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OO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对地面为5h(针高),对超过针高一半的空间其保护范围只能在45 角内校核。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滚球法理论校核OO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比较符合实际。滚球法理论认为直击和绕击与雷云带电量有关,能量越小的雷越易产生绕击。可形象地解释为一个半径与雷云带电量成比例的以雷云先导为圆心的球,滚落在地面上。到碰到避雷针尖为止。球与地面接触点到针尖这段弧,如果碰不到被保护物体,则被保护物处在保护范围内。如中等强度的雷云(U0=50MV),按雷电先导的闪击距离公式rs=63 U075,可得球的半径为133m,在此情况下得出的保护半径比有关设计规程的大一些。按防雷规范核保护范围,一般110kV中等规模变电站采用3~5根,35 kV变电站1~4根30m左右避雷针,即可以覆盖全站被保护区范围。
2、避雷针的年雷击次数,可按经验公式N=0.015?n?k(l+5h)(b+5h)10-6计算。其中n为年雷暴日数,k为校正系数,金属结构取2,l、b、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按该式在年雷暴日为40的地区,35kV室外终端变电站,母线构架5m高,受雷击概率为每年0.000454次,而加1根30m高避雷针后,则每年将受0.027次雷击。如果一个变电站有4根针,每边相距50m,雷击概率则为0.048次/年。由于避雷针的存在,建筑物上落雷机会反倒增加,内部设备遭感应雷危害的机会和程度一般来说是增加了。
3、限流式避雷针――主要用于直击雷的防护。因为避雷针将强大的直击雷电流,通过建筑钢筋或引下线泄放置地网,可能会造成附近设备遭受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雷击避雷针时,雷电流流经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避雷针与被保护设备或构架之间的空气间隙被击穿而造成跳火事故,雷电流越大,跳火的可能性越大。
4、为了防护感应雷和输电线路的雷电侵入波的危害,变电站内采用了避雷器。以前装设的避雷器大多为装在线路端的管型避雷器和装在母线、设备处的阀型避雷器,目前均由性能更好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所取代。
1、1760年时,富兰克林在一幢大楼上安装了避雷针,后来有一次,神圣的教学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房屋却没有事,这时人们才认识到了避雷针的作用。从此,避雷针便在欧美和全世界普及开来了。
2、避雷针是由一个最上面的金属针叫做接闪器,一个埋入地下的金属体叫做接地体,以及连接接闪器和接地体的金属连线叫做引下线组成的,避雷针为什么可以避雷了,实际上,当雷电发生时,避雷针可以把云中的电荷吸引到自己的身上,通过引下线,将这些电荷导入到大地中,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到雷击,所以,避雷针也可以叫做引雷针。
3、避雷针主要是用于保护雷天配电装置,易燃建筑物以及冷水塔等地方,避雷针可以作为接闪器,接闪器是利用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部位把雷电引向自身,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到大地中,从而可以保护被保护物免受雷击。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有限的,保护半径与其高度有关。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与避雷针的数量,高度和其相互的位置等有关。
1、 富兰克林用风筝“捕捉”到闪电后,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OO,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也相继传遍欧洲和美洲。
2、 1727年,英国成立了讨论OO仓库免遭雷击对策委员会,富兰克林被任命为委员。但是对避雷针的顶端的形状是尖的还是圆形的好,人们发生了争执。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圆头的好,但是富兰克林力排众议,坚持用尖头避雷针,最后终于被采纳了,于是,所有的避雷针都做成了尖头避雷针。
3、 为什么尖头避雷针更好呢?这得从导体的形状与其表面电荷分布的关系说起。在导体表面弯曲得厉害的地方,例如在凸起的尖端处,电荷密度较大,附近的空间电场较强,原来不导电的空气被电离变成导体,从而出现尖端放电现象。夜间看到高压电线周围笼罩着一层绿色的光晕,就是一种微弱的尖端放电。雷电是一种大规模的火花放电现象。当两片带异种电荷云块接近或带电云块接近地面的时候,由于电压极高,极容易产生火花放电。放电时,电流可达2万安培,电流通过的地方温度可达30000℃。一旦这种放电在云和建筑物或其它东西之间形成,就很可能会发生雷击事件。如果在高层建筑物上安上避雷针,一旦在建筑物的上空遇上带电雷雨云,避雷针的尖端就会产生尖端放电,避免了雷雨云和建筑物之间的强烈火花放电,因而达到避雷的目的。如果把避雷针的顶端做圆形,就不会出现尖端放电,避雷的效果就远不及尖顶形避雷针了。
1、富兰克林经过反复思考,认为雷电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OO,但没被认同。他决心用事实来证明这一切。
2、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
3、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我被电击了!”,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
4、后来,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