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美育德育教育OO3000字_美育德育教育毕业OO案例

导读:美育德育教育OO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并非一件易事,而且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都是尤为严格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写作OO太难了,本OO分类为德育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美育德育教育OO范文供大家参考。

探析美育与德育融合教育的主要途径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审美过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既可作善恶评价,也可作美丑评价。青年学生的OO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美育和德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青年学生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将美育与德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以美辅善,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以美诱善,不断发掘青年学生的创新潜能;以美储善,不断培养青年学生的生活理念,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于中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强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美育教育;德育教育;融合教育
  一、德育内容与美育体验相结合
  青年学生爱美追求美,然而面对形形OO的社会,他们缺乏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并对人的自然美审美层次不高,甚至以丑为美,使他们对人的崇高的精神美缺乏应有的甚至最起码的审美认同。如当前有些男生带耳环、女生低胸的衣服,有些学生攻击性强、油滑、庸俗、不文明等问题,学校三令五申,却屡禁不绝。其原因就是有的学生错误的认为自己的服饰、言行是美的,有气质、独特、时尚,是他们对“明星”的爱意的表达等。这类问题如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必将适得其反,而德育内容与美育体验相结合就能事半功倍,有效解决。一方面,德育教育应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纳入“时尚”元素,与时俱进拓展教育内容。时尚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只是被物质的繁华包裹而不被人们所了解,但实际上时尚不是物质的,而更是一种精神食粮。而我们的许多学生只注重物质上的时尚,而忽略精神上的时尚,导致物质上的时尚成为学生心中的美的标准。现实中,有许多时尚艺术也会成为将来的“经典”和“传统”。德育教育应在坚守“经典”和“传统”理念的同时,破除思想束缚,根据现代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和现代青年学生心理的需要,与时创新加入时尚艺术的内容,融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应加强审美教育,改变过于偏重理性、习惯于说教和灌输的传统的僵化方法,借助形象直观与情感体验的形、情、境等手段,唤起青年学生的审美学习热情,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使其心灵在形象感受、情感领悟和价值体验中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并在温馨的气氛和愉悦的心情下获得乐趣和收获,从而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激起他们对美的追求以及探究美的勇气,最终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符合自身特点的美,并以健康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情趣,识别美丑、辨别是非。另一方面,可以用美育体验为德育教育作铺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与“学”的实效。美育教育强调的是心灵的教育,心灵交往是人精神活动需要,可是德育教育的规范化、程式化阻碍了学生内心渴望美与现实生活束缚的对话。一切时尚艺术是青年学生内心的最爱,美育教育中时尚艺术体验可以为德育教育搭建起通道和平台。比如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可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周杰伦演唱的古典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作品《青花瓷》,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用流行的音乐元素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让学生去欣赏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大家就不会觉得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利用一切具有时尚艺术的德育活动内容打开学生的心扉。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时尚艺术”中追求奢侈、浮华、浅薄甚至庸俗的一面,去伪求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好学生的引OO。当学生具备了较高的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再去激发他们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代替低层次的文化需求,使他们在愉悦的审美享受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OO与升华。这种德育内容与审美体验相结合,让学生欢欢喜喜的走进德育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
  二、德育方式与美育陶冶相融合
  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是规范性教育的方式,但很多德育工作者在理解规范性上往往会曲解意思,认为规范化就是程式化。不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个性;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无条件服从、老师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学生必须听从;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是“强压型”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学生无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不能这样等等,学生容易产生砥柱情绪,导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收效不尽人意。而美育陶冶就是德育教育者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目的地利用生存环境、学习氛围和审美方式等各种实践活动中的有利因素或教育者不断创新培育、熏陶感化、造就人的新感性、新个性,并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更丰富、气质精神得到升华、人格日益完善、人生态度更加审美化。因此,把美育陶冶融入德育教育中,就能在教学和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美育陶冶中,教师不要以训授式直接向学生传授德育教育的要求和观念,而是以美的感性形象愉悦人,以美的情感打动人,是通过感化而不是耳提面命、抽象说教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教师和学生是关系亲密的朋友,要充分发挥学生各种OO尤其是想象力的OO性,当他们在美的对象面前,根据自己OO自主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判断时,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信任和理解,这样他们就能在自己心里重建具有自己个性的审美意向。还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仿佛置身其中,充分领悟到采取什么样的方式,OO自觉的认识到了自己是道德行为的主人。其次,美育教育不仅陶冶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训练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行为。美育陶冶就是通过创新设计特定的不同场景来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灵,以美怡人、以情感人,在陶冶的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从而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情感信念。传统的德育教育通常只是交给学生一些背规矩守纪律的书背知识,而对于学生遇到突发的具体的事件缺乏有力的指导,而在美育陶冶中,学生有很多直接表现自己情感的机会,获得精神上的OO和升华。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对周围发生的事件作出准确的判断,训练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行为。最后,要善于创建有效OO的道德情境,利用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来塑造青年学生的品格,而且善于运用一种潜移默化、悄无声息的教育方式影响着、促进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工作者应经常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勤工俭学、无偿劳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化缘校长”的事迹,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军人官东的英雄事迹,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的事迹等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教育,让学生关注此类事件,使之感同身受,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艰苦朴素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公共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等。   三、德育观念与审美价值相统一
  美是至善、至真的事物,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因此人们总是喜爱和欣赏美,一旦生活中有美的东西呈现在人的面前,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它,享受它。把审美价值贯穿于德育之中,以“美”的法则来优化和规范自身的教育实践,以美育情、以情动人、以情育德,使学生的德育观念与审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分析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并主动自觉地去表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就能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德育观念与审美价值相统一,就是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利用美育教育中的审美思想和有效元素来改造道德教育,使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美能够展现出来,当德育教育以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就会高兴的、乐意的、主动的去接受,德育教育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是德育教育审美化创造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其次,德育观念与审美价值相统一,就是对德育教育进行审美化改造,还原于人真实的本性,主要体现于在学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着重构建自然美,而且要注意营造人文美。创建一种和谐的、生动的、清新的、充满美感的德育环境,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和熏陶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真正热爱美,追求美,是不会做出有损自身形象和有违道德的事情。康德说过:“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善相乐”,“美”和“善”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在价值上具有统一性,两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通过德育教育的审美化改造,从“美”和“善”的内涵中真正地体现出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让青年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不断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行,而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获得的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也无法忘却的终生教育,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和品行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最后,德育观念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行,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好人,德育教育的审美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青年学生更愉悦,更轻松,更喜爱的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感悟和道德相关的内容。我们知道“以美育德,美善相谐”,德育教育的审美化改造,最终的目的就是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以美育改造德育,让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完善,这样,德育教育才会显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充实。而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思想素质得到提高,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健全的人。
  总之,学校应将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全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熏陶和感染,才能使青年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善与美集一身的新时代的学生,全面增强现代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强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欧阳周等.美学新编,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3]屈斌.美育中的德育精神.现代教育论丛,2007(12)
  [4]余晓汉,陈冶明.美育基础,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7).

  • 1
  • 2
  • 3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德育  学生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