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有关人文教育OOOO_有关人文教育OO毕业OO

导读:有关人文教育OOOO应该怎么写?想要在毕业之前撰写出自己满意的OO,并不是想象那么简单的,而现在OO的写作规范要求也是特别多,所以在写作之前,可以先参考一下相关的文献资料,本OO分类为人文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有关人文教育OOOO范文供大家参考。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美学OO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美学OO是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建构一种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资本主义新文化。这种新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文学问来高扬人文精神。在美学上就是:热烈赞颂人的美,从自然之中寻求美,从科学的角度探讨美的规律。鼓吹感性OO的解放,美感根源的唯物论倾向,突出想象功能的审美心理分析,倡导镜子说,要求理想化和真实性的统一论,追求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完美。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美学OO
  [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2-0023-07
  
  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兴起密切相关。因此,它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米兰等地(13世纪末到14世纪),以后就在15世纪中到16世纪逐渐扩展至英、法、德和尼德兰等国。鉴于此,文艺复兴就不单纯是一次文化运动,而是资产阶级新兴起来的各方面的集中表现,而且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方产生和发展的具体状况也是不平衡的。
  但是,文艺复兴运动有一个明显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在经历了中世纪神学统治以后的欧洲,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了,就会出现一种人文主义的OO。正是这种OO使得欧洲各国各地逐渐清除了封建社会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各种旧意识形态,从而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因此,文艺复兴运动就具有过渡的性质,即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场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与中世纪以来围绕神学中心的一切学问相对立的世俗的学问,这种学问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流传下来的世俗性古典学术为主;二是指与OOO的神性学说相对立的以人性为中心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曾经在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之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因此,从这两重含义上,都有着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再生”、“复兴”的含义在内,因而,这种最初的人文主义OO在欧洲广泛传播的历史时期(14至16世纪)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这种人文主义OO渗透在当时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美学中也有着明显的表现。不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建构一种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资本主义新文化。这种新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文学问来高扬人文精神,用OOO的话来说就是“从新发现的希腊哲学那里得到营养的明快的OO思想”。
  
  一、人文主义的美论
  
  人文主义者关于美的理论是在反对中世纪神学美论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特点的。可以简单归纳为下列几点:
  1、热烈赞颂人的美
  神学美论认为至高的美是上帝,而人是带着原罪的丑陋生灵。人文主义者却极力赞颂人的美。像莎士比亚《汉姆莱特》中颂扬人的美、人性之美的热情洋溢的语句是很多的。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建筑师、学者、美学家列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1404―1472)说:“大自然,也就是说,上帝给人灌输了神的各种最好的,任何僵化的东西都无法美化的成分。她赐给了他形体和非常适合于行动的四肢。他赐予他才干、天分、智慧、神的能力,借此他能够研究、区别和认识为之生存应该避开什么和必须做什么”。“作为原大的无价之宝,上帝还赐给人灵魂、温顺、对OO和奢念的克制,以及知耻、谦逊和自爱。”“……所以你要坚信,人生来不是为了过碌碌无为的凄凉生活,而是要从事伟大而轰轰烈烈的事业”。
  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乔万尼?皮科?德拉米兰多拉在《论人的尊严》中热烈赞颂人有OO意志、处在宇宙的中心,可以自主地把自己上升为神圣的形象。他借上帝之口对亚当这人的始祖说:“我把你创造出来,你既不是天上的神,也不仅仅是地上有生命的东西,既不是无生命的,也不是不朽的,为的是你不要拘束,自己也成为创造者亲自造好自己的形象。你可能沦落为OO,但也可以上升为天人,这全在于你内心的意志。”
  达?芬奇在《绘画论》中写道:“请你在傍晚(或)在阴天注意男人和女人的面部,他们的脸多么迷人、多么温柔呀。”
  人文主义者还努力恢复人体美的崇高地位,以反对中世纪神学美学的禁欲主义观点,弘扬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人性传统。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哲学家洛伦佐?瓦拉(1407―1457)在《论OO》(第二十一章)中写道:“美是对人体的基本恩赐,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奥维狄乌斯把它称作上帝的恩赐,也就是自然界恩赐……如果身体的健康力量和灵巧敏捷不应受到排斥的话,那么为什么美,对美的追求和爱却必须加以排斥呢?我们知道,它们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感情之中呀!”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文艺复兴时代伟大艺术家们的绘画、雕塑等杰作,像拉斐尔、米凯朗吉罗、达?芬奇、波提切利、提香、乔托、乔尔乔内等OO的作品,我们就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人文主义者对人的美、人性美、人体美的热爱和赞颂。
  2、从自然之中寻求美
  中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那里,是上帝把自己的美之光辉放射于一切事物之上,这些事物才显得美了。这是神学唯心主义的观点。而文艺复兴时代,泛神论和唯物主义哲学观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在与神学的斗争中不断得到传播。因此,在美的本质上也得到了反映。
  人文主义者一般认为,美存在于事物的本性之中,存在于自然之中。人文主义者大多认为,美与比例、和谐、光泽等事物的属性密切相关。阿尔伯蒂说:“美是各个组成部分各在其位的一种和谐与协调,它们要符合和谐,即大自然的绝对要素和根本要素所要求的严格的数量、规定和布局。”他认为建筑美有三个要素,即数(numerus)、完整性(finuto)和布局(collocatio),但这三要素必须结合和联系起来形成和偕,“和谐毫无疑问是全部魅力和美的源泉”。
  意大利著名诗人塔索(1544―1595)认为,“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因为美在于四肢五官具有一定的比例,加上适当的身材和美好悦目的色泽,这些条件本身原来就是美的,也就永远是美的,习俗不能使它们显得不美,正如习俗不能使尖头肿颈显得美,纵使是在多数男女都是尖头肿颈的国度里。自然的作品本身原来既是如此,直接模仿自然的艺术作品也就应如此。”
  达?芬奇认为,美是和谐的固定形式。这种和谐既充满着世界,又洋溢在心灵之中。他说,“难道你不知道,我们的心灵是由和谐构成的,而和谐只有当对象的合比例性变得看得见或者听得到的那瞬息之间才能够萌发出来吗?”因此,作为美的本质的和谐,在达?芬奇那里,一方面是表现在感性的现实之中的,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主客观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即使像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这样的大主教,神学家,也在人文主义OO的影响下,承认

蔡元培与教育OOOO

  摘 要:OO时期教育OOOO萌发于五四运动之前,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OO,教育OOOO是在OO初年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们为了保证教育OO自主的发展,而反对OO对教育的一切干扰,从而避免教育成为OO或政党附庸的活动。最终因为当时社会现实情况以及运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在40年代走向失败。

  1 《教育OO议》与蔡元培的OO主义教育思想
  在OO初年的教育OOOO中,中国没有与OO体制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关于教育OO的大讨论中,以各种主义为基础的教育OO方案层出不穷。以蔡元培为代表的OO主义知识分子因为具有更加深厚的近代文化素养,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理解的更加全面透彻,他们的教育思想也就更具有文化底蕴,影响也更加深远。
  蔡元培第一次直接阐述自己的教育OO思想是在1922年3月发表的《教育OO议》,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的,反对教会对教育的渗透,主张教育OO于党派OOOO于宗教,主张教育专家化。1912年3月蔡元培出任中华OO第一任教育总长,就任之初就提出:“教育有两大区别:曰隶属于OO者,曰超轶乎OO者。OO时代,教育家循OO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OO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OO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OO之教育。”蔡元培在任期内拟定的教育方针和在随后指定的“壬午学制”中都取消了OO化的教育宗旨。
  南京OO统一全国以后,OOO渐渐表现出了OOOO的本质,希望在教育中植入三OO义教育,将自己的OO理念强行纳入到学校教育当中,极力倡导党化教育,将教育紧紧的掌控在OO手中,但是蔡元培并不认同,试图保持教育OO,主张以“中华OO大学院”取代OOO,希望将教育的管理从国家权力中剥离出来。
  2 教育OO思想在北大的实践
  蔡元培1917年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在执掌北京大学10年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OO,这些OO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一个校长对于大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其在北大建立起的教授治校、大学自治体制和“思想OO、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为中国教育走进现代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北京大学诞生于清朝末年,它的建立就有很强的OO目的,清OO希望通过它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从政人才。因此一直在OO“眷顾”下发展。这也是中国当时教育体制的一个缩影。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通过一系列OO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北京大学更OO。其中最著名的是蔡元培实施的教授治校制度。在之前校长治校的体制下,行OO力往往会膨胀到压倒学术力量,很难保证大学学术的品质和OO性。教授治校制度让教授成为北京大学各个行政机构的主体,教授组成的教授委员会掌握着全校的教务与行政,大学成为一个学术自治机构,这种机构由于其自身的稳定性与学术性会把由OOO任命的校长所带来的动荡和OO减小到最少。这是对教育OO思想中的专家治校理念的一种具体实践,也将OO利益与学校利益更加分割开来,教育与OO也逐渐分离开来。
  3 大学院与大学区的实验与反思
  蔡元培在《教育OO议》中提到希望将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立一所大学,在这个区里面的所有中等以上的学校都可以设置在这个大学中,大学事务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选出。由各大学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OOO专办理高等教育会议所议决事务之有关系于OOOO者,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影响,教育经费则从本大学区的税费中抽用。这就表明了大学区的核心是由教育家们来办教育,排除OO对教育的干扰,切实达到教育OO的目的。
  1927年南京国民OO成立后,蔡元培再度成为掌握国民OO教育实权的人物,因而他的教育OO的思想也得到实验,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大学区在江浙地区的实验。试办的浙江大学区尚差强人意,江苏大学区更是引起了教育风潮。许多人批评大学区的实行造成了大学教育畸形发展,行政效率极低且被少数人操纵,不仅不能使OO学术化反而使教育官僚化。江苏大学区中等学校教职员联合会发表宣言称:“盖以现社会实情言之,则学术之空气未浓,而官僚之积习方深。以学术机关与OO机关相混,遂使清高学府,反一变而为竞争逐鹿之场。”此种情况大大出乎蔡元培的意料,后来北平大学区引发更大的风潮影响甚烈,最终国民OO于1929年夏宣布停办大学区,大学院随即改为OOO,蔡的改制以失败结束。
  大学区制是当时人们对于教育OO的一种努力,但是由于各方因素导致最终的失败。后人总结其失败原因主要有:1.过于模仿西方制度,没有结合中国的发展现状。2.当时国民OOOO刚刚稳定下来OO基础很不稳固,当时中国的教育基础也不足以支持OO推行。3.当时中国教育界派别林立,各个大学中不仅OO力量强大,教职员工中也是各派林立,一些教师对大学区制反对十分激烈。4.教育OO主张与当时OOO推行的党化教育严重不符,自然得不到OOO的支持。5.当时的国家财政根本无法保证大学区制的试行。大学区制主要取自法国,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即成为“逾淮之橘”。这也表明了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想要OO却不考虑实际国情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蔡元培、胡适等OO教育者们依旧苦苦坚持,坚持教育的OO性,坚持教育对人类对民族所具有的特殊的恒定功能,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4 蔡元培教育OOOO的评价
  OO时期的教育OOOO从萌芽到OO再到失败大致经历了40年。事实上OO教育OO衰微从20年代末期大学区制度的失败就已经开始,到40年代末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中最终销声匿迹。我认为关于OO教育OO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教育OO运动,从清朝末年新式教育传入中国,旧教育逐渐衰落,政教分离的教育OO开始显现,但同时中国也处于一个OO更迭OOO乱的时代,整个社会思想也如同政局一样混乱,在这三四十年时间里,根本不足以让一种社会思想完成理论上的充分探索和实践上的充分论证。
  其次,OO的教育OO运动是希望教育完全OO自治,但在OO时期OO是时代的主题,可以说贯穿整个OO的主题就是不断的OO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OOOO甚至是OOOOOO就可获得社会的认同,所以此时教育希望OO于OO之外的诉求就显得很不合时宜。而且教育OO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的OOOO主义上的,到了四十年代末西方的思想基本上被排除出中国,没有了OO主义的土壤,教育OOOO势必走向衰落。
  最后,教育OO运动的失败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时教育OO运动的先驱者都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很多都是在留学时亲身体验了国外OO的教育氛围,因此归国后希望将中国的教育也变成那样,但是他们忽略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徐复观就曾指出:“欧洲由中世纪走向近代,冒险的商人是走在知识分子的先头,而由商人为主的的新兴市民阶级的力量,也远大于作为市民阶级组成分子之一的知识分子的力量。中国则只是由知识分子带头,社会变化的程度远远落后。”社会背景的约束不可忽视。
  教育OOOO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保持教育的OO性,更好的发挥其对社会的功能,但实际由于本身的OO和社会环境等原因导致最终的失败,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借鉴其经验,为教育OO和与社会相结合找到一个契合点,为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姜朝晖:《OO时期教育OOOO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朱庆葆 陈进金 孙若怡 牛力等著:《中华OO专题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卷》,南京,OOO学出版社,2015年。
  3. 张晓唯:《OO时期的“教育OO”OO评析》,载《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9月第22卷 第五期。
  4.马玲玲:《OO时期“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对教育去官僚化的尝试》,载《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7月第29卷 第4期
  5.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第9页
  6.《OO大学区中等学校教职员工联合会宣言》:《时事新报》,1928年7月1日
  7.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3页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大学  独立  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