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化学史教育OO优秀的范文(共2篇)   导读:化学史教育OO写作的时候也是很多人都觉特别难的,也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样的内容比较好,所以也会为此而感到特别的困惑,本OO分类为化学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化学史教育OO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化学史教育与教学     一、引言     实际上任何科学的诞生都不是偶然,它们的发展和成熟都有着可以追寻的规律,即使是化学也是如此。而反映化学这门科学的诞生、发展乃至成熟的就是化学史,而本文研究的就是化学史教学。     讲解化学历史在化学史教育体系之中还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化学教育知识的静态结论,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它的起源、动态发生演变,同时还可以揭露科学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结果,学生接受了各种教育,并训练学生以OO和创新的精神工作。     二、化学史教育问题的提出和现状     20世纪初始,学者们逐渐看重将化学史运用到化学教育之中。Langevin(1904)极力提倡将历史方法运用到一些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去,然后把关于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知识转移到法国的科学教育中[1]。这种方法引起了社会尖锐的批评,并且针对实用、教条主义提出了一些克制方法。尽早加强教学过程。郎志万等人将1926年的实验教学方法运用到了科学教育,但却遭到了一些思想保守的学者的反对,尽管这些人不愿接受郎志万的想法,但最终有些国家还是采纳了他的想法。许多学校都实践过HOSC教学。换句话说,科学史运用到科学教学中的试验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之下开始发展化学史教育,最开始它的学者引进并且推广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相关研究,包括理论、著作等。随后在1982年为了继续推进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其OO已经在地方开始设立有关课程。现如今化学史教育逐渐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将化学史教育运用到化学科学教学之中也成为这门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因此我国应该要充分重视化学史教育。     实际上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很注重化学史教育,并且在教学大纲中也设置了相关的教学规定。1956年颁布的《中学化学教学纲要》就规定了,老师们需使用相应的教材,帮助学生们了解中国OO在过去化学学科发展以及生产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相关科学的发展以及获得的成就,最终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他们继续为我国发展做出努力[2]。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了解那些为化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比如门捷列夫、居里夫人等的感人并且励志的故事,可以起到培养学生为祖国发展、OO幸福、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宝贵品质的重要作用。在长达十年的灾难中,化学史的资料成为批评的主题[3]。在OOOO的20年中,中国化学教育重新强调了化学教育的历史,当前的化学教科书都在关注化学教育的历史,在各种教科书中引用或散布了一些化学史资料的内容。     中国较早的化学家和教育家非常重视化学的历史。20世纪30年OO始丁绪贤率先于北大设置了关于化学史的课,同时自己负责讲授。到了50年代,袁翰青在北师大的化学史教学中向学生们讲授我国化学的发展史,这门课在当时很受欢迎。发展到现今,更多的大学也要求学习化学的大学生们必须要修习化学史课程。     三、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所谓关于化学知识就是这门学科理论或者一些相关教材之中所包含的定律,虽然这些知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绝对真理,但是它们却并非永远是正确的、不会被OO的。现在学生学习用的相关教材并未详细阐述一些理论的来源,仅仅只是告诉了他们最终的结论。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在就读大学之后错误判断自己过去被传授的一些观念和观点是不正确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之前中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太强调记忆化学概念和规律,对它们诞生的历史过程未有清晰的阐述。例如,元素周期理论和化学教科书都介绍了元素周期理论。实际上,元素周期的发现一直在发展过程中。1789年Lavoisier对元素进行了划分,分为4类。在3年之后德贝莱娜(Debellena)提出了“三个少数群体”,1829年,尚库尔特瓦(Shangkultwa)提出了螺旋图,1862年,奥德林(Odelin)提出了元素清单,Mayr接着于1864年发布自己的研究——六元素表,纽兰又于一年之后公布了“八度音阶”,4年之后我们熟知的元素周期律诞生了,它是由门捷列夫和迈尔提出的。没有“三个小数点”“螺旋形图”“六个元素表”和“八度”,就没有基于元素分类工作的门捷列夫定律。我们熟知的这一定律就是对前任思想的继承和创新,随后后来的学者不断补充和完善它。例如1894年ROOsay先后发现了氩气、氦气等,随即对元素周期表進行了补充,添加了零基团,并将氩气、氦气等安放在了这里。1913年Moseley对原子序数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发现影响原子排列顺序的实际上是原子序数,并非原子量。时至今日,许多人仍在研究周期定律,并且出现了各种周期表,例如Werner长形式、Porta形式等。这样从元素周期律诞生、发展的角度去为学生讲述这一知识,不仅可以使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一定律,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更加充分地知道这一定律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以及现状如何。     2.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化学史不仅记载了化学理论诞生、演变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展示了相关科学研究思想的变化过程。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巧妙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可以帮助他们从化学知识中引发提升自身的思维。在教学之中结合思想上的教育可以发挥微妙的作用。     比如当我们介绍氧气的属性以及有关燃烧的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阐述相关的历史知识来帮助理解。1773年,将舍勒(Scheler)加热并用OOO和OOO分解以产生氧气。但遗憾的是“这种可能OO燃料元素理论的元素和OO性化学方法并没有取得成果”(OOO)。     Lavoisier建议,著名的专职化学家Boyle重复Starr的实验和结论,并且自己进行大量的精确定量实验,进行科学分析并反转燃料元素理论,从而实现化学史上的深刻OO。     这样,学生可以从Scheler、Priestley的失败以及Lavoisier的成功中学到正确的科学思维对科学发现至关重要。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才能发现科学真理并获得成功。     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提出、发展理论的媒介。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深入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先进,培养科学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4]。部分学者甚至推测在将来未能学习使用科学方法的人们就是文盲。化学史就记载了这门科学的各个研究手段和方法。将化学史教育运用到相关教学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例如,当谈论原子理论时,您可以学习如何结合该理论来思考科学抽象思维。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原子性。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理论,是因为他进行了大量实验,同时结合自身的想象力和理论思维,并充分发挥了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由此可知传统的固定思维的科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这是由于经验主义只愿意相信浅显可知的、或者经验得到的结论,并且不愿承认事物背后的真实情况。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教学之中还要重视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化学史教育,它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化学历史故事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祖国更加热爱。比如通过讲解我国古时候青铜器的诞生过程、西汉时候人们如何发现造纸技术、唐朝时期OO技术的运用以及春秋时代冶炼铁的技术,还例如通过讲解我国是如何开采并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如何发明瓷器、如何酿酒、染色等,来让学生了解我国曾经也是一个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并且为整个人类的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现如今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也在落后的情况下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点有很多的证据可以证明。通过讲解这一段的历史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他们为未来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化学史专门显示了化学的状态和作用。从上古时期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其文明就开始慢慢形成了,随后人类不仅学会了冶炼铁,制造陶器、玻璃等,而且还学会制造纸张、OO等,人类对于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化学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了世界,而且还可以解决很多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见的难题,比如现今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恶化、食物及能源短缺等问题。     教师在教学之中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化学科学家的励志故事,特别是着重讲解这些伟大的人物在自己年轻时候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致,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专注于化学的研究。例如,David就在自己29岁左右发现了诸多元素,例如钾、钠、钙、锶、钡、镁和硼,Ballar发现溴时也只不过22岁。Weiler也是在28岁时证明了可以用O化铵来制造尿素,从而突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间的界限。这些科学家本身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就可以发挥极好的教育作用。例如,Rayleigh开始时发现来自空气和来自化合物的氮的质量不一样,前者比后者差了0.0067克,随后他继续刨根问底,最终发现了稀有气体,从而就有了稀有元素。     四、化学史教育与化学史教学     虽然说化学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要,但是现实中仍有不少大学并未为学生设置此类选修课,我们应该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这些院校里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应该增加设立此类课程,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化学史知识。对于一些专科或者职业院校来说,可以不单独设立此类课程,但是教师应该在相关课程中插入化学史知识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5]。     常见的化学史教育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集中形式。在讲解某一定律时可以系统地讲述下它的发现、形成过程,比如当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就可以详细阐述下它被发现的历史等。     2.分散形式。教师在講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时可以就各个元素分别讲解下各个元素被发现的历史。     3.课外阅读讨论。教师亦可以通过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比如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自主发言讲述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来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历史。这样的作业形式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化学教科书、课堂教学,以及关于化学史的跨学科讲座等,此外课外活动是化学史教学的实用且易于使用的形式。     在教学中渗透或相交化学史教育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的知识,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化学历史的了解程度是衡量他们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2篇:渗透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化学史教育     摘要:化学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与融合的重要动力,在化学史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素养的培育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学生通过了解多元文化的化学背景、共享化学成果的意义和全球性的化学问题,可以形成包容差异的心态、全球合作的意识和共同应对挑战的责任感。渗透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化学史教育以构建化学史坐标系为实施策略,在古今理解中把握歷史方位,在中外比较中取长补短。     关键词:国际理解;化学史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科交叉     文章编号:10056629(2019)90007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人类共同利益支撑,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1]。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传播各国地理、经济、文化和OO等知识,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的需要,达到各国及其OO之间相互理解和关心的目的[2]。     纵观古今,化学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横跨中外,化学也是促进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因素,化学技术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认同。     新时代的化学教育也应该顺应潮流,担负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责任。化学史教育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化学成果,非常适合国际理解素养的渗透。但是,根据现有文献,以化学史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虽然已经包括了爱国精神、OO精神、协作精神等[3~5],却长期忽视了对“国际理解”功能的探讨。因此,本文提出在化学史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素养的内涵、路径和策略。     2内涵:包容、共享、携手应对     国际理解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化学史教育中的国际理解素养主要指培养学生包容文化差异的心态、全球合作的意识、共同应对挑战的责任感。     2.1了解多元文化的化学背景,形成包容差异的心态     化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发现真理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美国2061计划》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迫使我们改变人类在宏大的物质系统中生存的意义。[6]”因此,世界各国化学水平的差异也会间接地造成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生应该深入了解各国文化背后的化学背景,发现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解不同文化具有差异的合理性。例如,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可以把各国的历史文化与化学(科学)水平结合起来思考,寻找多元文化的共通之处,从而形成包容的心态。     2.2了解共享化学成果的意义,形成全球合作的意识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Seaborg)指出:“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科学无国界,科学的发展将惠及全人类。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新发现、新技术可以迅速地传播,世界各国可以共享化学成果,互利互惠;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化学研究不再是由一个课题组OO完成的,通过国际合作促成新成果的产生已经成为惯例。学生应该了解化学成果的传播与共享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作用,产生国际交流的意愿,形成全球合作的意识。例如,中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下载世界各地的OO、专利、数据,在标注来源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使用;亦可把自己的研究公开发表,供他人参考借鉴。     2.3了解全球性化学问题,形成共同应对挑战的责任感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一些全球性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资源短缺等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已经对人类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7]。因此,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承担责任,携手应对挑战。学生也应该放眼世界,关注国际上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形成共同应对挑战的责任感,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3路径:理解古今、知晓中外     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化学史教育以理解古今、知晓中外为路径。理解古今,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本民族以及全人类基本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8],从而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知晓中外,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把握,在比较中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认识到共享化学成果的重要性。     3.1在古今理解中把握历史方位     从古今维度,化学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昨天,也在时时刻刻地改变世界的今天,甚至可以预测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3.1.1化学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纵观历史,化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还在人类文明成果中积淀了难以泯灭的化学文化。不论国内国外,化学学科的世界观和方OO都一直在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例如:“微宏结合观”可以使人形成见宏思微、以微窥宏的思维方式[9];“变化平衡观”可以使人们形成对立统一、联系发展的观念[10];“结构观”可以使人更加注重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并形成“科学研究无止境”的信念[11]……不难发现,化学的文化价值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人们从禁锢走向解放,从野蛮走向理性。     3.1.2化学对研究古代文化的技术支持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具有深厚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然而,文物往往会不可避免地遭受污染与损坏,此时就需要对文物进行修复与保护,而这势必离不开化学技术的支持。例如,利用OOO及胭脂红等试剂,借助染色显微图像法能够提取传统绘画材料中微量纤维样品的综合信息,从而建立起各历史时段的样品数据库,充分了解绢本书画中丝纤维的特征,对治丝工艺乃至绘画艺术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2]。因此,化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勘测和分析文物,从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古代文化。     3.1.3化学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功能     历史经验表明,化学(科学)的发展是有规律、有趋势、有可预测性的[13],而化学(科学)的发展又是社会变革的根源之一。正如OOO所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化学的突破领先于社会变革,又指引和推動着社会变革。通过对化学前沿最新的悉知和对化学发展的判断,可以帮助人们预测世界未来的走向,准确把握和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3.2在中外比较中取长补短     从中外维度,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外化学研究与应用的差异:中国古代虽然也取得了引领世界的化学成就,但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是由社会背景、文化基础、研究方法等深层次原因决定的。近代以来,化学学科发展迅猛,化学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发迅速,在惠及民生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3.2.1在比较中了解中国古代的化学成就     中国古代OO在诸多与化学有关的领域,如燃料、食品、医药、OO、纸张、油漆、纺织、色料、冶金和陶瓷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最原始的陶器约出现在距今12000年前,而在古陶瓷技术基础上所研发的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是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炼丹术起源于秦汉,包含了古OO量的实验和对物质性质的思考,并在此过程中发明了OO。OO在宋初时就用于战争,并制成了“霹雳炮”等较强OO。1221~1248年间OO制法传入OOO,而后传到欧洲,为军事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14]……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都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3.2.2在比较中分析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中国曾长期在许多科技领域内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呢?[15]”为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比较中外历史发展中的内在差异,尤其是社会背景、文化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笔者以炼金术为切口展开叙述。近代化学是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的,即化学的前身是炼金术。古代中西方都经历了炼丹术或炼金术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然而近代化学却产生于西方,而中国却未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背景,中国炼丹术自秦汉兴起至最终消亡,都没有受到外来文化或科学的影响;而西方炼金术源于希腊与埃及,是多种文化与科学交融的结果,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二是文化基础,中国炼丹术依托儒家文化,奉行阴阳五行说,只强调技艺对于社会的价值,更倾向于直觉思维与经验归纳;而西方炼金术则以希腊古典自然哲学为思想基础,重视自然、科学与实证[16]。三是研究方法,中国炼丹术往往只根据五行、占卜来控制剂量,缺乏定量研究;而西方炼金术“运用太平衡量器,把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实验研究”[17],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等近代化学基本定律。通过中外比较,我们可以分析出中国近代化学研究落后的深层次原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谋求更好的发展道路。     3.2.3化学成果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共享     近代以来,随着现实需求的增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成果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越来越迅速,使新研究、新成果可以被全人类共享。例如,德国科学家哈伯(Haber)和博施(Bosch)于1913年首次采用铁触媒作为催化剂,直接以氢气和氮气为原料,在高温高压下成功合成氨。依托该技术,我国于20世纪30年OO始发展合成氨工业,至今我国合成氨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18]。化学合成氨的成果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使人类免受饥荒之苦。同时,我国近代的化学成就也为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我国于1965年成功合成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结晶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OO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9]。     3.2.4化学改变人们的观念,促进文化交融     化学的传播与共享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还循序渐进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间接促成各国OO思想上的包容和认同。在信息闭塞的过去,中外的研究成果很难及时共享,因此在对化学研究的方向上存在许多差异,并最终引发了价值观的差异。例如,中国古代的冶金业和金属利用情况相较西方而言更为发达,因此“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较高,人们也普遍讲究“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而古希腊人对“气”的研究更为重视,因此古希腊提倡“气、土、火、水”的四元素说。古代中国和外国缺少对化学元素认识的交流,最终也导致了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近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交流更加快捷,任何地域的化学技术都可以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供全人类共享。例如,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将各种化学元素构造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此,人们认识到化学元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系列,对化学元素的关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与研究。自1901年元素周期律传入我国,也促进了化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有利于现代元素观的传播,使人们从微观视角对物质世界形成有序认识。     4策略:构建国际理解的化学史坐标系     传统的化学史教育仅仅教给学生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化学史材料中,无法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不利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为此,可以构建国际理解的化学史坐标系,便于学生的整体认识和思维发展。     以本文“元素概念的演变史”的3个事件为例构建坐标系(图1),3个事件的详细信息见表1。国际理解的化学史坐标系具有时间和空间2个坐标轴,把化学史素材划分至4个区域。坐标系内的序号代表了不同的化学史事件,序号所处的位置代表了化学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序号上的箭头代表了化学事件造成影响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     ①五行说公元前10世纪~16世纪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流行五行说起源于周初,最早出现于《尚书》:“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提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及其性质是万物之源。随着明末西方传教士将四元素理论传入中国,五行说逐渐退场[20]     ②四元素说公元前4世纪~17世纪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流行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水、火、土、气四元素说,认为各种元素由“干、湿、冷、热”四种“原性”两两组成。17世纪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坚决批判了四元素说,从理性和实验出发为化学元素作出了科学的定义[21]     ③元素周期律19世纪60年代~至今起源于OO,在全世界范围流行(1901年传入中国)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把各种化学元素构造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他关于类铝(镓)、类硼(钪)、类硅(锗)的预言的证实,使化学元素的理论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赞誉[22]。1901年3月,虞和钦首次在《亚泉OO》上引介“元素周期律”,在我国进行科学传播,推动了我国化学学科发展[23]通过构建坐标系,学生可以形象而全面地了解元素概念演变的化学史信息,清晰地勾画出古今中外的发展脉络,更方便地通过深度建构习得国际理解素养。     5初步成效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开展了在化学史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主动在化学史的学习甚至其他各学科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国外科普资讯、国际研究动态。许多学生在课外课题研究中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向世界共享自己的智慧。例如,由笔者指导的高中生从英语试题的文本中偶然了解到海洋微塑料的危害,便利用课余时间大量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并发明了自动除去水面微塑料的装置,受到OOO教科文组织和平中心执行OOGuyDjoken的高度评价,被授予“青少年国际科技创新奖”。又如,另外一位学生为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用DDSA改性玉米淀粉,使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为生物全降解淀粉塑料的生产加工提供了新的思路,获得了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化学  学生  教育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