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这既缓解了用工紧张的状况,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已占农民总收入的25%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科学判断经济运行态势,制定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推动城镇化进程。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直接带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已经从1980年的19%上升至2022年的65%。以云南省为例,在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在过去10年间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34.3%上升到2022年的57.3%。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安置,直接带动了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扩容升级。在“人口红利”效应逐步消失的背景下,云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进一步转移,将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多元化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显示,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农户,其转移就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60%以上,是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湖南省为例,接受调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中,通过外出打工获得年人均纯收入2.8万元,而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纯收入仅为1.1万元。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实现了多元化就业,是农民增收、改善生活的有效路径。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而这需要大量优质劳动力支撑。然而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掌握技能单一。通过大规模转移和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将接受更系统的培训,掌握新的生产生活技能。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参与区域经济活动的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为9.1%,高中学历为23.5%,这表明近2/3的农村劳动力学历偏低。在进入城镇并接受相关培训后,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程度明显得到提高。2022年,人社部抽样调查显示,在城镇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已占17.3%,高中及以上学历占71%以上。2022年,有92万农业转移人口成功转岗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这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存在严重的“空心化”“公共资源闲置”问题。2022年,农业农村调查显示,全国60%以上的行政村出现永久性或临时性人口净流出,这与大量成年劳动力选择外流有关,也导致农村传统产业结构和就业环境出现深刻变革。如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升级,使之适应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的新常态,是摆在各地面前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经济正加快培育新业态。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林下种养面积达1.2亿亩,发展农家乐1880万户,直接带动就业超过2000万人。这些产业完全有别于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市场需求,它们依托现有资源制高点,将会带来更多的边际产出,也释放了新的发展动能。
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发达城市在吸纳大量农业农村转移人口的同时,这些转移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拉动了原籍地区的经济增长。例如,湘西州是湖南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区。2022年调查数据显示,该州外出务工达82万人。从GDP(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看,该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676亿元,增至2022年的1928亿元,年均增幅高达7.8%。转移就业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也能通过消费带动商品市场繁荣,刺激投资需求增加,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建立统筹协调新机制。我国现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体制中,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应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人力资源、教育、扶贫、财政等部门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建设,发挥各成员单位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业务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格局。这种统筹协调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支持就近就地转移。鉴于当前大中城市的人口数量,各地可因地制宜,支持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转移。例如,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同时,积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林下经济等,延长产业链条,丰富农村就业岗位,吸引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这种“近远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策略,既有利于大城市疏解人口,也能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开展培训,提升转移人口技能水平。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专业技能,是影响其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金量”,各地可联合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一方面,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农民的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通过高质量的课程,使农村劳动力掌握实用技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农民参与新兴行业发展的指导。可围绕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组织线上线下培训,拓宽农民创业和就业新空间。在培训过程中,还应重视培养农民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由参与传统产业向参与现代产业转型。
大力支持农民创业。当前,除转移就业外,支持农民扩大自主创业也是出路。但受到资金、技能等因素制约,广大农民创业意愿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为实现真正意义的“万众创业”,建议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采取股权投资等方式,帮扶农民创办特色小微企业;组建创业服务团队,根据本地区资源情况,定制提供农民创业指导规划与运营管理培训;提供创业政策优惠,在土地流转、融资贷款、税收减免等方面,向农民创业倾斜。只有形成系统化的支持体系作为“护城河”,才能持续激发农民创业热情。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当下,如何让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平稳融入城镇,确保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基本同等的各项福利,是摆在各地面前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可以健全住房和就业服务体系,合理引导人口规模与本地区经济社会承载能力相匹配。例如,建立灵活的户籍管理制度,适度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只有形成完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外来农业人口安居乐业,才能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重点群体的服务,这些群体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重点照顾的对象。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流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完善农村人口转移管理体制机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当前,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民流动和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统筹协调的管理体系,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城市化顺利进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本文标签: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