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德育论文(孟子荀子人性论)

 人参与  2023-03-07 10:09:34  分类 : 教育论文  点这评论  作者:团论文网  来源:https://www.tuanlunwen.com/
德育XX(孟子荀子人性论)

目录:

德育XX

孟子荀子人性论

荀子的天人论

性善论议XX

德育XX

德育XX

1、 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实现完美人格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开端”走向“成德”这其中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关键为此孟子提出一系列德育思想

2、 从挖掘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求其放心”的思想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人都有善心人们却意识不到向内求找回自己的善心这是件悲哀的事XX们把鸡狗丢了都懂得找回来而善心丢失了却不懂寻找这就是说人们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把最珍贵的东西丢失在孟子看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精此仁义就是最大的学问

3、 其次从养护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存心”和“熟之”的思想他说:“人之所以异于XX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不同于XX的差别其实就那么一点(人有善心)普通人把自己的善心丢掉了而能够保持善心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孟子又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与庶人本是同类君子之所以高于庶人只是因为君子善于保持自己的善心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心道德高尚的人保持了自己纯然的善心所以称为大人保存不好就是庶人、小人

4、 在存养的同时人的善心还需要成熟孟子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是种子当中质地最好的但五谷如果只种不熟不如次米和稗子仁心如果只有端倪没有达到成熟同样不能成全大事这即是说善心一定要发育到完满的状态才可以充分实现其价值

孟子荀子人性论

孟子荀子人性论

1、人性是我国儒学的重要论题,孟子曾提出性善论,而荀子强调性恶论,本文主要针对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逻辑学进行分析和阐述。儒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我国XX的思想行为以及道德规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性是儒家哲学的关键论题,性善论盒性恶论这两种观点代表了截然相反的哲学思想。本文主要从他们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且这种论证是不是科学有效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是非、恭敬、羞恶以及恻隐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四种感情,同时孟子也将这四种感情归属于儒家的道德范畴,这四种感情体现了人性的内在美,进而说明人性是善良的。孟子通过反推的形式指出,感情是人性的内心活动,性是心的内在属性,既然人的情是善良的,那么性也是善良的。人具有恻隐之心,这是孟子坚持性善论的关键依据。在论证中孟子曾说,如果一个孩子身处险境,那么旁边的人一定会感觉不X。这种情感并不是出于某种目的,不是想要获得名声或者讨好孩子父母,而是不由自主、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人性,恻隐之心是仁者的体现,这说明人性中是具有善性的。

3、“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孟子指出人的眼睛、耳朵以及嘴等感官对于外界具有爱好,那么人的心一定也有爱。孟子指出人的心理具有正义感,正义让人的心理感到喜悦,就像吃了肉一样爽快。

4、荀子认为,人天生具有XX、疾恶及好利的恶性,这些恶性导致人类互相残杀,争夺利益。因此,人性天生是恶的,只有经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才能让人学会礼仪谦让,进而引导人性向善。荀子认为人性天生具有恶习,而善性是经过后天教化而产生的结果。

荀子的天人论

荀子的天人论

1、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天人观”上庄子和荀子都强调了“天”的客观性,然而他们的“天人观”最终又反映出各白立场的差异。庄子以客观性的物质之“天”为起点,最终将“天”落实于“白然”之维,荀子同样是以客观性的物质之“天”为起点,最终将“天”落实于“丰七义”之维。庄子的“白然”着眼于“白适其适”,强调个体本身就是客观“白然”的体现,认为应该顺应个体的“白然”之性;而荀子的“礼义”着眼于“化性起伪”,强调“礼”外在于个体,认为个体应该遵循“礼”的价值规范。由此,可以看到庄子的“白然”本身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荀子的“丰七义”本身蕴含着“天人之分”的思想。庄子的“白然”最终凸显的是个体的白由发展,而荀子的“礼义”最终凸显的.是对个体白由的约束,这也彰显出庄子道家立场和荀子儒家立场的差异以及两者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

2、庄子与荀子“天人观”的相通之处在于都强调了“天”相对于“人”的客观性,质言之,“天”不再是内在于“人”,而是具有了外在于“人”的客观性。庄子虽然强调“天人合一”,但是只有“人”顺应“天”的“白然”,这种合一才能够实现,这本身就凸显了“天”外在于“人”的客观化;荀子则更是强调“天人之分”,当他把这种客观化的外在之“天”落实到“礼义”之时,那么“礼义”便有了一种至上的地位,既然“天”和“人”是相分的,那么“人”本身就并不具备“礼义”,“礼义”完全是一种对“人”的外在约束。总之,“天”在庄子和荀子那里都具有一种相对于“人”外在的客观性。

3、尽管庄子与荀子都突出了“天”相对于“人”的客观性,然而其最终指向却有着明显差异,庄子最终通向“天人合一”,而荀子最终通向“天人之分”。庄子强调“白然”必然要求顺应“人”的本性,在庄子看来,顺应“人”的本性其实也就是顺应“天”,这便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荀子强调“礼义”,认为“礼义”是外在于“人”的,必然要求“人”遵循外在的“礼义”,荀子认为顺应“人”的本性便是违背“天”,所以荀子强调“化性起伪”,这便是一种“天人之分”的思想。

4、庄子与荀子“天人观”的差异反映了二者所代表的道家和儒家立场的不同。庄子代表的道家立场强调“人”作为个体的价值。由于庄子突出“人”的价值,可以这样认为,庄子的“天人观”是一种由“人”到“天”的过程,庄子的“天”也就是“人”顺应白然的行为。所以在庄子那里“天”并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东西,而体现在“人”的行为中。庄子的“天”也可以以理解为他讲的“道”,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这段话充分表明了庄子的“天”和“道”不是在“人”之上的,而恰恰就在“人”之中。没有了“人”也就不可能存在“天”和“道”,庄子的“天人观”是以“人”为主导,能否达到“天人合一”完全取决于“人”。如果“人”能够顺应“白然”而不妄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王博先生这样评价庄子的《大宗师》:“它要人回到天,做一个真人,天人,而这只有借助道才可以完成。如果“人”态意妄为违背白然天性,那么就达不到“天人合一”。所以,庄子的“天人观”最终的指向是“人”而非“天”,指向“人”最终凸显了“人”作为个体的价值所在。

性善论议XX

1、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实现完美人格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开端”走向“成德”,这其中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关键。为此孟子提出一系列德育思想。

2、,从挖掘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求其放心”的思想。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人都有善心,人们却意识不到向内求,找回自己的善心,这是件悲哀的事情。人们把鸡狗丢了,都懂得找回来,而善心丢失了,却不懂寻找。这就是说人们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把最珍贵的东西丢失。在孟子看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精此仁义就是最大的学问。

3、其次,从养护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存心”和“熟之”的思想。他说:“人之所以异于XX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不同于XX的差别其实就那么一点(人有善心),普通人把自己的善心丢掉了,而能够保持善心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孟子又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与庶人本是同类,君子之所以高于庶人,只是因为君子善于保持自己的善心。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心,道德高尚的人保持了自己纯然的善心,所以称为大人,保存不好就是庶人、小人。

4、在存养的同时,人的善心还需要成熟。孟子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是种子当中质地最好的,但五谷如果只种不熟,不如次米和稗子。仁心如果只有端倪,没有达到成熟,同样不能成全大事。这即是说,善心一定要发育到完满的状态,才可以充分实现其价值。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庄子  孟子  人性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