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正文

  摘要:乡村旅游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在梳理乡村旅游发展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基础上,构建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测评一级指标、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经济效益四个二级指标及十项三级指标,综合评价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辽宁乡村旅游影响因素,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发现,影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由强到弱的因素分别是市场需求>经济效益>资源禀赋>基础设施。通过探讨辽宁省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影响机理,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资源禀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拓宽乡村旅游市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以旅带农、农旅结合的优化方案,科学有序、因地制宜地提升辽宁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

  关键词:辽宁乡村旅游;影响机理;灰色关联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重要举措,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高质量乡村旅游指明方向。乡村旅游作为典型的民生产业,具有极强的扶贫、富民和振兴乡村的作用,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1]。乡村旅游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旅游需求,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贯彻二十大报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精神的关键是与乡村旅游有效衔接[3]。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日益旺盛,不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4],同时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国外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因素[5-6]、乡村旅游的效应[7-9]等方面。乡村旅游案例主要集中在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国内学者从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评价[10-12]、乡村旅游发展路径[13-15]、乡村资源禀赋[16-18]及乡村旅游耦合发展[19-21]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但对乡村旅游综合评价[22]与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23]。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为乡村旅游研究奠定扎实基础,但以省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探寻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仍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空间。本文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通过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并找寻关键因素,为辽宁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与提质增效提供建议。

  一、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相较于四川、重庆等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深入推进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辽宁省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受经济下行时期的影响,2020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为30 169.9万人次,全省实现旅游收入达2 723.2亿元。其中,休闲农业经营接待游客超过4 255万人次,经营收入达89亿元,分别占总体比重的14.1%和3.3%。辽宁乡村旅游不断迅猛发展,从单纯观光游览式乡村旅游向体验式、旅居式乡村旅游过度转变,从农家乐、渔家乐、一日游向生态采摘种植、特色乡村小镇、温泉康养度假山庄转变,乡村旅游正成为辽宁振兴发展的新篇章。目前,辽宁省拥有83个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包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此类乡村具有较强的旅游发展优势和典型客观的乡村特征[24],各市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辽宁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经济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探寻辽宁乡村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魅力乡村。

  二、辽宁省乡村旅游综合实力测评

  (一)综合实力测评指标

  1.指标选取

  辽宁省乡村旅游综合实力测评指标选取是测评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测评结果。区域旅游竞争综合实力受到多方面影响,本文参考之前学者相关研究并依据综合性、可操作性、可度量性、系统性等原则,构建出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测评指标体系,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选取辽宁省旅游收入为参考序列,以国内来辽游客带来的旅游收入反映乡村旅游发展水平[25],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的10个影响因子为比较序列,收集各影响因子在2010—2020年共11个时刻数据。为避免统计口径差异造成的计量偏差,满足序列的可比性,对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进行初值化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以上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2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辽宁省生态环境厅网站数据。由于部分数据不可得和复杂性,个别指标数据依据序列趋势采用插值法得出。
 

 
  2.指标权重确定
 

 
  在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测评指标权重计算中,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熵值法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固有信息确定综合实力指标权重,可以有效避免主观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偏差。将标准化后的数据换算为比重值,根据比重值计算出指标的熵值ej以及权重Wj。

  其中

  一般令

  (二)综合实力测评与分析

  根据表3确定各指标权重及表2标准化处理后指标分值,计算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测评总分值。根据公式,其中:BI是辽宁省某年第I个指标2级因子测评分值;ci为某年第i个3级指标因子测评分值;Wi为第i个测评指标的权重;n为指标个数。通过熵值法加权计算得出3级指标各因子的测评分值(如表4、图1所示)。根据计算得到的BI分值以及2级指标权重,根据进行计算,得到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测评总得分。


 
  通过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测评结果可以得出: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一直在稳步上升,除2020年受经济下行影响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前期增长缓慢,后期增长迅速。自国家作出乡村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以来,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引客入辽”项目工程,充分激发辽宁省乡村旅游内在活力,形成辽宁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测评结果得分由2010年0.272提升到2019年的0.372,综合实力增幅36.7个百分点。一是在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方面,辽宁省乡村旅游建设一直处于稳步提升阶段,持续巩固和完善乡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采取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辽宁各地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丰富创新业态类型,强化联农带农作用,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开辟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全省8个乡村上榜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二是市场需求因子测评得分从2010—2019年一直保持上涨态势,除2020年略有回落。自辽宁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辽宁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实施方案》,辽宁省不断发挥乡村旅游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扩大旅游消费,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培育市场主体,持续提升和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着力营造乡村旅游良好发展环境。

  三、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灰色关联度计算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判断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指标中哪些因素是关键因素,以及关键因素间密切程度。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测算系统间变量关系密切程度,在分析动态过程方面比多元回归分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6]。通过判断不同时刻因素间相似性计算灰色关联系数,通过比较灰色关联系数大小从而判断影响因素间的强弱关系。本文基于灰色关联理论,通过灰色系数ξm和关联度Rm的公式计算辽宁省乡村旅游影响因素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灰色关联度。

  第一步,灰色关联系数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ξm表示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第m个指标与参考序列乡村旅游发展收入的关联系数;为最小绝对差值;为最大绝对差值;分辨率系数ρ反映相关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一般在0~1之间取值。当ρ≤0.546时分辨率最好,本文取0.5。

  第二步,灰色关联度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m取值在(0,1)范围内。通过比较各因素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程度大小,寻找影响特征序列的主要因素。值越大表明关联程度越高。具体见表5。
 

 
  通过表5中灰色关联度数据可以发现:辽宁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体系与乡村旅游总收入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关联度普遍大于0.5)。十项评价指标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普遍有所提升。各项指标在2016或2017年达到峰值,其变化与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契合,说明乡村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乡村旅游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C3)及国内旅游总人数(C4)关联系数较大,说明辽宁省乡村旅游具有较高市场需求。国内及入境游旅行社数量(C5)、住宿设施数量(C6)、公路通车里程(C7)的灰色关联系数较小,表明辽宁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二)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

  为便于分析,对各年度各影响因素变量关联度求均值并进行排序,整理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所选指标与乡村旅游发展均呈现正向促进作用,且关联度均大于0.6,说明各指标与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较强关联性,各因素对乡村旅游收入有较大影响。
 

 
  综合三级指标计算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并进行排名,市场需求关联度>经济效益关联度>资源禀赋关联度>基础设施关联度,且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6,说明影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通过分析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子,构建辽宁省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影响机理图,如图2所示,进一步提升辽宁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辽宁乡村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激发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计算影响辽宁省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影响因子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旨在探索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机理,促进辽宁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发展产业机构,助力解决辽宁“三农问题”,全面推进辽宁乡村振兴。本文通过构建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四个指标构成辽宁省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体系,并结合熵值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指标因子数据进行综合实力测评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0—2019年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从0.272增长至0.372,实现近三成增速。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农家乐、乡村观光、乡村休闲模式正逐步向乡村旅居高质量模式发展和转变。辽宁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完成《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编制工作,对新时代辽宁“三农”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安排,明确乡村建设重点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全省各市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市为例,大连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盘锦市、葫芦岛市共有43座乡村获得乡村旅游示范称号,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辽宁省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2.辽宁省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体系初步构建

  在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子实证分析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检验各项影响因子对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密切程度。从实证结果来看,市场需求与乡村旅游发展关系最为紧密,属于关键因素,也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其中国内旅游总人数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最大为0.852,说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旅游行业发展越景气越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2010—2020年辽宁省旅游业快速发展,政府在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建设上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也激发了乡村旅游市场旺盛需求。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引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禀赋挖掘需要稳步提升。独特的乡村资源禀赋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经济效益灰色关联度为0.717,三级指标中旅游经济密度和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均在0.7附近,总收入占GDP比重为0.620,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市场关联度较强。

  (二)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资源禀赋

  辽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提高与完善,依靠资源禀赋的支持与吸引。第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停泊车、纪念品、农产品购物等配套设施同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有机结合,要因势利导、实事求是地进行村庄规划与开发,有序合理地进行村容村貌的修缮与治理,因地制宜地营造乡村旅游环境,以生态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第二,深入挖掘辽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依托辽宁特色农产品、红色遗址、生态环境、环渤海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方言等独特资源禀赋赋能辽宁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和挖掘,突出乡村的自然、清新、天然、绿色、宁静等环境氛围,展现辽宁乡村“天辽地宁”的独特魅力。强化乡村资源禀赋的特色与差异,打造“一村一精品”“一村一特色”“一乡一产业”,避免同质化、城镇化发展,保持乡土、乡音、乡情与乡愁的本色。

  2.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拓宽乡村旅游市场

  高消费、个性化、高品质作为旅游的重要特征,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为乡村旅游发展释放活力。适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延伸农村产业链条,加速农村单一生产功能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居功能转变。政府应当对乡村旅游进行一定资金投入和用地供给,对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开展有秩序、多层次、全方位的引导、扶持和保障。依托“数字乡村”“民俗乡村”“生态乡村”“康养乡村”“红色乡村”“渔家乡村”等辽宁特色赋能乡村旅游,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宽乡村旅游市场。

  3.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以旅带农,农旅结合

  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沿海六市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辽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取得新突破。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总体要求,实施六市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优化六市乡村旅游区域整体布局,强调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差异化、多元化,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拉动性极强的产业,以食、住、行、游、购、娱为出发点。从乡村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打造、产品和服务体系构建、社会资本引导四个方面作出系统性部署,使旅游业与农业深度融合。一是依托辽宁省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引客入辽”,如辽宁非遗朝鲜族秋夕节、东北二人转、喀左紫砂制作技艺等,打造特色辽宁乡村全域旅游,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促进游客二次消费。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范畴。深入挖掘一批如大连刺参、盘锦大米、庄河蓝莓、北镇葡萄等为代表的地方产品品牌,完善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生产标准,利用农村电商、数字乡村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吸引旅游客源来辽、兴辽,促进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魏晓露,沈和江.乡村旅游助推河北现代农业发展潜力研究[J].农业经济,2022(1):24-26.

  [2]杨春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制约研究[J].农业经济,2022(1):65-67.

  [3]曾迎霄.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及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2022(3):62-64.

  [4]谷金明.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旅游文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1(1):60-61.

  [5]MARZO-NAVARRO M,PEDRAJA-IGLESIAS M,VINZóN 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easurementinstruments of the determinant elements of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J].Journal of Hospitality&Tourism Research,2016,40(4):476-496.

  [6]KEERTHIKA A,PARTHIBAN K T.Multifunctional agroforestry landscapes:Augmenting butterfly biodiversity at foot hills of Nilgiris In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opical Insect Science,2021,15(4):151-160.

  [7]SINGH K.Role of homestay in rural tourism of Himachal Prades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s,2019,9(4):845-859.

  [8]VILLANUEVA-ÁLVARO J-J,MONDéJAR-JIMéNEZ J,SáEZ-MARTíNEZ F J.Rural tourism:Development,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 in rural establishments[J].Sustainability,2017,9(7):818.

  [9]ATUN R A,NAFA H,TURKERÖO.Envisaging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context-dependent tourism:Case of northern Cyprus[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19,21(10):1715-1744.

  [10]鲁庆尧,朱长宁.乡村旅游竞争力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J].税务与经济,2022(5):101-107.

  [11]李武玲.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J].农业经济,2021(9):54-56.

  [12]孙镇,王茜.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研究[J].农业经济,2021(1):55-57.

  [13]贺小荣,徐海超.乡村数字文旅发展的动能、场景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163-172.

  [14]申始占,王鹏飞.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72-81.

  [15]黄颖祚,王姗.“双碳”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要义及创新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22(3):218-228.

  [16]韦绍兰,唐灵明,王金叶,等.基于AHP的广西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0(2):443-449.

  [17]吴清,陈嘉琳,冯嘉晓,等.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分布格局及开发潜力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5):77-83.

  [18]高清明,陈红霞,席曾苹.基于IRT理论的社区旅游整合乡村资源功能研究——以四川阿坝羊茸·哈德的社区旅游实践为例[J].农村经济,2022(3):91-100.

  [19]郭际,易魁,于丽霞.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多维耦合互动机制探索[J].企业经济,2022(11):134-141.

  [20]包乌兰托亚,郑丹,王慧.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12):1-18.

  [21]王兆峰,邹佳.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动态耦合协调演化——以张家界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5):1-12.

  [22]周霖,张旭红,周成.我国乡村旅游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基于加权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3):12-21.

  [23]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

  [24]张宇,张雪萌,董丽.辽宁省旅游型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量化研究[J].住宅产业,2022(8):126-130.

  [25]徐洁,潘柠.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子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20):7-9.

  [26]庞艳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1):315-32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