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此为表虚症。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寒邪郁表,
1、即使按照《伤寒论讲义》所述,夏至一阴生,一阴为厥阴,亦不是少阴,而且根据夏历一般夏至多在5月间,冬至多在11月间,并不是如《伤寒论讲义》所述,夏至在7月,冬至在1月,从自然界季节阴阳更迭的理论来说,《伤寒论讲义》的说法欠妥。
2、再从临床表现来看,少阴篇中主要有阳虚寒化及阴虚热化的两类不同表现,其中属于不治及死证者6条,占所有少阴篇条文16%,而厥阴篇中死证9条,占所有厥阴篇条文13%,从条文所述病情来看,也无法说明“少阴病的病情多较厥阴病为重”的这一观点,因此从临床来看,少阴放在厥阴之后也是欠妥的。因此关于《伤寒论》六经顺序,我认为不宜更改,仍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3、因为六经顺序是按人体正气(阳气及阴气)与邪气作斗争,以正气的盛衰为中心,所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出来的共性的东西,结合到每一种急性热病的具体病程来说,那就不一定是按照六经的顺序进行传变了,每一种急性热病的病程都有其特殊性,共性包含了个性,但共性不能代替个性,也就是说普遍性不能代替特殊性。如果认为所有急性热病的传变必定要按六经顺序进行,那就是混淆了两种不同的概念,因而也就无法理解《伤寒论》中的传变了。
1、《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学经典著作。该书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药,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与方法,是中医学精髓与临床基石。伤寒论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中医人才培养必修课程,也是高校中医专业的主干课。本课程既有基础课程特点,又有临床课程属性,既是学习与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
2、本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以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求及社会发展需要。
3、 变革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以往重条文字句意义讲授的教学方法,转变为重六经辨证论治思维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从而为学习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奠定基础。
4、 重视临床教学,安排病区、专科门诊课间见习与实习,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过程与效果。加深对原文理解,变深奥枯燥的OO为具体可见的活生生现实。
1、六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经的简称。《黄帝内经》中说阴阳是化育生命的本源,生命的诞生,是因为天地阴阳二气平衡,交替运动,即“生之本,本于阴阳”。伤寒论中也延习了这种思想,先分阴阳定性,根据脏腑经络所含阴阳量的大小把阴阳各分为三分。太阳是巨阳,有三份阳气阳气最多;阳明是二阳,有两份阳气;少阳是一阳,有一份阳气。太阴是三阴,有三份阴气,少阴是二阴,有两份阴气,厥阴是一阴,有一份阴气。
2、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以三阴三阳为纲的,“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这是对辩证整体方向的指导。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六经不是单指六条经脉,六经每经都又分手足,比如太阳分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络和脏腑相连,经络通行内外,运行阴阳,通行气血,输布津液,就好比大树的枝干;脏腑深藏体内,就好比大树的根基,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因此六经包括十二经脉和所属脏腑,是将人体分为六个功能体系。
3、经脉和脏腑的关系问题。二者的关系张景岳说是本末一样,就如上面所说。在辨证的时候必须把它们区分开来。邪气浅时病在经脉,邪气深时病及脏腑,邪气在那里,那里会出现相应的证候。例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经证,如同枝叶为病;当出现烦渴、身热、小便不利的太阳蓄水证时,就是太阳腑证,如同根本为病。
4、脏与腑、经与经是有相互联系的。脏腑相表里,阴阳的变化与病邪的出路以此为基础。例如,少阴病阳气恢复而能抗邪以后,有可能出现表病的证候,如一身尽热和尿血,就是少阴肾的邪气外出于膀胱。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