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知识 » 正文

关于学前教育学的XX(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XX)

目录:

关于学前教育学的XX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XX

简述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研究成果XX

论述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关于学前教育学的XX

关于学前教育学的XX

1、在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前教育思想的论述汗牛充栋,贾谊、颜之推、朱??等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学前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主张,如强调“早教”注重“熏化啕染”反对溺爱孩子,坚持正面教育,注重培养兴趣,提倡“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的学前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研究仍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2、“早谕教”是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内容。几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从不同的教育目的出XX述了这一内容。如西汉初期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前200―前168)从加强XX集权的XX观点出发,认为对太子的教育应尽早实施“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贾谊认为,胎教是早期教育之始端,王室之家应当重视对太子实施胎教。

3、提倡及早施教也是颜之推(531―约595,北齐文学家)家庭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他认为,家庭教育应当及早进行,越早越好。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实行胎教。他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南宋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1130―1200),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四十年之久,也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他认为如果儿童在幼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同时他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I格不胜之患也”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1611―1674)也特别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他认为,任何有所作为者,必在幼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幼便立有奋发向上之志,他说:“幼稚之时,必见奋起之志,若举动无恒,苟且颓惰,即将事无一济矣。”张履祥认为,幼年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期,他说:“少年血气未定,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

4、“早谕教”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贾谊、颜之推等都对胎教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有的已经暗合了中医学的原理,特别是他们关于早期教育之独特意义的'解释,已经孕育着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因此,即使是在今天,古代教育家倡导的早期教育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婴幼儿教育的价值仍颇具积极的启发意义。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XX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XX

1、古代文学XX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XX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XX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X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XX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XX题目,供大家参考: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1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1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古代文学毕业XX题目(一)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XX意义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XX题目(二)1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史诗5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XX的言论专着《论语》中。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已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2老子和庄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XX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XX,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4 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2 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用“礼”维护伦理秩序。“五伦”是礼教的核心。2 人性:人的本性发展历程先秦:产生和建立;《周易》的哲学模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阴阳二分的思维模式。孔子:XX上强调宗周,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在思想上提倡礼仁学说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汉唐:宗教化、封建化。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包含两汉儒学伦理、魏晋玄学伦理、隋唐佛学伦理三个阶段。宋元明清:辩证综合阶段。新儒学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封建伦理道德1 忠君、孝亲、贞节忠君:君权至上的体现,皇权崇拜孝亲:巩固封建家长制3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能救其失者也。”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认为先天本性差异不大,后天教育十分重要;,可以把人培养成为君子贤人;孔子的学说“仁”为核心和最高标准,强调忠孝仁爱;,启发诱导,要求。的墨家学说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的学说以为主,学习途径以“亲知”、“闻知”和“说知”为主。道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经验。

简述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简述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1)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2)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3)孟子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等我继续说。教育,直接理解就是知识传承的模式。春秋以前的这种传承,只局限于贵族或者指统治阶级之间的小范围,封闭的传承。孔子的出现,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等会说。

2、摘要: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因此人性即成为教育家进行教育研究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性论观点,现对各个后面会介绍。就是要从实际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学生各尽其材。这一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孔子。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同的,由于后是什么。

3、简述儒家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问答题简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四步曲子。问答题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问答题简述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的影等会说。关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与社会的经济、XX及文化,脱不开关系,并且,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比较重视教育的群性作用,具有集体和国家的观念,对XX有很大的关照,并且大都会从人性好了吧!。

4、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总之,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殊。他们反对用一个模式去束缚学生,而主张通过教育发展等会说。

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研究成果XX

1、历史的长河流淌至今,西塞罗说:“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中国历史所留下的古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恒贯古今,影响深远.

2、自古以来,教育就和选拔人才相伴并生,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现国泰民安、国家富强,必然需要一套可行的人才选拔方式作为支撑,而这选拔方式所需要依靠的标准,自然离不开教育,这其中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等……总而言之,教育和选拔人才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有什么样的选拔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反之,有何种教育目标,也影响着选拔人才的方式.

3、简述古代的选拔人才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选拔官吏(也即人才)的方式便开始发生变化,主要是由原来的“世卿世禄”转变为“军功授爵”.战国时期因为连年战乱,天下未定,“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选拔人才主要以军功授爵和自荐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选拔人才(也即选官)体系.秦代以后,贵族XX转向官僚XX,但选拔方式仍以军功为主.

4、后至东汉时期,出现察举制和征辟制.从选举流程来看,察举制是自下而上进行推举,而征辟制是自上而下的选拔.等于者虽流程上有所不同,但实则内容相同,其选拔人才标准都是要看士人的德行品质,所以大多数被举荐官员,多是孝顺,品德高尚,赢得大家认可之人,这其中也不乏无才之辈,但德选仍占大部分.这样的选拔方式所相应的教育便是在教育时更倾向于对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只有注重言行举止,懂礼节,恪守行为规范,学会人际交往和处世之道的人才能成为国家选拔的目标.也正是在察举制和宗法制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人恪守孝道,注重礼节的民族素养也形成并保留至今.

论述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1、抚养后代,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国上古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提出和形成了关于婴幼儿教育的思想理论,历经数千年实践、创新、发展,催生了近现代系统的幼教思想体系。在今天看来,这种幼教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2、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是由西方传入的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国古代从出生之时到外出就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统称为“幼学”,也就是幼儿教育。

3、那么,什么年龄段为“幼儿”呢?《礼记?曲礼》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汉郑玄注曰:“名曰幼时,始可学也。”把人从出生到10岁出外上学之前的年龄段视为“幼”。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又把人从出生到8岁的年龄段视为“幼”。不论是把“幼儿”界定为10岁还是8岁,所指代的都是从出生到外出求学之前这段时间,“幼儿”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初始阶段的宽泛概念中国古代从出生之时到外出就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统称为“幼学”,也就是幼儿教育。

4、中国古代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幼教思想,民间也有“小树不剪不成材,小孩儿不教不XX”的俗语,反映了古人对“幼教”的深刻认知。孔圣人周游列国授经讲学,感悟出教习真谛“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绝妙论断。汉代的贾谊则明确提出了“早谕教”的主张: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在婴幼儿纯洁的心境还未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时就要及早教育,造就循规尊礼的言行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其所著的《颜氏家训》中倡导:“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四十年之久,对“幼教”领悟颇深。他认为,幼童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也特别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稚之时,必见奋起之志,若举动无恒,即将事无一济矣。”“少年血气未定,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幼童时期,思维稚嫩,早以教育,生性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否则,“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任何有所作为者,幼年时就确立了奋发向上之志,必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古代  思想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