究生深造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大学普遍是按照学科专业划分院系的组织机构,由此实现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提出之初,无论是在OOO文件还是教育专家的研究中,都曾指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2)。但随着实践的进行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倾向于素质教育已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模式[1]。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从是否触及制度组织层面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以课程教学OO为标志的初始阶段和对本科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思考、探索和构建的综合性OO阶段。     开设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是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实践的主要途径,课程教学OO自然构成了我国素质教育早期实践的主要内容(3)。迄今为止,我国大学开设的各类素质教育课程少的几十门,多的达上百门,内容基本都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同时针对一些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了针对性的举措(4)。例如,针对早期学生选课中存在“拈轻怕重”,重文科轻理科的现象,多数高校采取了分布选修的方式,即将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划分为几个模块,要求学生从不同领域中选修一定的学分。针对普遍存在的“内容杂、结构乱、质量低”的问题,一些大学开始加强选修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如上海交通大学自2009年开始将原来的通选课改造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并进行课程遴选立项,定期复评、期满验收的办法加强建设。同时成立课程委员会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对任课老师、教学班级规模等作了明确要求。可以说在课程教学层面上的OO,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教育目标,还是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等制度都已经与专业教育模式相适应,仅靠局部的课程教学OO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其目标[3]。也正因如此,一些大学开始进入素质教育探索的深水区,即开始对本科教育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如复旦大学于2012年整合原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机构,组建新的复旦学院,即本科生院;浙江大学于2008年成立了本科生院,实现了“变单一的多部门的分散管理为统一高效管理”的目标;西安交通大学于2016年成立本科生院,通过重组“校、院、系”OO教学责任体系,优化了本科生培养管理和服务机构[4]。虽然从整体上看,上述OO涉及的院校和学生规模仍然较小,还存在与大学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磨合和适应问题,但是毕竟已经开始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上探索适宜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反思     在过去的20多年中,随着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我国大学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人文环境营造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和成绩。但素质教育在大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国家中长期教育OO与发展纲规划要(2010—2020年)》指出的诸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至今尚未根本解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受到社会微议的情况也依旧存在[5]。此外,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对似乎无用之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认真地反思我国大学素质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又该如何秉承新理念、适应新挑战。     (一)在理论研究上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存在分歧     目前较普遍接受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是:素质教育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6]。但不可否认,在理论上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分歧和争议。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OO三在数篇文章中多次指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仍然未达到科学认知的程度,还存在“道理说不清;行动起来很困难;导致对科学知识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轻视”等诸多问题[7][8]。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科学性,存在“素质教育是个筐,需要什么都可以装”的问题[9]。在高等教育阶段,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与港台地区以及西方日本等国家的教育交流中,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养成教育等概念被引入我国。此后,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概念无论是在研究文献中还是实践中,如课程名称上,常常混合使用,让人眼花缭乱,不明就里(5)。无须赘言,正如王义遵指出的那样: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即是对素质教育的肯定,同时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对素质教育的争议主要源于对“素质”的定义和内涵没有完全厘清,对一些文件中提到的“综合素质”还仅仅停留在“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层面[1]。     (二)素质教育实践上存在误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OO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到了教育OO发展“战略主题”的地位。但是不少教育理论研究者仍然存在对“战略主题”的理解领悟不到位问题,具体表现为:照抄照搬西方的教育话语,甚至用其话语体系随意剪裁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6]。而在实践上,不少高校还存在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而走入误区的情况。一些高校仅把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号上,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推进素质教育;一些高校还仅仅把素质教育停留在建设校园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等较浅层次的范围,或停留在开设讲座、选修课的初级阶段,而未把素质教育落实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些高校则把素质教育当成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学生的视野更开拓,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或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导致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冲突[10]。     (三)适宜素质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滞后     素质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一目的,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11]。而要使得人才培养体系落到实处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则须在组织制度层面作出调整乃至重构。尽管我国一些大学已开始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如本科生院的建立,但这一举措目前仅限于少数高校,并未大范围实施,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是以学科划分的专业学院构成的组织结构。很多专家指出的素质教育推进难以深化且效果不尽如人意,源于缺少高水平素质教师,源于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普遍现象。那么,为什么高校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呢?同样,不少人指出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实际工作却是踏踏实实搞应试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普遍现象。人的行为是对外在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的反应,上述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是适宜素质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滞后,不在制度层面解决,诸多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例如,不改变现有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制度,“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恐怕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不调整OO的考试方法、内容,应试教育就无法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型(6)。     三、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探究和开展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再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逐渐由教育观念和思想发展成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素质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被确立为我国教育OO发展的战略主题,但在理论上还有争议,实践上还存有误区,制度建设上还未健全,素质教育的实践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大学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基本途径和依托。大学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涉及校内外的诸多因素。相对而言,校外的因素既难以控制,且短期内难以改变。鉴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大学应立足于现有外部条件和环境,先从教育自身的问题着手,积极发展素质教育。     首先,澄清素质教育的科学本质和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所处阶段的不同,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并非一成不变,这是很难给出素质教育中“素质”确切内涵的一个重要原因,进而导致对素质教育的各种诟病。结合不同大学的师资、目标和优势的差异,如何对各级各类大学,提出与其相称且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外延明确的“素质”概念,应作为当前教育理论工作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避免实践中走向误区的前提。     其次,建立健全适宜素质教育深化的制度环境。素质教育绝非是开设一些课程,安排几场讲座,增加一些社会实践,它实则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也必将涉及现有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制度的变革。不在制度层面着手,很多羁绊素质教育深入的因素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在科研至上、项目至上、经费至上乃至奖励至上的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环境中,大学教师连教学都难以安心,何谈积极投入,践行素质教育?在按照学科专业划分院系的组织机构,怎能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第三,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作出了重大判断,即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对大学本科教育目的重新思考,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逐步建立起适宜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新时代的切实回应。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大学  素质  一流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