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翻译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流文化、沟通思想而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从古至今一直重视翻译活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藏族翻译活动历史悠久,硕果累累,早在吐蕃时期兴建桑耶译经院,在各朝赞普的鼎力支持下培养更多优秀的译师,从而大力引进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以翻译作为重要的渠道来实现文化的发展。作为晚辈的我们自始至终无法忘怀祖辈留下的优良传统,更是敬畏他们身上勤学苦练的毅力。近年来随着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优秀的翻译家犹如雨后春笋搬涌现,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果。由于新旧唐书吐蕃传是研究吐蕃赞普史及唐蕃两国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因此先后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藏译本;(一)元朝时期八思巴的徒弟胡将祖翻译的藏译本,(二)二十世纪初藏族著名学者根敦群培翻译的《汉文史籍所载吐蕃王统》,(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藏学家东智嘉和XX英合作翻译的《新旧唐书所载吐蕃传》,(四)二十一世纪初甲央达杰先生翻译的《唐朝新旧唐书所载吐蕃传》等。以翻译理论为主要依据,在不同藏译本的翻译特点之间做比较,从而可以了解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本文共有三大部分即绪论和正文、结语。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为XX主要内容,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新旧唐书及所记载的吐蕃传内容及特点。第二章主要解析《红史》中引用的吐蕃传藏译本,通过各种资料的对比研究,论证《红史》中引用的吐蕃传藏译本的最初译者、时间、译本的原文依据。除了《红史》外,《雅隆尊者教法史》、《青史》、《汉藏史集》、《XX王统记》,《贤者喜宴》等把胡将祖翻译的吐蕃传藏译本引入著作之中,对各史书所载的吐蕃传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第三章简要介绍三种完整的吐蕃传藏译本,其次主要分析和归纳不同藏译本的词和句子的翻译方法、注释法及其作用、翻译的优缺点及解决方法。第四章主要是对新旧唐书吐蕃传藏译本的探析,是翻译作品... (共121页)
1、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本《神仙传》收录神仙九十二人,其中有两个人与《列仙传》重复(彭祖和广成子,后者即《列仙传》里的容成公).仅就两部书收录的人物身份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如前述在《列仙传》里,所录仙人基本是想象出来的;而《神仙传》里则基本是真实的或假托为真实的人物:如老子、墨子是诸子百家中的道、墨两家的创始人;刘安、孔安国、孙登、郭璞等是历史上著名人物,郭璞还是后至两晋之际的人;张道陵、葛玄、茅君(盈)本是道教祖师;李少君、左慈、蓟子训、灵(冷)寿光、甘始、宫嵩(崇)、封衡、鲁女生、东郭延(延年)、焦先、王烈等则是著名方士;魏伯阳、河上公是道教学者,等等.其中多数在传世文献里有或详或略的记述.这种情况表明,在道教“造仙运动”进一步发展中,更多真实历史人物被“仙化”了.这实则也体现一种观念:仙人本来是现实的人.这又与道教发展中另外两个观念有关系:一是通过“自力”养炼凡人能够成仙;再是仙人往往混迹世俗,现世之中活动的人可能就是神仙.而从文学创作角度讲,神仙也就容易作为作品里的“人物”被描写了.这从而又体现神仙观念和神仙信仰的重大演进:神仙已经由“它界”转移到人间,仙界与人间也就被沟通了.《白石生》章里的一个情节是颇具深意的:彭祖问他“何以不服药XX乎?”他回答说:“天上无复能乐于此人间耶!但莫能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人间耳.”“故时人号白石生为隐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XX为仙官,而不求闻达故也”(以下引用《神仙传》均据《丛书集成》所收《广汉魏丛书》本).又《彭祖》章里彭祖回答采女问话说得更清楚、详细,他说“得道”、“不死”还不是仙人:
2、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则不可识,或隐其身草野之间.面生异骨,体有奇毛,恋好深僻,不交俗流.然有此等虽有不亡之寿,皆去人情,离荣乐,有若雀之化蛤,雉之为蜃,失其本真,更守异器.今之愚心,未愿此也.人道当食甘旨,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世间,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莫敢犯,五兵百虫不可近,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
3、比起《列仙传》略述梗概的简单叙写,《神仙传》极力夸肆仙人的非凡和仙界的超越.如《刘安》章里记载“须眉皓白”的八公来到刘安门下,“变为童子”,“复为老人”,自述说:
4、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招致蛟龙,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军,白日为瞑;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陵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XX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驻流,行宫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铅为银,水炼八石,飞腾流珠,乘云驾龙,浮于太清之上.(據《广汉魏丛书》本,胡守为校释本无《刘安》章)
1、1939年11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1964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XXX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顾问、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组顾问。历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写作学会高级顾问、南京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名誉顾问、北京市社科规划组成员、北京市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校职称评委、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