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佛教文学XX(关于园林专业的毕业XX)

目录:

佛教文学XX

关于园林专业的毕业XX

硕士专业目录

佛经

佛教文学XX

佛教文学XX

1、【摘要】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长期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与儒、道并称三教,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对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佛像艺术又是佛教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佛像有千万种,不仅是在佛教当中有着特有的涵义,也传承着不同地域

2、因为我对佛教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了首都博物馆的“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主要展出汉藏佛像精品。展览的主题是: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同时展示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这个展览,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佛像艺术在我国汉族、藏族地区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艺术风貌;欣赏佛像艺术表现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艺术神韵;了解佛像艺术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与我国古代社会XX、经济、文化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密切关系。展览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一共展出佛像262尊,种类齐全,造型各异,风格多样,其中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馆藏珍品。

3、二.汉传佛教佛像 汉传佛像艺术,在造像题材上以汉传佛教的佛像崇拜为主要表现对象,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以印度犍陀罗、马土腊和笈多等艺术风格为蓝本,同时吸收、融合中原地区的传统审美和表现技法,整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汉传佛像艺术是汉传佛教的

关于园林专业的毕业XX

关于园林专业的毕业XX

1、中国佛教建筑装饰经过历代发展演变,其题材相当庞杂,如何使这些内容广泛的题材在建筑中能彼此协调统一是装饰艺术处理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往往采取统一外形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对那些重复使用的题材,免得千篇一律,往往采用微变的方法,即在每幅图案中的一个固定部位设计改变图式,整体构图不变。如几头狮子图案,仅是头部姿态变化,这样就可以从统一中求得多样感。在建筑的内部装饰和窗饰上常用到,中国宫庭建筑中的龙饰以体现佛法的威严。当然某些处理手法并不是佛教建筑装饰所特有的,不过在佛寺中应用得较为普遍与成熟。另外,中国的楹联和匾额也被广泛的用十佛教建筑中,更增加了佛教建筑的人文景观价值。

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相对于印度时期的佛教来说,具有很强的汉地民间艺术特色。苏州佛教园林装饰艺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手法以写实为主,注重意象性。就室内应用范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①与佛像有关的特殊部位装饰,多为木质、泥质或金属制品,造型大多圆润光滑。②与建筑有关的特殊部位装饰,多为木质或砖制的彩雕或彩绘。③与供养物品有关的特殊部位装饰,多为木质或金属制品,后饰以金箔。④与佛教礼仪活动有关的特殊物品装饰,大量使用了菊花、X冬、龙凤纹及人物纹饰等。

3、题材。佛教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种为符号类,如莲花、狮子、大象、金刚、佛教“八宝”以及密教的“六字真言”等。每一题材都隐含着佛的事迹和教义,如“莲花”寓示佛的说法,“金刚”具有降魔打法之意等等,这些题材起着概括佛法的符号作用。另一种为人物类,如天土、力士、伎乐天女等并利用这些人物衬托出佛界气氛。例如佛寺中常有千佛阁、万佛楼一类建筑,使用布满墙壁上的各种小佛像来烘托佛堂气氛。再有一类为建筑类,是以佛帐、皇橱以及天宫楼阁表示天界景象。

4、色彩。运用象征某种含义的图形和使用赋予有某种意义的色彩来装饰,可以暗示和扩大艺术的联想境界。佛经上认为世间所有事业均包括在“息”、“增”、“怀”、“伏”,4种范围以内,其表现方法是“息”表示温和,以白色为代表;“增”表示发展,以XX为代表;“怀”表示权力,以红色为代表;“伏”表示凶狠,以黑色为代表。再简化一些,白色可以代表息和增,红色代表怀和伏。魔鬼及异XX皆绘黑红色,有的XX神殿内是黑底的壁画,表达出阴森、恐怖的气氛。这其中有如灵岩山寺大雄宝殿的众多罗汉即是采用黑色的底座与衬底壁面,结合塑像的夸张造型,体现了威严的气氛。而一些佛教寺院的主供佛像殿堂则采用了比较亮丽的亮色,大量采用金色、XX以及红色,展现了富丽堂皇、气氛华美的形象。

硕士专业目录

硕士专业目录

1、2021年5月31日,宗教研究中心于雁塔校区学术活动中心四层会议室XX2021年佛教、儒释道三教关系方向博、硕士毕业XX答辩会。本次答辩由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XX,出席本次答辩的专家还有:李海波教授、吴言生教授、许宁教授、曹树明教授,李光起老师担任答辩秘书。中心师生20余人参与了此次答辩会。

2、答辩开始之前,肖建原老师介绍了出席此次答辩的各位专家。随后,根据答辩委员会XX的要求,参加答辩的1名博士研究生及7名硕士研究生依此上台阐述自己学位XX的选题意义、XX框架、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创新之处等内容。答辩委员会专家对同学们的XX给予了点评和提问,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合理的修改意见。

佛经

1、[摘 要]对先唐时期佛经目录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可以看出这一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教的中国化历程.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佛经目录的分类以译经方式为主,至隋法经《大隋众经目录》按经、律、论三藏和大、小乘标准对佛教典籍进行分类,这种分类体制不仅体现出中土僧侣对佛教教义体系认识的深入,也为后世佛经目录的分类奠定了基础.

2、“佛教目录之兴,盖伴译经以俱来.”[1]196佛教作为一种异于本土的外来宗教,语言上的差异是佛教欲实现其传播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它的传播发展必须借助于翻译,“有译乃传,无译则隐”[2]2佛教自西汉末传入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蔚为大观.汉译佛经伴随着西域僧众的不断来华以及中土僧众的西行求法逐渐增多,同时,中土僧众的佛教著述也不断涌现,佛经的数量越来越庞大,佛经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据《开元释教录》记载,东汉154年共译佛经292部,395卷;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译经201部,435卷;西晋译经333部,590卷;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共译经419部,1 716卷;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共译经563部,1 084卷;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三代共译经105部,355卷.这一时期,佛经翻译不绝如缕,佛经的译本日渐增多,佛经的流传日渐广泛,“记论之富,盈阁以牣房,书序之繁,充车而被轸”[2]428,佛XX们在传习佛教的过程中面对卷帙浩瀚、内容繁杂的佛经感到极为不便,因此对佛经进行分类整理、用目录的方法总括群经已经成为必要,于是佛经目录随之产生,正所谓“译经既多,爰有目录”[1]18佛经目录的编撰便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成熟,由于佛经的外形特征以及内容都不同于汉文典籍,因此佛经目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和体系.梁启超认为佛经目录“所用方法有优胜于普通目录之书者数事”,主要体现在历史观念极发达、辨别真伪极严格、比较极审慎、搜集遗逸极丰富、分类复杂周备五个方面.学者检索极为方便.[3]334确为不刊之论.早期的佛经分类大多依据其翻译形式,随着对佛经认识的加深,分类标准也在不断演变完善,至《大隋众经目录》,佛经目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类体系,即以佛教教义经、律、论三藏和教派大、小乘为分类准则.

3、佛经大多都是从国外翻译而来,因此早期的佛经分类多是依据其翻译的形式.据记载,三国时魏僧朱士行的《汉录》为我国第一部佛经专科目录,开创了详记译人及其译地、译时的体例,专记汉代诸家译经,“在一切佛录中实为最古者矣”[1]19西晋后期竺法护编撰《众经目录》以及聂道真编撰《众经目录》,体例和《汉录》相仿,只是收经更多.至“东晋中叶,支敏度撰《经论都录》《经论别录》于前,释道安撰《综理众经目录》于后,佛录之基础始得顾立”[1]18东晋时期释道安对佛教典籍加以搜集整理,“总集各目,表其时人,铨品新旧”[2]428,编撰成中国第一部佛经专科目录《综理众经目录》,通录古今佛经,开佛经目录学之先河.此书虽佚,但其大部分内容为释僧祐《出三藏记集》所录,借此可以观其概貌.《综理众经目录》分类体系如下.

4、由此可见《综理众经目录》的分类方式,其一,以不同的译著形式为分类标准,分为译经、别生经、疑经、注经及杂经志录;其二,以译者的不同分类,先分为知译人者、不知译人者两种,不知译人者又按译地分凉土、关中两种;其三,以年代为序,著录每部经的译者、译经时间、译地.梁启超认为道安录虽然只有一卷,但在体裁上尤可称赞,“一曰纯以年代为次,令读者得知兹学发展之迹及诸家派别.二曰失译者别自为篇.三曰摘译者别自为篇,皆以书之性质为分别,使眉目犁然.四曰严真伪之辨,精神最为忠实.五曰注解之书,别自为部,不和本经混,主从分明”[4]10姚名达认为“除第一点为佛录惯例外,余皆安所发明也”[1]8此诚为中肯之论.然而在道安根据佛经的译经特征和流传情况对佛教典籍进行分类的体系中,尚未见以大小乘、经律论的标准来区分佛教典籍.考察早期佛经之传入,“东汉秦景之使天竺,《四十二章》,皆不名经,其后华言译受,附会称经,则亦文饰之辞矣”[4]10究其原因,“以此方周孔之教名为五经, 故以经字翻修多罗”[5]127,修多罗藏即经藏;律藏中《沙弥十戒经》《舍利弗问经》《大爱道比丘尼经》,被名为“经”;论藏中《品类足论》的一部分被安世高译为《阿毗昙五法经》《阿毗昙七法经》,也名之为“经”.这些典籍被名之为“经”,乃是佛教传入初期为附会儒家以扩大其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是佛教主动适应中土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时,这一时期在佛XX的观念中经、律、论三藏尚无明显的区分,他们对佛教的学术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因此未见有按照佛教学术思想体系对佛经进行分类的佛经目录.从佛教发展史上看,佛教的大小乘之分,最早始于一世纪的印度,传入中国有一个过程,可以说魏晋时期佛经目录的分类体系没有教义、教派之区分是这一时期中国的佛教还没有大小乘教派的真实反映.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佛教  佛经  目录  佛像  分类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