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科普教育OO3000字_科普教育毕业OO范文模板 导读:关于科普教育OO3000字_科普教育毕业OO应该怎么撰写?对于第一次写作毕业OO的同学来说,应该都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内容比较好的吧,本OO分类为教育毕业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科普教育OO3000字_科普教育毕业OO范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科普教育OO3000字(一):微型课题研究助推海洋科普教育新思路OO     [摘要]2019年6月底,东韩小学的科技实践活动《小糖纸引发的微塑料大问题》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一等奖,本项目是我校2018开展海洋教育与垃圾分类教育的成果展示,作者以小糖纸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参观了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了解科学家们对微塑料的最新研究动向,力求呼吁更多的家长、公众加入保护海洋、争做不“塑”之客的环保行列中来。     [关键词]科普教育;环保知识;保护环境     一、主题的涵义     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一直是各国的环保重点。提到“微塑料”恐怕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吧。我们查到的“微塑料”词条是这样描述的: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OO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OO,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OOO2018年发表的报告显示,每年约有1300万O的塑料垃圾流OO海,平均每1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废弃物被倒人海洋。OOOOOO古特雷斯(Ant6nioGuterres)更直言,2050年左右,海洋的塑料垃圾恐怕比鱼还多。     环保形式非常严峻。塑料泛滥,海龟深受其害。不只海龟吃下塑料袋,鱼类吃下钓鱼线,当塑料袋等垃圾进入海洋,我们以为“眼不见为净”,但它下一步是进入食物链,再被人吃入肚里,最终还是人类自己自食恶果。怎么办呢?身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思考中……     二、研究的初衷     (一)设计方案初稿     微塑料这个新生概念,OO了解的都不多,如何让小学生来认识这个新概念?从哪人手做?怎么做?可以说难度很大,直接不做了吗?还真不是我的性格,到处查文献找资源,网络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基础,努力找寻突破口,活动方案初稿已经搞定,在多年环保实践基础上我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每一件物品从诞生到消亡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结论对吗?让小孩子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必要吗?还是按照书本上已有的按部就班地来教学,心里就不用直打鼓了?     (二)赢得专家支持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方案赢得了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海归博士张大海副教授的大力支持,他非常认真地给我发来了“回复邮件”,每每读到这些话语“有需要我的地方您说话,我愿意为孩子们的海洋科普做点事儿”,我就有了干下去的动力。陆地上的“PM2.5”人们已经“深恶痛绝”,对有海洋“PM2.5”之称的微塑料的认识,相信在专家支持下,在这个主题研究中小学生也能冲在微塑料科普宣传的最前沿。     (三)关注社会热点     尤其是2018年9月一则“台风‘山竹’过后,这一幕令人心惊!“地球已开始报复人类……”的信息传遍朋友圈,细心的人会发现:陆地上很多塑料垃圾汇人海洋继续危害海洋生物甚至人类自己的健康。加上我们之前研究过的“小笔芯带来的环保大隐患”的研究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微塑料的研究。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位地球人都认识到:塑料垃圾不管是肉眼可见的还是肉眼很难分辨的,它们依然存在着,甚至已经在影响人们的食物链。     三、助推海洋科普教育的方法     目前,关注塑料垃圾的环保教育只停留在“视觉污染”的角度,“潜在危害”一直没作为重点来研究,因此有这样的误区:塑料垃圾的危害是“视觉污染”大于“潜在危害”。塑料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很少人知晓——陆地上的塑料垃圾一多半会进入海洋,并形成微塑料。怎样把这些环保知识、环保理念让知识基础不多的小学生认可,了解并加深研究的兴趣呢?这成了本次活动研究的主方向,我在研究中主要从找准切入点、激发兴奋点、抓住薄弱点、捕捉生成点、深挖着力点、培植生长点等方面进行微塑料的主题研究,力争探索出我校海洋科普教育的新路径。     (一)找准切入点     大多数人吃完糖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小糖纸会被随手一扔,随风四处飘荡,马路边、垃圾桶旁、草丛里、树枝上,甚至有些直接被刮到了小河、池塘里……,这种塑料垃圾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些现象都是抱着无视的态度。     在近十年的实践探索中,随着研究的事物越来越具体,这些糖纸可以说是人人可见的身边小物品,尝试让我校95%以上的新市民孩子也能人人参与到主题研究中来,触发了孩子们的环保大思考,通过查一查、找一找、算一算、称一称、做一做、画一画、提一提等环节了解糖纸等一次性塑料类包装的过量使用将是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之一,尤其是引入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后,触发了孩子们对环保问题的研究。     (二)抓住薄弱点     “垃圾随手扔”“面对塑料袋儿、纸花到处飞,却视而不见”“垃圾分类分错了,有啥要紧的”“垃圾桶本来就又脏又臭的,干嘛还派我去当检查员”这些现象和说法随处可见,可以说是垃圾分类全民推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单纯地说教已经显得苍白无力,怎么办呢?这还必须从小抓起。环保要从小抓起,必须落实到从小抓环保意识教育。在一年级的“垃圾去哪儿了”主题研究课上,在与孩子们的共同交流中,我在黑板上留下了这样的板书:     人制造了垃圾一垃圾桶一垃圾场一污染水、土壤     所以,引导一年级的孩子看到这个图之后,再次面对这个问题:人制造了垃圾,又成了垃圾污染的受害者,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办呢?他们热烈讨论后,我说道,“人们平时一定要少制造垃圾,其实人们减少垃圾数量就是保护自己,平时怎么做可以减少垃圾的数量呢?今天回家后,你和爸爸妈妈看看家里的垃圾桶的数量,收集一个减少垃圾制造的‘金点子”’。     在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之后,孩子们在将手中的作业本、中性笔芯扔之前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该扔吗?会是什么垃圾呢……每当看到这个场景,我就很欣慰,这才是环保教育的意义,比单纯地说教要强数倍,学生水到渠成地能理解到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真正含义。     (三)激发兴奋点     在研究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多孩子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是出现了懈怠、不想参加的情绪。在邀请到中国海洋大学的海归博士张大海副教授给我校学生做了科普讲座之后,孩子们的研究热情被激发了出来,做笔记、提问题,讲座现场很火爆。当听说可以去海大实验室参观时,孩子们更是争先恐后地报名。由于实验条件的OO,还是通过选拔才确定了6名学生和2名家长进到实验室。     陶行知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搜集材料、编写材料,往往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的确,在综合性活动课上,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其中的“成果”也给了教师一个又一个惊喜……     (四)培植拓展点     “老师,我还有问题,微塑料到底是怎么危害海洋生物的?我还没有查到数据。”“对,很好的问题。为你点赞!科学家正在研究呢,你跟科学家们想到一起了,随着你学的知识量增多,你的研究会和科学家一样的。”像这样的问题一定要引导孩子们敢于想,敢于表达,教师也要及时肯定,为孩子下一步的自主研究铺路。这小小的研究活动中不起眼的表现,说不定就是他将来的研究动力。     四、反思     小糖纸引发的微塑料大问题活动是我校95%以上新市民孩子参与海洋科普活动的一个缩影。孩子们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上有了很大的长进,活动激发学生以主人翁眼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现状,从而約束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培育肯于钻研、大胆创造的精神。这只是我们海洋科普教育探索的一小步,相信今后的步子会更大。     科普教育毕业OO范文模板(二):科幻画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价值OO     摘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幻画作为儿童青少年表达科学幻想的艺术创作形式,是具象与抽象、感知与表达、现实与想象的融合,对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可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普教育,实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统一,赋予心理科普教育新的活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科幻画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178-03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要积极开展心理科普宣传,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科幻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认知的外化投射过程和视觉表达语言,在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心理健康和展现儿童青少年想象力、创新力等方OO有正向引导作用,将科幻画作为一种心理科普教育的形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心理科普教育的内容、空间,提高心理健康知识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培育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其科普应用价值。     一、科幻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认知的外化过程     科幻画又称科学幻想绘画,是儿童青少年表达自身对未来科学发展与进步的一种畅想活动,是儿童青少年把科学幻想融于创作并外化为美术语言的加工过程,是符合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科幻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认知的外化过程,是具象与抽象、感知与表达、现实与想象的融合,科幻画创作的心理机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幻画是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     科幻画是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是儿童青少年主观体验的外化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有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四个不断递进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认知及思维方式。文中提及的儿童青少年以7-12岁为主,这一时期的他们通常处于具体运算期,认知特点主要是可以用具体性的说明把握许多事情,具备抽象的概念,但过程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天马行空或随意涂鸦不同,科幻画就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表达,并非完全脱离科学原理的想象创造,而是儿童青少年结合经验积累和已经掌握的科学常识,从创作者的视角了解和观察外在客观世界,对各种科学现象进行理解和挖掘,将自身的认知、想象、情感和精神变化等主观体验外化并呈现出来的过程,符合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     (二)科幻画是儿童青少年表达自我意识的视觉语言     科幻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传递。心理学研究把语言看作表达思想、观点、情绪和情感的最好手段,而绘画就是在画纸上表达自我的视觉语言。苏振明指出,绘画是儿童记录观念、情感与经验的工具。科幻画具备绘画的一般特点,同时需要创作者投射更多的个人经验或知识储备,需要创作者通过一笔一画准确表达自己对科学、科幻的理解,其创作过程就是其说话过程,科幻画就是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到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加工过程,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意愿和需求,可以体现他们“我”的概念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具体而言,儿童青少年科幻画的颜色、线条、图案、构图等都有其象征意义,是儿童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直观体现。     (三)科幻画展现儿童青少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科幻画展现儿童青少年的想象能力,是儿童青少年创新思维的体现。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并各有分工,左半球以言语功能为主,右半球以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音乐、绘画、情绪表达等活动的心理机理都来自右半球,绘画可以成为个体创意发挥、情绪表达的工具。一方面,和成年人相比,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模式更为简单,其想象力发展以有意想象居主导,情绪和情感的表达都需要以现实经验为基础,科幻画正是从现实走进想象的过程,客观展现出儿童青少年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另一方面,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也有助于儿童青少年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创作的过程帮助儿童青少年不断地澄清科学观,内化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对儿童青少年性格发展、情绪表达乃至人际交流都产生一定影响。     二、科幻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分析     儿童青少年的科幻画往往伴随着自我概念、认知、情绪、价值观等的视觉表达,反之,科幻画创作也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作用,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健康、创新意识等方面。     (一)科幻画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学习途径     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变,个体的学习动机可以推动认知活动,学习过程可以促进认知发展。儿童青少年由于受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OO,往往对客观自然和现实生活的体验更有兴趣,对真实的情境更易形成共鸣、产生共情,更易激发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依托现实展现想象的科幻画可以让儿童青少年在更自在的心理氛围下进行创作,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展露内心所感、所想,自主地进行自我探索,其想象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無意识地观察外部客观世界、学习社会文化和科学知识,内隐学习潜能不断被激活,艺术表达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可以说,科幻画创作是儿童青少年对外在世界感知、加工、再感知、再加工的循环过程,每一次的加工都促使着儿童青少年整体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发展。     (二)科幻画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媒介     投射理论认为,绘画是一种将心中所想转化为可见、可说或可知形态的过程,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个体可以通过绘画认识世界并与之交流,绘画作品都能反映出创作者的心理世界和认知发展情况,无关艺术审美和绘画技巧。绘画疗法因此得以广泛适用,但多用于心理障碍等特殊人群的心理矫正,较少关注一般人的心理发展。科幻画不属于严格的绘画疗法,使得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最大限度降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防御。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概念模糊,自我认知资源缺乏,很难将内心冲突通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科幻画可以帮助其在无意识状态下更主动、更准确地把潜藏的看法、观点和对未来世界的期待投射出来,从而重塑自我概念,理解认知困扰,宣泄OO情绪,化解情绪困扰,发展象征性语言,改善或治愈心理健康问题。     (三)科幻画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创新意识养成的有效手段     创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发现问题、探求真知的心理倾向,是观察、想象、创造的有机结合。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指出,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是一种知觉促动,并强调了感官感受与生活方式相联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儿童青少年的科幻画创作离不开科学与想象,一是可以激发科学灵感,推动发现问题,如将已知的科学原理应用于尚未涉及的场景从而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二是可以进行合理的科OO想和想象,让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场景或事物通过科学技术变得密不可分,甚至创造出新的事物;三是可以发挥想象空间,探索前沿科技,畅想科学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呈现的新特点和变化等等。总体而言,科幻画在科学视角下推动儿童青少年学会观察、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实现科学与幻想的有机统一,对于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表达能力等都有明显正向作用。     三、科幻画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科幻画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科普教育,是丰富心理科普教育形式、拓展心理科普教育空间的重要渠道,可以实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的三者统一,儿童青少年对活动的接纳度更高、主动性更强,心理科普教育效果更显著,从而提升心理科普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面,惠及更多人群。     (一)科幻画能丰富心理科普教育的活动形式     按照显性与隐性进行区分,心理科普教育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普及型,如专题讲座、科普展览、仪器讲解、沙盘、量表测试等,以心理知识的展示和普及为主;另一种是间接普及型,如团体OO、绘画、手工制作等,更关注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作为具有特定主题的绘画,科幻画侧面而直观地表达儿童青少年的心境状态。一方面儿童青少年基于科学幻想进行绘画创作,既不需要直面心理问题,也不需要进行自我剖析,更不会陷入自我怀疑,可有效缓解个体内心焦虑,降低其对心理问题的排斥和抵御心态,更为放松;另一方面科幻画简单易学、上手快,和儿童青少年的文化水平、绘画功底相关性不大,但其画作的线条、配色、构图等投射出来的均是创作者的感觉、知觉、情绪、想象等,是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快捷方式,符合心理科普教育的目标。科幻画成为心理健康的科普教育形式,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打破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误区和刻板印象、正确理解心理学科奠定了基础。     (二)科幻画能拓展心理科普教育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由于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本身也可以作为科幻画创作的内容之一,从而拓展心理科普教育的空间。儿童青少年既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如梦境、OO、表情等进行联想和创作,抑或把愤怒、焦虑、压力等情绪拟人化,或者对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进行畅想,创作出类似梦境魔术师、心理垃圾回收站、心理医生机器人等作品。这时,心理学知识成为了科幻画的主题,科幻画成为了儿童青少年自主学习心理知识的纽带,二者实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融合。结合科幻画开展心理主题的科普教育,避免因心理科普内容趣味性不强而缺乏动力的问题,儿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学理论并运用到实际创作中,科幻画创作的过程就是心理科普的过程,实现了心理学的无意学习到有意学习的转变,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的提升。     (三)科幻画有助于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当前,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到心理学等科学理论的学习中,遇到过多的学习内容或者相对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容易放弃,科幻画创作则实现了科学与艺术、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具有天然的优势:科幻画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中心,顺应了儿童青少年将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以激发其探索科学的求知OO为目的,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科技创新的迁移过程,是巩固所学并培养OO思考能力的过程;而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开发儿童青少年的右脑潜能,以视觉冲击唤醒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好奇心,形成创新内驱力,对形象思维乃至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儿童青少年将潜意识的内容形象化、视觉化呈现,及时宣泄因课业负担导致的OO情绪和释放心理压力,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     (四)科幻画有利于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由于科幻画的可操作性强、可OO性高、视觉效果好、社会吸引足等特点,科技场馆、爱心体验馆、高校心理科普基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公益组织等社会资源可以在活动环节中融入科幻画创作,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创造,结合中小学研学、画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切实增强心理科普传播路径的感官OO,建立健全心理科普的社会支持机制,形成广泛参与、共同发力的心理服务模式。为进一步发挥科幻画的科普宣传效能,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微信公众号等举办线上科幻画展览,赋予科幻画更多科普层次,增强科普传播效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助力心理服务,形成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良好反馈机制,让儿童青少年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共享科普成果。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青少年  儿童  心理  科普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