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前教育史OO范文欣赏(共2篇)

 人参与  2022-09-22 11:32:13  分类 : 教育论文  点这评论  作者:团论文网  来源:https://www.tuanlunwen.com/
学前教育史OO范文欣赏(共2篇)    导读:对学前教育史OO应该怎么写?许多人在面对学前教育史OO时无从下手,相信需要对学前教育史进行研究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不过研究的主要方法还是以OO的形式展现。如果有这方面需要,却又不知道怎么写的朋友,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两篇学前教育史OO,大家可以进行参考。

     第1篇: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学前教育史是OO大学学前教育专业(OO本科)的一门基础课程。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坚持以下策略:教学理念多元化;教学资源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整合;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网络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评价等。     [关键词]学前教育史;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学前教育史课程是OO大学学前教育专业(OO本科)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掌握中外学前教育史知识,认识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形成初步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论述了远古至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进程,并阐述了当代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实践、新理念和新成果。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1]。学前教育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在:①认知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外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掌握中外悠久而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做的贡献,了解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②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加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更加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育历史精神,发扬民族精神,树立为祖国建设奋斗的理想;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全面客观认识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③动作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评价历史上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从宏观上把握当代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动向,加深对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感的教育眼光,对于学前教育问题的把握能力,以及分析和比较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OO教育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构成特点有:①年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是幼儿教师,是OO在职学习,年龄在20-35岁左右。②具有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大部分学习者具有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对幼儿教育实践问题有一定认识。③重塑自我的愿望强烈。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是未掌握系统的知识,学历层次不高。他们既有为了得到学位或学历证书以满足社会上对教师资格要求的外部动机,也有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的内部动机。他们希望改变过去的自己,在新的起点上重塑自我,因此自愿报名接受远程OO教育。④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由于客观原因,大部分学习者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学习上缺乏吃苦精神,毅力不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⑤缺乏自信,有自卑感。多数学生经历了OO落榜等挫折,有一种自卑心理。这种心态既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也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⑥信息技术技能方面,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操作技术和技能,但并不深入,在利用信息技术参加网上在线社区学习、查询专业文献、进行教育科研统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     学习者主要是利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进行学习,放弃休息,这种精神是极其可贵的。针对学习者的动机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实用性,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其内部动机得到更大的加强;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并给予及时的反馈,正确运用外部动机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教学理念多元化     要提升学前教育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坚持教学理念多元化,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念、OO主义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课程思政理念等,尤其是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有助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领主流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1.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强OO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其内涵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方便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即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特点;方便学生,强调学习支持服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方式和风格等特点,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发展学生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2]。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实现。     2.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强调每个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构建客观现实世界,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3]。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第二,要求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讨论,和教师、同学进行互动,开展交互式的学习;第三,通过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以促进建构式学习。布置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协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同伴支持,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第四,鼓励学习者进行反思,并内化信息。     3.OO主义教学理念     OO主义认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是联结的过程,是网络结构中的关系和节点的建立和重构[4]。授课教师不仅要亲自在网上学习平台、微信群、QQ群等上传一些学习资源,还要欢迎学生、其他教师等上传与本门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源,实现知识来源的多样化;其次,和学生一起建立在线学习社区,通过在线社区实现深层次的交流和学习,帮助学生与其他同伴、教师和专家建立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实现OO主义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学前教育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阐述了从古至今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教材内容也论述了古今中外重要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对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OO学生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注意将历史事件与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的OO与发展相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满足学生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运用学前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5.“课程思政”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课程分为思想OO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OO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OOOO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OO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本身也是育人的过程,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传授学前教育史基本知识时,要以主流价值观引领,坚持“课程思政”,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二)教学资源多样化     在线学习平台学前教育史课程的网上资源主要是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针对学生学习提供重点和难点的OO。其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OO资料、期末考试大纲、微课、学习参考资料等。     如果学生希望更加深入了解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推荐参看陈文华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学前教育史》以及唐淑主编、OO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前教育思想史》一书。其他参考资料有何晓夏著的《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周采著的《外国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易慧清著的《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史》、毛礼锐和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外学前教育家传记等以及学术期刊OO、网站上发表的有关学前教育史的OO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教育家的经典著作,如卢梭的《爱弥儿》、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OO主义与教育》、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等,深入了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尤其推荐学生观看《先生》系列纪录片。《先生》是一部十集大型纪录片,以陈寅恪、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胡适、蔡元培10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他们的性格性情、教育经历、学术作为等呈现出来,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5]。学生观看此纪录片,有助于增加对这些著名教育家的了解,学习优秀教育家的实践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提高学习学前教育史的兴趣,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三)教学过程重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     为了充分体现OO教育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要坚持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具体教学环节包括面授课和网上教学活动的开展。     1.面授课     在面授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讲演法、读书指导法、实地参观法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线下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向学生系统讲授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期末复习指导。此外,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流媒体课件中教师的讲授,学习本门课程。     (2)演OO。在教师讲课之前,先抽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依次登上讲台,要求他们完整、清楚地给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一位教育名人。自古以来,浙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如王充、吕祖谦、王守仁、黄宗羲、蔡元培、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学生在演讲介绍家乡教育名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勇气,而且可以增加对教育家乃至家乡的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由爱家乡逐渐扩充到爱祖国、爱一切为祖国作出贡献和争得荣誉的人,从而把爱家乡、爱国教育镌刻于学生心里,提高育人的效果。     (3)读书指导法。学前教育史这门课程阐述了古今中外数十位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教育著作,如《论语》、《孟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卢梭的《爱弥儿》、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OO主义与教育》、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等。当然学生业余时间有限,不可能阅读所有的著作,故要求学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名著,撰写读后感,以加深对教育家的了解,学会科学地评价历史上的教育家及其思想。     (4)实地参观法。采用实地参观法,要求学生在假期或周末参观博物馆、教育家故居、书院、贡院遗址等,撰写观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强调理论和实际联系,发展能力,培养积极情感。     2.网上教学方法     在网上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网络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     (1)网络教学法。远程教育的本质之一是“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呈现IP课件、微课、网上OO、电子书等多种学习资源,将学习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网上教学活动、QQ、微信、邮件等手段和学生进行互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讨论法。在远程教学中,师生彼此见面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深刻感受教师的言传身教,缺乏集体归属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盲目、孤独和焦虑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尤其是教育史发展过程中的教育论争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参与网上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巩固有关学前教育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讨论结束时,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     (3)练习法。本门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要使学生能够OOOOO试,必须让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练习,包括平时测验和期末综合练习,使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焦虑心情。     (4)任务驱动法。远程学习者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在网上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提出与课程内容以及教育实践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OO探索和合作精神。     3.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流程     (1)制定网上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与开发适合网上教学活动的学习资源,包括IP课件、微课、网上OO、电子书等,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来呈现。     (2)告知学生网上教学活动OO的时间、网址和课程名称等,邀请学生登录、访问课程,欢迎学生参加在线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3)对学生进行课程性质、内容等方面的介绍、破冰,让学生积极参与发帖,初步形成在线学习社区。选取一小块知识信息(如: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作为OO或挑战的“火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求学生积极发帖,教师及时快捷地回复学生的帖子。     (4)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采用文字、OO、图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OO主义的教育理念,学生也可以OO上传学习资源,实现知识来源的多元化。     (5)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学生可以将撰写的读后感、观后感上传到在线学习社区,互相交流学习。     (6)知识建构。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提问、反思、辩论等,对课程材料进行深入思考,比如要求学生对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学前教育制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OO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7)适当进行强化练习。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一定数量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对学生期末复习进行指导,告知学生期末考试OO的命题方式、试题类型、解题方法及相关要求等。学生通过进行模拟练习和解答模拟OO,了解期末考试的试题类型、难易程度等;教师借此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解答学生的困惑,消除学生的考试焦虑。     (8)适时监控。为督促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对其学习过程进行一定的监控,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整合,既重视传统的面授课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重视网上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利用QQ群、微信群等手段和学生进行交流,解除学生疑惑,并及时上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OO、纪录片网址等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网络教学法、演OO、实地参观法、任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等,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实现。     (四)重视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愈来愈重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教师教学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参与面授课学习、课前五分钟演讲、网上在线学习活动的表现等学习行为来进行评价;二是布置一定的阶段测验,对测验成绩进行评价;三是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观后感,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期末考试成绩等。鼓励学生反思,让他们认识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非常重要,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认知过程,通过种种反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教学评价还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因此,将邀请领导、学生、同行专家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价。教师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对面授课以及网上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学前教育史OO和实施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第2篇:“三三三”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史课程的实践     [摘要]为了培养出更多“术德兼修”的学前教育人才,在学前教育史课程中采取了“三三三”教学模式,即三个原则、三个环节和三个步骤。三个原则是指教学中遵循术德兼修、任务驱动、有意义学习三个原则。三个环节中分别有三个步骤,即确定选题(含科学分组、提出选题、确定选题三步骤)、探究研讨(含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研讨三步骤)、成果交流(含文献整理、讨论点评、形成OO三步骤)。     [关键词]“三三三”教学模式;术德兼修;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在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学前教育史》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术德兼修”人才的任务。“术”在此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还有当今社会所强调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如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等。“德”不仅仅是指修身的志趣与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学习态度、追求真理不盲目崇拜权威、不迷失自我、追求真理与信念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真挚追求与信仰、治学治事人品的培养。培养更多“术德兼修”的人才,仅仅依靠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无法达成的。本研究通过为期四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并总结出“三三三”的教学模式。     一、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     学前教育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认同、专业知识的构建以及专业理想的形成,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一)重智轻德,忽视学前教育师范生德行的培养     在学前教育史课程的建设中,很多高师院校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集中于知识方面的任务学习,忽视了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学习态度,追求真理不盲目崇拜权威、不迷失自我等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忽视了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真挚追求与信仰、治学治事人品的培养。例如国内多数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史课程目标的表述:本课程旨在让学前教育师范生了解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及规律,并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鉴往知来;以及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掌握那些对今后我国学前教育OO发展有用的宝贵经验;学习优秀教育家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精神,增强和激励其投身幼教事业的信念。目标指向基础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追求真理与信念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重教轻研,忽视学前教育师范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积累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与体验。于是接受学习、被动学习成了大多数师范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忽视了对师范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台下昏昏欲睡,像这样“教师灌输、课堂圈养、流水培养”的教学是机械的、刻板的,既无法体现出教师指导、合作的作用,更无法调动学前教育师范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主体性,不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忽视了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的培养。     二、“三三三”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三三三”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础     中国历来教育家在人才培养上都认为敦品励行的重要,远在求知之上,强调学前教育师范生研究性学习品质的要求,强调“术德兼修”。上溯《论语》中的“OO: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都在强调“术德兼修”以及学思结合的重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发表了“抱定宗旨”和“砥砺德行”的演说,强调学术研究和品德修行二者皆是北京大学人的追求。江西师范大学首位校长胡先骕也曾提出高校育人应从技艺能力和志趣习惯两方面着手,不可缺一。“夫教育之陶冶人才,尝有二义,一为养成其治事治学之能力,一为养成其修身之志趣与习惯。如昔时所谓之六艺与文章政事,今日之学术技艺,属于前者。至所以造成健全人格,使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者,则属于后者。二者缺一,则为畸形之发达。”[1]84     (二)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三三三”教学模式在开发与实践中的主要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2]239-258这种过程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的特征。建立在这样的学习观上,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应当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此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习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罗杰斯(CarlR.Rogers)的学习理论更关注培养知情融为一体的“全人”(wholeperson),即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理融汇一体”[3]77-78的人。人本主义者提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惟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4]     三、“三三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变“器”的学习为“道”的追求,为了实现“术德兼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探索并总结出“三三三”的教学模式。所谓的“三三三”教学模式,是指在学前教育史教学过程中遵循三个原则,采用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三个步骤。     (一)遵循三个原则     “三三三”教学模式第一个“三”的涵义是指遵循三个原则,即“术德兼修”原则;任务驱动原则;有意义学习原则。     1.“术德兼修”原则。“术德兼修”既是此次教学OO要实现的目标也是要遵循的原则。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以及研究性学习要求,提出了“术德兼修”原则。第一,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积累。了解中外学前教育制度发展脉络、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而且搜集学前教育家人文传记乃至趣事,这不仅增加了学前教育史课程的鲜活性和有趣性,扩大了学前教育师范生知识范围,更进一步增进了学前教育师范生搜集文献的能力。第二,提高倾听与表达能力、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前教育师范生要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大胆、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注意倾听和尊重别人的发言,思考别人的意见,从中吸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补充、赞赏、分享、互助等。第三,养成不迷信权威,敢于追求真理和信念的科学精神以及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真挚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识,有“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勇气和信念。能从中外著名学前教育家身上汲取治学治事人品的精华,有更高的理想和境界的追求。     2.任务驱动(TaskBasedLearning)原则。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采用任务驱动原则。“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前教育师范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4]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任务情境。任务驱动就是要让学前教育师范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第二,激发学前教育师范生求知欲。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师范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OO,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第三,逐步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OO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这样的做法将更好地改变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被动的接受的学习走向自主主动的学习。     3.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Learning)原则。遵从罗杰斯提出的有意义的OO学习观,践行其有意义学习论,采用有意义学习原则。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要具备四个要素:“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要投入到学习活动;②学习是自发的;③全面发展,即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④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5]206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学生的潜能,并能够构建情境让学生OO学习,学会学习。第二,发展OO合作的师生关系。大学教师要从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知识掌握的关注转向对学习过程思考的关注。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更多的是指导者和合作者,建立OO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提出“三三”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三个原则下,“三三三”教学模式就是采用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三个步骤,即确定选题(科学分组——提出选题——确定选题)——探究研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研讨)——成果交流(文献整理——总结评价——OO展示)。     1.确定选题     基于任务驱动原则,确定研讨选题。首先,科学分组。模仿“TGT”(TeOOs-GOOes-TournOOent)[6]121-124的要求分组。这样做符合“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各组实力、性别及其社会背景等相当,强调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的协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研讨小组,这样分成6个学习小组。     其次,提出选题。选题一般是由学前教育师范生根据教师要求和自己兴趣,讨论决定而非教师拟定。教师可以对学前教育师范生提供的选题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建议学前教育师范生进行重新选择。每个小组提供1-2个选题,汇集所有的选题后,由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进行讨论筛选,留下6-9个适合于学前教育师范生研讨的选题。     最后,确定选题。一组可以选一个选题也可以2个小组选择同一个选题。2个小组选择同一个选题的情况,会有一个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在“探究研讨”阶段可以互相学习。     2.探究研讨     在“确定选题”之后,进入到“探究研讨”环节。     首先,自主学习。在这一环节中学前教育师范生是研究主体,老师要鼓励每一位学前教育师范生跨出教材的束缚、走出教室,进入图书馆或者利用网络去查找资料,让学前教育师范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提高其信息素养,培养其自学能力。很多大学生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少之又少,而对网络的利用也仅限在百度搜索上,很少机会培养自己信息素养。而对学习也停留在“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很难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合作交流。合作与交流品质是现代教育对大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要求。通过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一方面可以传递出个体的隐性知识,如体验、体会等,可以通过聆听以及汇报等形式来传递出来,挖掘出潜在的想法、直觉和智慧,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学术进一步成长。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师范生可以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完成对知识的分析、理解、批判的学习过程。[7]52学前教育师范生往往会通过沙龙、读书汇报会等形式来完成交流。     最后,课堂研讨。在课堂研讨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在该氛围中学前教育师范生能够有积极的体验,能够在与他人的交流研讨中体验到成功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当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并表达时,其学习效果最佳。”[7]这是以学前教育师范生为主的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课堂研讨。建立在之前环节的基础上,学前教育师范生为了能够完成任务,进行了广泛阅读与大量充分的文献搜集,并且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小组内的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创新。     3.成果交流     成果交流环节一般由教师组织,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相互分享体验与经历,并以作品观摩和小组报告形式展示小组成果。     首先,文献整理。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还体现在科研素养方面。学前教育师范生通过利用不同搜索工具,寻找需要的文献。同时还要对文献进行分析与整理,强化学前教育师范生文献整理能力。文献搜集到后,并不是简单地在电脑上建立一个文件夹进行存放,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方法,并不利于日常的学习和研究。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方法,如以Mendeley建立电子文献索引为主,并以云端同步PDF文献为主要储存手段,通过Everything、GoogleScholar、桌面搜索软件、Onenote笔记等多种搜索手段,快速找到自己所要的信息[8]。     其次,总结评价。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就需要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可以从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者经验的积累等方面评价。学前教育师范生更多从深层学习来讨论,如阅读的方式、概念图的构建以及合作学习中获得的成长。     最后,OO展示。学前教育师范生任务完成的成果最终以小OO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研究者,必须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研讨的成果进行点评,使学前教育师范生研讨的OO成果更加规范,增强其学术性。     四、“三三三”教学模式构建与运用的条件     “三三三”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注重教师设计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发挥学前教育师范生主体性作用等。     (一)设计者与促进者成为教师常用身份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的OO都要由教师发动、组织和执行下去。第一,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认识。尤其是大学教师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培养要从知识的掌握转向学会学习,从而降低学前教育师范生对教师、教材的依赖。第二,发挥教师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从情境、交流、协作、评价等环节的设计上,都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的角色,创造OO、平等、合作、融洽的良好氛围。第三,发挥教师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     (二)自主与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学习常态     传统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而非学习的主体,造成了学前教育师范生学习的惰性,而这种情况则是“三三三”教学模式遇到的大问题。要改变这一情况,就要让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成为学前教育师范生学习生活的常态,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更应如此,合作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每个学期,学前教育师范生都要加入到某一个合作小组,这个合作小组将作为一个常规组合来合力完成本学期所有的学习任务。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可以对该学习小组的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及时了解与反馈。小组成员之间互动更能激发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观念,他们相互依赖也相互激励。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依赖教材和教师的现象逐渐减少,很多学前教育师范生开始走向浩瀚的书籍,追求知识的本真,养成了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态度,并且在阅读与学习中,学会与OO对话,深受这些OO治学治事人品的启发,愈发对学前教育事业真挚热爱。然“术德兼修”的育人目标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也并非一人力量所能达到,需要长期坚持下去。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学习  学生  学前教育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