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经典教育OO范文鉴赏(共2篇)   导读:写作经典教育OO对于很多第一次接触的小伙们来说,应该都是会特别迷茫无措的吧,而毕业OO的撰写更是毕业阶段的一个必经过程,那么经典教育OO怎么写?本OO分类为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经典教育OO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是數代先人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如何传承?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学经典的教育对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品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跟不上当代教育的步伐。在构建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体系中,通过教育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推动、普及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江西九江市柴桑区第一小学国学教育研究项目“农村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西九江柴桑区样本研究”(项目编号:17PTYB04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学经典越来越受国人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国学经典教育方兴未艾。从20世纪90年OO始,人们就对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进行了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高尚情趣起到了积极健康的推动作用。但在农村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或局限于课本,或流于表面形式。深入农村小学教学第一线,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推动、普及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农村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广泛又深刻的影响。     1.1契合OOOO核心价值观     OOOOOO在OO党校建校80OOO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OOOOOO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也曾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OOOO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OO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OOOO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由此可见,国学经典教育与OOOO核心价值观同宗同源。进行国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养成孩子们的国OO识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大任的自觉担当。     1.2符合纲要的教育理念     《国家教育纲要》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OO教育工作。”而国学中的《四书五经》《三字经》《OO规》等启蒙篇章,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涵盖了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的要求,国学的普及教育无疑成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佳平台。     1.3实施了新课标的教育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0-1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诵读国学经典,能锻炼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国学教育成为培养语文素养的良好路径和开启智慧的一把金钥匙。     1.4落实了守则的行为规范     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一共有二十条,分别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学习态度、文明礼仪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于农村小学学校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和家庭教育的落后缺失,这一要求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祖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的心灵教育,明确提出“蒙童”教育关键在“养正”,而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正”的方法,因此,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有效落实《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不足之处的捷径。     2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农村小学在国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常态性的科学管理,国学教育没有纳入课程正规学习,呈碎片式零星渗入的特点;存在专职教师缺乏,而OO教师国学素养处于一般水平的师资情况;再加上使用的教材内容深奥难懂,不能契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家庭辅助学习,社区里极少有国学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联一体的教育缺失,让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处于无力无助的状态,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1)没有规范的学校管理。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要靠行政管理手段才能推进,没有教育计划的制定和经费的投入,没有纳入课程设置之中,没有教学计划,没有时间保障,国学教育处于一种无目标性、无系统性和无实效性的教育状态中。     2)教师的国学素养失衡。“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在教育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但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国学教师,OO老师没有接受专门培训和学习,国学知识与素养处于一般水平,对国学没有深入精辟的理解,又怎能轻松、准确地把国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呢?     3)学生国学基础薄弱。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各校选用教材又欠科学合理,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呈偶发性,阅读内容局限性大,积累少,基础薄弱。     4)家长无法提供学习辅助。《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但农村小学的孩子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他们虽然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但无法为学生的国学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助。     5)社区缺乏国学氛围。在社区,舞蹈班、奥数班、作文班等比比皆是,门庭若市,却没有一家国学OO机构,社区也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国学活动。究其原因,是家长们的功利性强,认为小学阶段学习好语数英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国学知识,不是教材内容,不是考测科目,学不学无所谓。“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因此,国学教育没有一个可以依托的社会环境。     3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效举措     3.1互聯网+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能否为21世纪培养出理想的新人,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国学知识的提高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培训的具体形式上,应采用个人学习与听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个人学习。有效的教师培训策略强调“自主研究和自学至关重要”。老师们充分利用图书室及电子阅览室研读大量的国学经典,还可以深入专业的国学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培训,为丰富自己的国学内涵夯实基础。     2)听专家讲座。充分利用本地文化阵地,聆听专家讲解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知识。利用网络收看相关的国学专题讲座,选派老师去全国各地观摩学习国学经典教育,关注全国各地的国学教育动态,了解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打造出自己的国学精品课堂。     3.2初步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     “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基础浅,而大部分国学经典内容精深,年代久远,理解起来难度大,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双重”---重个体差异、重情景创设,降低教材内容的难度,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显得特别重要。     1)重个体差异,培养兴趣。内容编排上要符合学生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有联系的,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在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低、中、高年级应该因人施教:低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选取适合朗朗上口的诗韵之类的作品;中年级以培养文学素养为主,选取地方诗人作品或反映本地文化的作品,以培养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高年级则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精神,以诵读本地名人的诗赋散文为主。这些内容的编排一方面既贴合了地方人文特色,又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学习起来也就兴趣盎然。     2)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情境创设能让OO和真情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在实施国学教育过程中,老师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多媒体画面再现情境,让国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利用表演体会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践体验情景,拉近国学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直观地再现书本知识,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促进理性认知的发展。     3)贴合地域特点,研发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的个别差异,更富机动性、多样性与弹性。利用校本课程,把当地的人文特点和农村小学生的需求充分结合起来,纳入学校的课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又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3.3渲染气氛,营造浓郁的国学氛围     儿童是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的程度,来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的。地处农村的小学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如:每天早晚,利用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唐诗宋词;利用晨读,诵读背诵国学经典;利用走廊的牌匾,镌写OOOO;利用国学展橱,让国学经典内容随处可见;利用幽雅的廊亭,让谆谆论语与曲径OO交相辉映;利用舞台,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学校要以课堂教育为阵地,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力求达到“浸润国学之经典,营造育人之氛围”的效果。     3.4实现知行的对流交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行知行》一文中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见解,阐明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在国学经典教育中,如何找准知行合一的契合点,增强实效性呢?     1)读演结合。结合国学的语意美、韵律美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学生们大声朗诵,绘声绘色讲故事,手舞足蹈地表演,让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国学课堂的始终。     2)家校联动。每上完一节课,授课教师布置一项国学实践作业,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去完成,然后由家长评价,记录在学生学习成长表上。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便做到“教学合一”。     3)研学体验。首先,充分利用本地的有古文化特色的场馆,让孩子们穿上古代书童服,老师穿上先生服,让教学环境穿越到古代的氛围当中去。其次,将国学教育生活化,如学了《OO规》,就让学生践行如何做人;学了诗词,就让学生亲身体会诗人所描述的美景和思想感情;学了礼仪,就让学生把文明礼仪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4结语     要让农村小学国学教育取得实效,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核心,环境为载体,创建“熏陶、趣导、乐学、知行”的四步法教学模式。让这四个过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扎实有效推进农村小学国学教育,让国学教育之花盛开在祖国的OO里。     第2篇:应用型高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教学现状及OO探索     摘要:国学经典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国学经典教育在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方OO有独特育人成效,由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OO探索时间不长,国学经典教育成效在应用型高校影响力非常有限。应用型高校应多方联动搭建国学经典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国学经典育人成效;长期努力践行经典义理,形成应用型高校人格教育品牌,以更好完成应用型高校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任务。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140-03     不同時代背景下学者对“国学”内涵范围有不同理解,古代“国学”指设于天子或诸侯王城与地方学校相区别的高级学校;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称谓“国学”相当于“中学”,主要与外国学术“西学”相对;当前文化强国视域下,一般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本文采用这一用法。国学经典指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包括儒墨道法佛等各家各派的典籍及音乐美术民间文化等方面的优秀经典之作。[1]这些国学经典经过时间淘洗,承载着厚重的中华精神,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基因。国学经典教育,是以这些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凡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家各派最优秀的代表作都可以作为教育之用,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华美德精神,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2017年OOO重大国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OOOO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OO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而言的,应用型高校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主要培养地方产业一线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上能快速适应,其特点是“上手快,后劲足”,学生从学校到“职场”能顺利对接,应用型高校虽然注重学生的职场应用技能培养,但是应用型人才的文化底蕴、德行操守等综合素质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应用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成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现状     由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OO探索时间不长,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加上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都还在实践摸索中。国学经典教育在应用型高校重视不够,影响力有限。     (一)从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     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时,近年,应用型高校开始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教学方面的安排和探索。滁州学院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此类课程的力度有所加大,说明了该校对国学经典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开设了《中华诗词之美》、《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国学智慧》、《古代名剧鉴赏》、《文艺学名著导读》、《周易研读》、《佛教与人生》等十来门有关课程,但必修课中相关的课程安排非常少,有也是以概论、史类课程出现;此类课程的教学多以教师讲授、知识灌输为主,一般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粗略的概述、发展史介绍,学生只能简单了解一些概况和分类,对国学经典的精华很难领悟。很少有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背诵国学经典原文的,更别说带领学生力行经典,将经典中做人做事的道理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品德修养的提升上来了。应用型高校的OO员是直接为OOOO的一线工作者,是面对面与学生打交道的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言行思想影响最为深刻,但OO员中也很少有人认识并利用国学经典教育的优势,用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深厚文化底蕴与优秀思想品德。     (二)从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现状来看     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学分选修国学课程,并不是出于真正喜欢国学经典,自觉传承古圣先贤绝学并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智慧的角度来学的;相对于全校一万八千多名学生来说,能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还是比较少的,人文社科类学生选修这些课程较多,理工科类学生基本不选修。有时还会出现这些课程选修人数不足停开的现象。学生中有些人对这些课程还相当反对,听说有人学这样的课程,还会时不时取笑他们过时,迷信,甚至有些老师也这样认为。对于理工科类的学生来说传统国学经典积累与人文素养教育极其缺失,文化底蕴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他们在职场中的专业能力发挥,迫切需要借助中华优秀经典教育进行人格品质与综合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     (三)从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看     滁州学院对中华传统经典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有所重视,鼓励各院部和各部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OO讲坛、国学经典展演、文化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文化传承与创建活动。不足之处主要是:全校没有形成有关国学经典教育推行的统一认识,各种活动的开展处于零星散乱的状况,活动举办随意性大,开不开办此类活动完全由举办者兴趣决定,尚未形成国学经典育人合力。学校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教育传承平台,以便形成一种规范安排,有组织,能按时开展的自觉活动。     二、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教学OO路径探析     滁州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OO取得较好成效,获评“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现阶段提出“突出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不仅专业技能需要高水平,人格品质更要高水平。国学经典教育在“立德树人”方OO有独特的优势。对于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道德品质下滑、精神空虚等诸多人性危机,经典开出了很多药方。经典中做人做事的道理经过几千年历史洪流反复淘洗,值得信赖借鉴。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只有人格品质过硬,才能经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应用型高校紧跟时代要求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实也是紧跟时代要求去学习实践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中华美德精神,力行经典中做人做事的方法,让学生具备时代要求的人格操守、思想境界,有了人品的底子,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才能在职场上更好发挥。这才是应用型高校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来说,国学经典是培养其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其人品操守的最好教材,也是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素材。应用型高校要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     (一)多方联动统一认识,搭建国学经典教育平台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OO东吴大学任庆运认为,“善思善行、恒常如是的知识载于中西文化经典之中,通识教育需以经典为依托,是以经典教育为核心的教育。”[4]落实OOO《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要求,应用型学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牵头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相关的制度安排和保障体系设计。如教务部门做好国学经典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在必修课中增加国学经典课程的学分,要求全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学生也至少学习一门国学经典课程。可借鉴山东大学开设国学修养学分模块,要求学生在这一模块中修满相应的必修学分。在国学修养模块内,通过开设《四书五经》、《道德经》、《庄子选》、《易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研读课程让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同时,加大国学经典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做好课程考核与评价。人事部门做好国学经典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进修安排,为国学经典教育提供师资力量。宣传部、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国学经典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专题活动、百家讲坛、网站专栏等方式做好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做好国学经典教育的鼓励制度设计,师生参与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成效与师生的综合考核、评优评先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全校形成国学经典教育的共识,形成合力育人,不断增强师生国学经典教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信心。学校可以考虑建设一个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平台,以便形成一种规范安排,有组织,能按时开展的自觉活动。     (二)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国学经典育人成效     国学经典诵读法,反复吟诵,是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名言警句烂熟于胸,脱口而出,最能显出学生的文化底蕴魅力,最能增加其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学习国学经典,是为了践行国学经典中修身治世良方。背诵经典原文,感悟经典义理是基础。记不住,肯定没法用。只有记住了,常常对照自省,才能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做出来。国学经典诵读法也最容易在师生中广泛推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鼓励大声读经晨读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组建经典诵读小组或经典学习社团,每学年开展常规性的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评选书香班级和书香宿舍来促进国学经典诵读的持续开展。通过提倡在校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彻底改变大学校园里晨读活动单一朗读外语的尴尬局面。     讨论法和案例法可以作为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的主要开展形式。学习国学经典并不仅仅是背熟原文,而是要把其中内蕴的道理拿来指导现实,培养判断能力,涵养良好的价值观。因而,结合时代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感兴趣关注高的现实案例,用国学经典中的相关权威表達来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大学生厘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深度答案,这样会增加国学经典的说服力,采用“信、解、行、证”的方法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才能收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大学生思辨能力较强,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对国学经典内容辨析讨论,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会更受学生欢迎和信服。另外,国学经典教育展演活动可以百家争鸣,丰富多彩。说故事法、OO展示法,专家讲座法、戏剧表演法、传统节日展演法等等都可以采用。     總之,国学经典教育要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心理动态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指导,“对症下药”式的国学经典教育才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教育者要能敏锐地把握经典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联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改变国学经典死板难懂的状况,让国学经典教育接“大学生的地气”,让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三)长期努力践行经典,形成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品牌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只有协调并重,互相补充才能培养有内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于经典教育的价值,赫钦斯论述有代表意义,“一本经典名著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其经典之所在”。[5]国学经典教育是一种文化熏陶教育,是一种日积月累的长期养成教育,是中华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扎根教育,需要有远见地持续努力践行。国学经典教育者自身的修为很重要,教育者要能身体力行经典,用自己高尚人品“行不言之教”,为大学生做好实践国学经典的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在全校学生中推广,特别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学习背诵国学经典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胸怀境界、优秀人品有非常好的作用。     学生通过国学经典学习,学会运用古圣先贤的修身养性方法,如慎独、反躬内省、推己及人,少思寡欲等方法,不断汲取经典中的义理,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为人处事的方法,优化自已的价值观,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不断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展示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应用型高校通过持续推广国学经典教育,注重总结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成效,形成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的特色,树立应用型高校人格教育品牌。这一方面有利于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的更好完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更快提升。     国学经典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人文涵养和高尚道德品质养成有重要作用。国学经典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用型高校在新时代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不断创新国学经典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经验,持续实践,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品过硬、技能过硬”的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努力。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经典  学生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