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外教育历史OO2600字_中外教育历史毕业OO范文模板 导读:在中外教育历史OO2600字_中外教育历史OO撰写的过程当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学习写好一篇优秀的OO也是大家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一项必备技能之一。本OO分类为历史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外教育历史OO2600字_中外教育历史OO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外教育历史OO2600字(一):中外历史教育与公OO家意识的培养探析OO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教学不再是针对文化知识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强化人们的公OO识十分关键。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竞争。强化人的公OO家意识,也是实现人健康、和谐发展,促进我国OOOO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中外历史教育公OO家意识综合素质培养     从学科的性质来看,历史学科教学对于学生的公OO识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历史教育强化学生的公OO家意识渗透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在当前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了解中外历史教育中的公OO家意识培养特点,相互借鉴,是实现我国公OO识培养不断发展的选择之一,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以此来促进我国历史课程教学OO,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爱国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对此,深入分析中外历史教育中公OO家意识的培养,积极地为相关读者提供参考。     自从进入21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公OO识教育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国内外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更是实现国家综合稳步发展,提高国家意识的重要体现,历史学科教学,是学生公OO家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不管是历史文化、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都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品质,进而有效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就中外国家历史教育中的公OO家意识进行分析,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外历史教育中公OO家意识培养情况分析     1.历史教育中公OO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OO、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家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公民的素养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公OO识的培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我国而言,在OOOO的今天,我国的OOOO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发展完善,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一名合格的公民、一名有清晰完整公OO识、强大公OO家意识的公民十分关键。培养学生的公OO家意识,也是促进国家发展、实现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的必然选择。     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涵盖了人类社会OO、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人物、现象,认知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将公OO家意识融入其中,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OO意识、国家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历史学科就是公OO识教育、国家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很多欧美国家很早就注意到了历史教育对公OO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将学生公OO识的培养放在一个十分突出且重要的位置。我国的历史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以往具体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地表述学生公OO识培养的要求,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也是公OO识的培养。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OO当中,应当重视公OO家意识的培养。     2.中外历史教育中公OO家意识培养的特点     总的来讲,中外历史教育中的公OO识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外国的历史教育中,公OO识的培养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对学生进行公OO识培养的目的明确,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都有所落实,特别是注重对学生权利意识、国家意识和OO意识的培养,在社会意识和义务意识上比较欠缺。而在我国的历史教学,则是将学生的公OO识培养融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当中,如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德育教育中的素质培养,却没有形成学生公OO识的培养体系。所以,在当前课程OO的背景下,结合自身国家实际以及教学实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公OO识培养的经验,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形成健全的体系十分关键。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为我国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二、我国历史教育中学生公OO家意识培养的策略分析     总的来讲,中外国家对于学生公OO识的培养各有千秋,如美国,虽然公OO识教学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体系,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OOO公民的身份,尤其是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侧重于学生权利意识、国家意识、OO意识的培养;但是在社会意识和义务意识方面仍稍有欠缺。而我国则是将学生公民本意是培养融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中,对公OO识的直接强调不足,未形成体系,不管是历史的教育目标还是课程标准都稍显欠缺。总的来讲,我国的历史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公民道德的培养,在国家意识培养方面,集中于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并且是贯穿在整个中国史的教学中,公OO识的其他方面培养比较欠缺。     所以,我国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公OO识、强化学生公OO家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学会借鉴,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经验,有效提高我国公OO家意识。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公OO识、国家意识渗透式培养,形成一个完善的公OO识培养体系,可以结合德育教育以及思想OO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公OO家意识进行系统的培养。     要对学生公OO家意识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培养学生公OO家意识,要涉及公OO识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仅限于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进而在继续保持我国历史教学重视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公民道德的基础上,加强对权利、义务意识、社会意识相关内容的引导,实现学生公OO识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我国的历史教育在课程标准的设定、教材的编写上也应当注意学生公OO家意识的培养,要有明确的表述,引起教师重视,促进学生公OO家意识培养的有序、有效进行。     三、结语     总之,公民素质培养是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方向,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必须承担起落实公OO家意识培养载体的重担,在实际教学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国外历史教育中公OO家意识培养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形成属于自己的公OO识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公OO家意识,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提供高素质和高竞争力的优秀公民。     [作者简介]吕砚川,OO临沂市委党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研究和培训。     中外教育历史毕业OO范文模板(二):早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考察与启示——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为例OO     摘要: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近代史上第一所中外OO间合办的高等教育学校。学校虽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创立的,但其创办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反映且符合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虽然学校存续时间较短,但其合作办学的首创性及在处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和本土传统文化的关系上,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合作办学;早期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     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发端于晚清时期,OOOO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猛,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清末时期中国OO和德国OO合办的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中外OO合办的大学。学校在合作模式、运行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选用等方面颇具特色,在诸多早期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研究其办学历史,借鉴其中的办学经验或教训,对于当今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创办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德国OO提议并征得中国OO同意,双方经过谈判磋商共同筹建的。合作办学双方尽管出于不同的目的,但经过多次会谈最终达成办学的一致目标并付诸实践。     (一)合作办学的背景和目的分析     1.德国占领胶州湾及其对华OO文化政策OO     19世纪末,德国的对华政策起源于世界政策,它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获取一块德国领土。[1]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并逼迫清OO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澳。出于同英国竞争的需要,德国殖民当局倡导把胶澳打造成“模范殖民地”,进行港口、铁路、城市等建设,作为展示德国成就的“常设展览橱窗”,同时因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抵抗力和中国民众所蕴藏的生机”[2]致OO征服不通,以及在与其他列强在华文化竞争中,德国意识到“许多国家在多年前就开始努力进行这种文化工作了,德国在不久前还是落在后面的”。[3]4781905年后,德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把文化输出作为其外交政策重要的一部分,德国胶澳总督府开始着手研究青岛租借地内OO文化政策计划的OO,[4]67主管胶澳租借地的帝国海军总署国务秘书蒂尔皮茨极力主张把青岛地区打造成为扩大德意志文化传播与影响的一流文化中心。“海军当局打算,完全遵照来自帝国议会的许多建议和精神,把青岛逐步发展成为传播欧洲文化的基地”“发挥德国文化中心作用”。[5]4701905年,胶澳总督府对青岛乡村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形成《胶澳保护区的乡村学校》,在对乡村学校改造利用基础上,总督府建立了专门招收中国学童的蒙养学堂。1906年11月,克贝纳*在德亚协会发表题为《德国在中国的文化使命》的讲演,主张德国应该在清OO的教育OO中积极表现,尤其是在“英语已通过英美传教士的活动在东亚占据优先地位”的情况下。[6]1651907年德国胶澳总督署在年度工作报告指出“德国在华殖民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建立一所较大的华人学校”,并拟定了包括学校结构、系科设置的详细计划,成为后来青岛特别专门学堂的办学蓝图。[7]479,518     2.清末新政OO教育的努力     OO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号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艰难转型。伴随着19世纪60年代清OO的“自强”运动,一批洋务学堂建立,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出现了新式教育因素,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1901-1905年,晚清OO实施新政,OO大量教育OO措施。1901年9月,清OO颁布《兴学诏书》:“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学制,规定了包括大、中小学堂在内的完备的教育系统。在现代教育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外来的引导和借鉴。1905-1906赴德国考察的清OO大臣将教育列为考察的重点,在柏林考察了德国的初等教育和高等专门教育,参观了柏林大学、工科专门学校、医科大学、实业学校等,[8]165认识到德国教育尤其是实业教育的先进,以及教育在国力增强和国民培养上的重要性,这为日后中德合作办学做下铺垫。     (二)筹建过程     1907年底,在主管胶澳租借地事务的德国海军总署国务秘书梯尔匹茨推动下,德国在青岛建立高等学校的计划分别通过中国驻德公使和德国驻华公使向中国OO进行了通报,希望“中国方面给予其大力支持”,[9]25合作办学。在新政如火如荼、高等教育亟需发展背景下,对于德国的积极示好,清OO审慎派员接触。1908年2月,清OO学部大臣张之洞首先与德国公使接触,摸清其办学意图,5月与德国代表弗兰克谈判,并阐明招生、学校层次、宗教问题等方面的6条原则。1908年6月,德方就中方意见反馈提出更为详细的计划,双方进一步展开详细谈判,经反复磋商,至1909年7月达成协议,签署《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章程》。     (三)办学概况     1.存续时间及校舍建设     青岛特别专门学堂1909年10月25日开学,1914年日德交战,学校停办。学校以德国OO兵营为校舍,建设宿舍楼、主教学楼,大礼堂等,开辟有农业试验场、工科实习工厂,后不断扩建,直至学校停办。     2.组成机构及课程开设     学校实行二部制,设初级部和高级部,并设有译书局、图书馆。初级部为预科,相当于德国不设拉丁文的实科中学,学制6年,后改为5年,教授一般基础知识,开设德语、中学(中国传统学术)、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和一般自然科学,为学校高级部培养学习专业课的学生。高级部分为法政科、工科、医科和农林科4科,法政科和农林科3年,医科和工科4年毕业。所有各科除专业课外,均开设德语、汉语、科学、卫生和体操课等课程。[10]214     3.师资与学生     学校师资组成。草案规定德方人员12名,包括校长1人,系科主任3名,高级部教师3名,初级部教师3名,译书局2人。中方人员包括6名教师,20名印刷工人和OO员。[12]558德方人员讲授德语及专业课,中方教师教授中文课程。德方教师由德方选任,部分从在中国学校工作过的德国教师中聘请,部分由德国国内选派,聘请德国国内著名教授来青授课,工科教师耶鲁斯,德国工业大学教授,世界闻名的工学博士,医科教员调拨德国在青海军医院的人员充任,包括院长和各科主任医官,都是医学博士大多数是调拨德国驻青岛胶澳总督府及所属单位中德国官员、技术人员担任。中方教师由山东学务管理衙门推荐任用。到1913年,全校有32名教师,德方26人,中方教师6人。     学校预科招收13-15岁男生入学,由山东学务衙门考选送入,多来自中国的其他德国学校或是由国家办的初级学校。1909年10月学校首次招生,200多人报名,经考试选择,110名学生入学。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先进,师资精良,前来者报考众多,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表3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在校学生数*width=727,height=58,dpi=110     二、办学特色——国际化与本土化调和下的模式移植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13]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可以说是德国高等教育模式在中国的一次移植,但又不是单纯的OO。在合作双方OO主导下,在西方先进教育资源的引进同时,在学校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兼顾本土化的实际和需求,是德国模式在中国本土的衍生,既不同于德国国内的高校,与当时国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相比,又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学校定位特殊     学校作为中德合办高等教育机构,引入德国高等教育模式,同时在办学上“学校的组织适应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特殊情况,因此,与德国的学校体制和目前的中国体制都不同”。[14]555“考虑到中国的情况,德国的模式显然并不是直接可以搬用的”,[15]518考虑到合格生源的缺乏,学校在设计上实行二部制,有一个完整的相当于德国国内实科中学的初级部为预科,在此基础上设高级部,这一点不同于德国国内的高等学校。与同时期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相比,在清末20余所公办高等学堂中,这是唯一一所中外OO合作办学;在办学层次上,名为高等专门学堂,实则为综合性大学,清末绝对大数高等学堂都只办了相当于中学程度的预备科和初级师范班,而该校设初级和高级两部,高级部分设四科实施专门教育,与大学堂无异。*与其他在华外国教育机构、尤其是教会办高等教育机构相比,学校不设宗教课程,不传教。     (二)教学内容中西并举     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中西学并举,被誉为“融道义为一治,萃东西为一家”。[16]208在最初的学校构想上“一是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德育语言知识,再一点是努力使学生将来能胜任中国国家机构的工作,或能胜任经济方面的实际业务”,在教学内容上,“需包括西方科学知识和中国文学课”,[17]519“把民族主义的中国教育和现代化的西方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18]703初级部“课程首以汉文为重”“次为德文”,“余与德国各实业学校相同,于各项实用科学异常注重”。[19]230高级部“法政科不独授法学,除名学、德文、英文各课外,中学、人伦、道德、经学、历史、地理、国文等课所占重点尚多”;医科在专业课程外,同时开设“中学、德文、体操”。[20]218法政科在讲授国际法等西方诸法时,结合中国实际,“必详细参考中国法律之沿革”,“编定法学中文名词,刊布中国法律原文,编辑中文使用案卷格式”。[21]215     (三)教学方式注重研究试验和实践     学校“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教授”,[22]555授课方式注重科学试验和实地实践,倡导课堂知识与实用技能的有机统一。除文化理论学习外,重视实习实践。学校设有实习工厂、农业试验场和各种试验室,试验、实验和现场实习在高级部四科课程设置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医科开设植物学实验、显微镜试验学、眼科试验学等,“审判庭剖尸解验”实习,学生经常到传染病医院、福柏医院、天主堂医院实习。农林科开设植物、动物、土壤等试验课,学生要到农业试验场和汇泉林场实习,“在试验场或林园内指教事实”。[23]220法政科开设实习课程,实习课“诸生往审判庭观审或往监狱游历”,或设模拟法庭,“编诉讼案件,令诸生充当审判庭官员及原被告以及律师等,办理OO、裁判、执行等事”。[24]215工科尤重试验、实验和实习。工学各课程物理、力学、化学等开展试验研究,进行实验检验,地质、电器工艺、建造、矿物等课程进行大量实习教学。地质学开展地质考古,观察青岛一带地质,电气工艺在青岛电气场实习,建造课程进行各种建造实习,去四方机车厂、青岛船坞场实习,矿物课去矿场实习,遍览山东各矿场。     三、历史影响及对当下的启示     (一)历史影响     是近代第一所中外OO合作建立的高等学校,存续时间短,但在办学模式、高等教育推广、现代学科建设、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等方OO有重大影响。     1.开创了近代中外OO间合作办学的先河,为中国教育OO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外OO合办高等教育机构。近代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就办学主体而言,主要有近代民间团体与外方合作办学,近代中国OO与外方OO或企业合作办学,近代在华教会大学与外国高校合作,其中OO间合作办学,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第一所。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筹办是经过中外OO谈判、议定办学章程,办学经费双方OO共同筹集,学校管理中外双方均有参与。中外OO合作办学的形式具有首创性,丰富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2.促进了山东地区尤其是青岛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青岛地区近代教育体系雏形初现     OO战争以后,尤其是1856年第二次OO政争以后,烟台的开口通商,随着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也逐渐向山东地区渗透。外国传教士在山东建立了教会学校,包括具有高等教育雏形的登州文会馆和广文学堂。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OO,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积极兴办新式教育,于1901年创办山东大学堂。1906年在济南设立法政学堂和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开设,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设初级部和高级部,分设法政、医、工、农林四科,对于当时“除京师高等学堂、两湖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堂等少数学校外,绝对大数高等学堂都只办了相当于中学程度的预备科和初级师范”的高等教育状况而言,[25]45无疑是一种补充和发展。于青岛而言,青岛地区出现了第一所近代新式大学,在原来新式小学、中学基础上出现高等教育,近代教育体系雏形展现。     3.学堂的创办导入了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模式,促进了高等教育现代学科建设和现代教学方式的传播     学堂高级部分四科,每科下又分若干门,可以说导入了西方现代学科体系,建立了现代医学、现代法学,现代农林学和现代工科教育。以农林科为例,农林科下开设农学和林学,开行《农务入门》《无机实验化学》《植物解剖学与生理学》《普通土壤学与栽植物学》《普通养牲学》《森林利用科》《林政与管理法》《农务建筑科》《改良土壤法》等现代农业和林业课程。在教学授课方式上,采用线的教学方法,实验验证、实地调查、试验研究、仪器演示,实习实践等。     4.培养了近代人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学校存在时间虽短,但“影响已经超出了胶澳狭小的区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1911年夏季期末初级部有23参加了结业考试,20人通过,其中18人升入高级部,1人去德国学医。1912年底,法政科13名学生和农林科7名学生毕业,初级部23名学生通过考试进入高级部。在学堂存在的5年间,共有38名学生从高级部毕业。1914年学堂停办时43名学生转到上海同济医工学堂,有42人先后完成了学业。这些毕业生日后成为各个行业的翘楚,“著名的是生平在青岛铁路上任职的栾宝德和当代著名的美学学者白宗华”,[26]还有王献唐、赵琪,沈怡,杨继曾等。[27]     表41912年终在校学生省区分布[28]251     width=727,height=58,dpi=110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一大批科学著作已由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老师译成中文,由译书局出版”,[29]708译书局“完成了一大批从中文到德文和从德文到中文的译著”,[30]720先后出版《德文进修》、《德华物理专门名词》、《德英汉外来语词典》、《中德法报》、《中德法律汇览》、《中国法政集要》、《宪法全纂》、《重量化学分析入门》和《农学报》等,把德国先进的科学介绍到中国来,同时对中国OO和文化的最新发展情况作出了详细的介绍分析,把中国介绍给德国、西方。这些活动加深了中德两国之间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中德文化的交流。     (二)启示     1.发挥党和OO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规划引领作用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中外OO间合作推动建校,从无到有,而非中外教育机构或团体的合作,这在当时或现在都是较为少见的。在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筹建、科系设置、师资选配、学校运营的过程中,无不体现出OO的作用。     2016年4月,OOOO、OOO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OO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教育OO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教育对外OO战略目标制定、人才培养”中的领导作用。[31]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项目的审批,规划上OO应该切实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办学的规模和类别、办学学科专业和办学的区域发展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针对高等教育及专业现状,制定该领域的战略规划,对该领域进行规划性引领,在全国范围内加以宏观调控,避免项目的重复引进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合作办学应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教育资源,且不为引进而引进,为合作而合作。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在系科设置上,充分考虑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清末新政,“新律修定,亟应储备裁判人才”,设法政科,培养现代法律人才;1912年,上海华洋义赈会鉴于中国连年遭受洪水干旱灾害,提倡造林以防洪水,遂商得该校设立森林科专业,培养现代农业、林业人才。工科和医科的设置,更是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引进德国先进的工业和医学,培养国内急需现代工业人才和现代医学人才。     在今天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我们应该坚持“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原则,“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建设”,[32]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助推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33]     3.国际化与本土化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日益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成为衡量某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合作办学也越来越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办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3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时,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不能盲目的全盘照搬,应根据本国发展需要有鉴别地学习外国高等教育中的先进内容,同时注意发扬本土优势,坚持OOOO,办出OOOO,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意识  教育  公民  培养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