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如何看待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议OO)

目录:

如何看待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议OO

有关道德的OO

如何看待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如何看待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它们从根本上都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服务的。法律和道德在内容和范围上都有联系和区别,因此,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和调控手段体系,才能保证整个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法律和道德的联系告诉我们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法律和道德的正确结合,正是通往文明社会的最佳途径。本文通过对法律和道德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加以分析,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和德治观,以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议OO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议OO

1、一个人如果违犯了法律,一定是违反了道德。一个人如果违反了道德,不一定就违犯了法律。可见,法律比道德更严重,更严格,力度更大。道德的制裁可以让人承受,但法律的制裁就让人无法O受。道德是一种规则,是人在走向法律制裁时的第一道护栏,遵守道德的人永远不会做违法的事。

2、法律分析: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OO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法律依据:《中华OO共和国民法典》 第八十六条 营利法人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守商业道德,维护交易安全,接受OO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六百六十条 经过OO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依据前款规定应当交付的赠与财产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中华OO共和国社区矫OO》 第三十六条 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法治、道德等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应当根据其个体特征、日常表现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工作和生活情况,因人施教。

3、论述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道德与法律作为人类规范世界的两个维度,在社会生活中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担负着共同的社会任务,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有效地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它们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必然是一致的。相互渗透。法律贯穿道德的精神,道德从价值上指引法律。法律的很多规范都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相互制约。道德可以对法律的公正性及其程度作出评价以保持法律发展的伦理方向。相互保障。从实质上讲,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或可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是或可能是违反法律要求的行为,尽管不一定必须直接追究违反者的法律责任。相互转化。相互转化关系表现为“引德入律”或“从律到德”这样两个过程,相互转化还表现为,那些不道德的内容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变成法律要追究的内容。显然,道德规范作为社会自律的内容,可以转化为法律规范的社会他律的内容,而随着法治的加强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规范中他律机制,也会逐步内化为人们道德自律的机制。因此,人们说,法律是道德的OO基础,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

4、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OO、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OOO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结合中国国情,我国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OO的流通规则、OO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OO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有关道德的OO

有关道德的OO

1、时下,我国正迈步在OOOO法治国家的行程中,如何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努力解决的理论难题。在法治社会下 ,能用法律调节的领域都用法律调节 ,只有不能用法律调节的领域才用道德调节。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实,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故事发生在90年代初的农村,那时候的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处于懵懂阶段,人们就是从那时起开始逐渐接触法律的。秋菊是一个刚结婚后怀孕在身的年轻女子,也许是因为年轻,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所以才有后面一连串的故事。她的丈夫因为农事和村长发生的口角,不小心被村长踢伤不能生育了,这对于刚结婚的秋菊夫妇来说是个不小得打击。秋菊找村长OOO,村长却总是出言不逊,这让秋菊很是不服气。她反复强调说“讨个说法”,其实是想让出言不逊的村长给他们夫妇道个歉,她找到乡里,找县里的OO局领导都没有解决问题;不服气的秋菊执意告到市里,最后有律师出面帮忙说能解决问题,只要交了钱就和什么都不用再管了,秋菊不信,其实她是对一系列的法律程序陌生而已。这也是当时历史背景下我国农村大多数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强的一个缩影。官司打到最后的时候,故事发生了转折。那就是秋菊分娩时,难产,是村长不顾严寒大冬天的到处找人帮忙救秋菊,最后OO平安。村长在秋菊生娃这件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像秋菊戏里的台词一样“没有村长就没有娃”,村长能够不计前嫌的帮助秋菊一家,足以看出当时社会下农村劳动阶级百姓的朴实善良。秋菊这时候也不在怨恨村长,心里长久以来的不甘于委屈似

3、乎也随着这件事在淡化,如人们所愿,他们之间矛盾隋道德的介入在逐渐融化。可是秋菊的告状书像一列没有刹车闸的车,故事戏剧性的在秋菊孩子满月喜酒那天,村长被警方带走,说是要拘留15天;秋菊则是后悔不已,大冬天的不顾寒冷随着警车追了那么远〃〃〃〃〃〃

4、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法律和道德因素结合起来,给人们反思的空间,到底是法律重要还是道德更高一层?有人会认为法律诚可贵道德价更高;我不能说对也不能说这个说法错误;其实法律和道德之间有藕断丝连的关系,法律离不开道德,道德也少不了法律。法律固然可以很容易的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通常那是在同时触犯法律和道德的时候。简单的举个例子吧,一个人杀害朋友的时候连其家人也不放过的时候,实在是过分至极,他在触犯法律的同时就抛弃了道德,不会得到任何人的同情。反过来,要是一个人不小心开车撞了人,事后能及时送医院并能主动承担相应的医药费,我们说这个人值得同情,因为他有正直的道德观。法律是生硬的,但是在道德面前,法律可以却可以一招具体情况相应的减轻惩罚力度。道德问题往往是人们的软肋,我们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却没有听说过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那是因为道德本身就是一座天平,不用强调什么,它是自动的,它会在人们心中会自动衡量是否平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道德  法律  社会  人们  关系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