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OO)

目录:

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OO

谈谈美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1、摘 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陋单一到复杂多样的发展。各个时代的艺术不是孤立存在,也不是互不相干,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要继承,也需要创新。为了发展,必须革新创造。所以,对于艺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创造出崭新的OOOO新艺术。

2、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陋单一到复杂多样的发展。原始社会,艺术反映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那时的艺术是与音乐、诗歌、舞蹈为一体的。进入社会阶级后,生活越来越来复杂,艺术的范围越宽阔,内容越丰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而有各种形式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由于他们的生活习性不同而决定,所以艺术在各民族之间存在了批判地继承艺术的遗产和借鉴外来艺术的经验,并在自身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发展为今天的OOOO新艺术。

3、各个时代的艺术不是孤立存在,也不是互不相干,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代艺术总是给后代艺术以巨大的影响,后代的艺术总是要继承前代艺术成果,这就发展为历史的继承性。艺术有了自己的传统,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方法到艺术技术,无一不是在继承了前人的艺术基础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4、在中国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前人通过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在后代艺术中都有表现,好的思想内容很容易被后人继承,并加以革新和创造。在早期,人们往往赞美劳动的辛勤和成果,而产生不同形式的艺术;如美术、雕刻、舞蹈等,后来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充实。例如,表现劳动OO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思想内容,以及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对祖国OO的热爱,对OO平等的追求,对正义的歌颂和OO的鞭挞。又如,我国石磬,妇女伴奏的苏鼓,原始的弦乐器等,逐步发展,革新为现代完美的乐器:小堂鼓、锣鼓、木琴等乐器。如果没有当时的艺术表现,能有现在人们所欣赏的音乐吗?中国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舂江花月夜》通过夕阳下,渔舟晚归,来赞美描绘祖国的美好山河,使欣赏者借助标题对此情产生一定的联想。渐渐艺术又出现的不仅是舞蹈美术、诗歌、交响乐……我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几乎被各个时代的各种艺术都描写过,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大型舞蹈《奔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历史戏曲、美术、诗歌、小说所表现,他们不是抄袭,而是艺术上很微妙的继承和表现,是由民族的共同生活与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OO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OO

1、中国古典家具在中华民族漫长家具发展岁月中,是人类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中国当代家具的设计应从造型手法和艺术神韵中提取明清家具的精髓,在研究学习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从而推进我国当代家具设计的发展,创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家具。

2、中国传统家具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尤其以明式家具为代表,明式家具材美工精、典雅简朴,具有特定造型风格。它以合理化的结构与艺术化的造型,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它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

3、中国传统家具历史久远,其价值不仅仅是服务于人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着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观念意识、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发展水平。

4、中国传统家具的工艺性堪称世界一绝,其造型结构采用木构架,不用钉、不用胶,节点设计多用榫,不同的部位运用不同的形式制作。这种以木构架与榫接合的结构特点,不仅使结构牢固,而且也增添了造型的美感。

谈谈美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谈谈美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魄宝。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戏曲正承受着极大冲击力所带来的影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剧种的生存、发展是全国戏曲界面临的重要课程。OOO部长OO同志《在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推进文化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创新。”近年来,全国戏曲掀起了抢救传统,学习传统,继承传统的艺术活动。潮剧虽然是地方小剧种,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色彩,深受海内外行家的好评和赞誉。广东潮剧院作为潮剧艺术的最高殿堂,具有代表和示范的功能和作用,一向重视对本剧种传统艺术的抢救、发掘、继承和发扬。笔者近年主动参与潮剧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传承工作,在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无穷,传承意义深远重大。我试谈谈点滴体会。

2、从事潮丑表演艺术十几年以来,我深感潮丑的艺术天地广阔、特色鲜明、个性迷人。潮剧丑行可细分成十大类型丑,“放而不扬,豁而不露,快而不利”是潮丑的程式特点,“蹲、缩、小”是潮丑程式的表演规格。近年来,本人学习和传承了《活捉孙富》《闹钗》《刺梁骥》等经典潮丑折子戏。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除了细致地领悟老师的授课,认真地学习程式表演特点和表演技巧外,我着重于对剧本和人物的分析和体验:《活捉孙富》和《闹钗》都是潮丑中的项衫丑戏。项衫丑是生行的OO,多演年轻的公子哥儿,项衫的运用讲究干净、优美,注重水袖、折扇工和项衫等技法的发挥。《活捉孙富》中的孙富和《闹钗》中的胡琏,他们是同一类型丑中的两个不同人物个性的戏剧人物,个性鲜明。孙富是富豪O商,交官结府,贪财OO;胡琏是官家子弟公子哥儿,读书人却胸无点墨,终日闲游浪荡。项衫丑虽然是这两个人物的共性,但,类型不能代表典型,为了准确地创造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因此,在塑造人物过程中所运用的唱,念,做,打等潮丑的表演程式也就有了质的区别。这两个剧目所运用的潮丑表演技巧也各具特色,《活捉孙富》一剧重点突出在“捉”字,老一辈艺术家就创造并运用竹交椅来体现孙富被杜十娘活捉时的丑态;《闹钗》以闹字作文章,胡琏通过手中折扇的开、合、颤、翻、摇、抛、绞等技法来突出胡琏轻佻、浮夸、小气、造作、胡闹的性格。这样的人物创造,典型鲜明却又不失类型的色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刺梁骥》一剧中的万家春是OO相士,万家春一角以潮丑的踢鞋丑应工。踢鞋丑多演闯荡OO,出入草莽或市井码头的低层人物,多为有正义感的正面人物形象,表演注重腰腿工,常模仿动物的动作,如壁虎、螳螂等。在潮丑传统折子戏《刺梁骥》中,“相梁 ”是全剧最具表演特色的戏剧情节。它主要是通过万家春手中的折扇配以蹲、缩、小的潮丑程式动作来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的变化,生动地把万家春这个老OO的世故、干练和机警的人物个性贴切生动地表达出来。《刺梁骥》一剧,丑角的表演极具特色,是踢鞋丑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3、传承的目在于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应加于发扬和发展,才能使艺术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老一辈艺术家传下来的宝贵艺术经验,是我们后学者的基础,而且要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加以中加总结和巩固,并在合乎“情、理、法”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加以发扬。如本人在移植剧目《活捉三郎》中,张文远一角以项衫丑应工。《活捉三郎》与《活捉孙富》一剧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同样是“活捉”,可是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遭遇不同,因而两剧中的人物个性明显各异;虽都是“活捉”,可是人物的戏剧情绪、行为目的以及矛盾冲突有明显的区别。为了丰富人物的表演,我借鉴了《活捉孙富》中潮丑交椅功的运用,但交椅功的运用并不像《活捉孙富》那样贯穿全剧。在张文远得知阎惜娇是鬼时,他惊慌失措,慌忙逃窜,拿起交椅阻挡鬼魂。在这段戏中,我运用潮丑交椅功中的“站椅”“贴壁椅”“穿椅吊毛”等表演技巧,充分地体现张文远被阎惜娇追捉时的戏剧效果;在接下来的阎惜娇和张文远回忆昔日情爱时的整段戏,我把交椅作为表演的一个支点,通过交椅的“推、倚、倒”等的灵活运用,准确而又清楚地表达两个戏剧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作好积绽。又如在第六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中,我以《刺梁骥》参赛,由于参赛时间的OO,不得不尽量地约束剧本的内容。我在保持表演特色的基础上,把“相梁”和“逃离”的戏剧情节合理地揉合起来,在戏的结尾处,合理地运用潮丑特有的表演步法来描绘万家春逃离虎口的形神,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述这两个剧目参加第六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均获“金奖”。又如,在去年继承传统剧目《续荔镜记》中饰演的海阳县一角,这个人物原由潮丑名家李有存OO扮演的。原来这个人物的装束是身穿长官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艺术条件和特点,在尊重老一辈艺术家艺术创造的基础上,在着装上作了改动,以短官袍来扮演这一人物。因为人物着装的改变,表演就不能“依样画葫芦”了,故此,在一些表演程式的运用上,我相应地作了调整,如站相、步法等等。这样,既继承“人物”的艺术特点,又能结合本人的艺术条件来地塑造人物,得到了传承老师和行家的好评。通过这几个实践例子,说明了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发挥艺术创作的能力性,只要不逾规矩,可以在尊重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尝试和创造,让传统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猜想,历代的老一辈艺术家,他们同样也是在这样的艺术实践中使潮丑的表演技艺逐步形成并成熟起来的吧。

4、艺术传承工作任重道远,意义重大。作为青年的一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参与,去实践,并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再学习,再挖掘,再创造,再发展。只有牢固地掌握好传统表演艺术的特点,只有扎实的传统艺术功底作支撑,才能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地求发展,求突破;才能让我们的戏曲艺术百花竞放,鲜艳耀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艺术  人物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