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是由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这场运动始于群众的自发创作,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作品在艺术上粗制滥造,毫无艺术性可言,在思想容方面更是充满了狂热、浮夸和虚伪的气息。
2、③诗歌形式、艺术方法有所变化、发展,从诗体形式上看,这一阶段流行的主要是OO体和半OO体,从抒情方式上看,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OO抒情诗和以季,闻捷为代表的生活抒情诗,成为两种基本抒情方式。
3、作为OO形态的诗歌体式,OO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大约在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OO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OO现实进行歌唱。OO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腔调、口号式的语词。OO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1、诗人简介:多多,本名粟世征,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多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的探索者之一,其代表作《玛格丽和我的旅行》、《手艺》、《致太阳》等,早已成为汉语诗歌的宝贵财富。而在旅居欧洲的十几年间,创作不懈,获得国内外诗歌界的普遍尊敬。多多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曾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1、 多多,本名粟世征,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其代表作《玛格丽和我的旅行》、《手艺》、《致太阳》,早已成为汉语诗歌的宝贵财富。多多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曾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2000年曾获首届安高诗歌奖,2004年回国后被聘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2010年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0年被邀请到中国OO大学做驻校诗人。
2、 诗歌圈一个传说:话说当年在白洋淀插队的两个O臭未干的小孩,一个叫猴子,一个叫毛头,两人军装军帽军鞋子军腰带在水岸上,他们约定好了每年做一次决斗,他们的OO就是诗歌!当年决斗的那两个小孩子,已经进入鬓发斑白了,不知道他们闲暇陶然的时候记忆起当年这幅白洋淀剪影,血管里是否依旧是滚烫欲喷,胸膛里是否依旧是千军万马,像《依旧是》里那么舍不得“温暖呵,依旧是温暖/是来自记忆的雪,增加了记忆的重量”。
3、 传说里的猴子成了画家芒克,毛头成了诗人多多。他们的诗歌对决给了中国诗歌圈留下一个OO武侠版本的传说,极度令人遐想。如今,白洋淀、今天、朦胧的诗人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轰隆隆滚过,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等,离开的,留下的,消失的,当然也有回归的,多多的声望越来越高,诗歌修持为他迎来了应得的尊重。他所说的“借诗还魂”,也让更多人懂得诗歌在他内心里的位置。
4、 多多是一个真正的汉语诗人。他的诗歌以精湛的技艺、明晰的洞察力、义无反顾的写作勇气,近乎完美地承续了汉语在当代中国的艰难使命。他将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温情理解,融于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的细致雕刻,并在每一首诗歌的内部构造上,力图实现他孤寂而坚定的美学抱负。他对汉语尊严的忠诚守护,使他的诗歌很早就形成了显著的个性和风格:意象简洁,节奏明快,语言准确、锐利而富有张力,对心灵细节有深切的敏感和痛苦的体认,对人类的精神困境有明确的艺术承担。他在二○○四年度发表的一系列诗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语国家的重新出场,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动的文学记忆,同时也见证了汉语诗歌永不衰竭的丰富可能性。
1、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多多年方弱冠,“是熟睡的夜和醒着的眼睛”,让他得了神力,居然同时写出了两种作品。一种,比如写于1973年的《致太阳》,乃是热血的结果。一种,比如写于1972年的《蜜周》,乃是荷尔蒙的结果。两种结果呢,也可以见于同一件作品:比如写于1973年的《万象》。到了后来,诗人却不再喜欢前者——也许在他看来,那意味着某种余绪、OO或集体无意识。尽管多多持有此种态度,我们必须要晓得,“一个阶级的血流尽了/一个阶级的箭手仍在发射”,这恰恰是诗人——以及那一代诗人——所面临的最初和最深刻的语境。太阳、OO、北方……多多不断写到这些事物,亦可见出此种语境的力量。多多不是一个美学的小弟,看看吧,他拥有迥异于时人的起点:身体抒情诗,OO抒情诗。“听凭蜂群般的句子涌来/在我青春的躯体上推敲”。这些作品,词紧跟着句,句紧跟着节,节紧跟着篇,都急着要来见证诗人的青春。那钻石,大颗,小颗,叮当作响,诗人一抓一大把。这是荷尔蒙的夜晚,这是直觉的闪电,这是诗人的泪流满面。在诗人这里,波德莱尔的想象力混合着姜夔的感受力——比两者更大更不可抗拒,还混合着茨维塔耶娃的众所周知的痛苦,以及对于这种痛苦的承担力。田野是诗人的“大学”,到了八十年代初期,诗人写出了一批田野抒情诗,比如《北方闲置的田野有一张犁让我疼痛》,又如《当春天的灵车穿过开采硫磺的流放地》。虽然诗人很敬慕陶渊明,这些作品却没有归于宁静,与此相反,却将诗人推向了痛苦、狂乱和死亡的预感,推向了陶渊明的反面,或者可以说,推向了辛弃疾的正面——诗人也有谈到,他要的就是辛弃疾的“壮怀激烈”。多多是头大象,每个瞎了眼的读者,都能够摸到异象。到了九十年代,多多去了异国,此后,亦不断有作品问世。《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写到孤独,《在英格兰》则写到骄傲。前面说到天马行空,如果来读多多,就会发现,真有一匹马,一匹天马,奔驰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面——此类作品不会少于二十件。这是一匹嘀咕着的马,一匹吃掉一万盏灯的马,一匹用泥土堵住耳朵的马,一匹脱下马皮的马,一匹被勒紧了的马,一匹被狠踢腹部的马,一匹出棚后被人骑被人打的马,一匹从脑子里溢出蝴蝶来的马,一匹无头之马!啊,无头之马,无头之马:连柏桦先生都曾经赞个不休。这些马都是诗人——怎么说呢,也包括时人吧——的化身,尤以《马》《钟声》《五年》《从马放射着闪电的睫毛后面》和《从锁孔窥看一匹女王节的马》四件作品交代得最为明白,抒写得最为精彩。诗人向这些马——也向自我和时人——发出了质问:“什么时候,在争取条件的时候/增加了你的奴性?”诗人就像一匹半OO的马,在跑到山巅之前,“还来得及得一次阑尾炎”。这匹马——无头之马——终于成为一代人的隐喻。在那一代人里面,多多恰是一个罕见的两全的个案:他既分担了启蒙的义务,又出色地完成了艺术的任务。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