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知识 » 正文

论人治和法治(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目录:

论人治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中国文化自信作文800字

中国纪检监察报

论人治和法治

论人治和法治

1、摘要:中国古代儒家的“人治”主张与法家的“法治”主张都不是真正的法治。法治与人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两者各有其涵义与特征。由于人治存在的弊端与法治的巨大优越性,现代社会选择法治成为必然。法治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在推行法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法治与人治,都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式。关于法治与人治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XX学》中,他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XX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XXXX法制国家确定为XXXXX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我们在提倡法治的同时,也不能否定作为主体的人在法治建设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3、中国古代的“人治”说,被认为是儒家的治国主张。它强调的是一种“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孔孟主要从统治方法的角度立论来讨论“人治”,把XX看作是个人道德的扩大,注重执政者在治国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为政在人”,所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苟况则从人和法的相互关系上进行分析,强调人对法的决定作用,所谓:“法不能XX。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孔子认为立法与司法主要依靠的是“贤人”,他强调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法律的好坏都取决于统治者。立法上,孔子主张由圣贤来治国立法,圣贤君主在治国过程中主要采用“德主刑辅”的原则;司法上,孔子主张执政者应当带头遵守礼法,统治者的以身作则是法令得以贯彻的关键,政令的推行与执政者也存在直接的关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孟子认为君主个人品德的好坏是推行仁政的关键所在,他把君主置于法律之上。他认为,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取决于圣君与贤臣。他主张由圣君、贤臣来治理国家,反对暴君X臣,“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1、看完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再细细品味《清史稿》中的《于成龙传》,还是很深刻地体会到于成龙作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人性魅力,作为地方官员,在断案,剿匪,促进地方经济,赈灾等等方面做得非常完美;而且作为一个述职臣子,廉洁奉公,“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此外刚正不阿,勇于XX其他官员,也很成功地尽到了臣子的本分。最为感人的还是赈灾的场面,看着遍地饿殍,哀鸿遍野,冒着杀头的风险,于成龙还是命令开仓广散粮食来赈灾。“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铿锵有力的声音阵阵击打在我的心里。心里还是漾开了莫名的滋味。

2、我想谈的就是,封建时期的律法主要是由皇帝安排专人,沿袭旧时的法律,增添或者删减。尤其是清代法律,汉族与满族的权利交替,太多的法律倾斜旗人,充满了漏洞与剥削,清朝的法律即使是康乾盛世也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加上法律的漏洞,给清王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伏笔。我觉得最可恶的莫过于“滚钉床”这一法律条例: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平民越级告官是要滚钉板的。而拦轿告状要先赤膊滚钉板,不管是不是XXX,只要有冤情而管辖的县官不受理,需要越级上告,可到府衙擂鼓告状,再不受理,只有拦轿告状一途! “滚钉板”是封建社会,对有极大冤屈的人一个申诉的机会,但是要光着身子从一个钉满钉子的木板上滚过去,那样定会皮开肉绽,痛苦不堪。没有大的冤屈的人一般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做的,所以只有滚过钉板后,官府才会接状受理。这样的各种条例,使得大量的官员贪腐严重,俗话说“三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由此可以看出清代的法律由于不完备,加上过度的地区人治,使得民众思想僵化,对于XX并无太多认同,与其期盼法律给予公道,不如盼来一个清官。这样的想法,使得法制进程缓慢,也使得封建社会继续腐化。

3、就像我说的,于成龙被大家认定为“天下廉吏第一”,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所谓的“清官”,我觉得就是地方权利长期受XX挟制的病态产物。地方权利受XXXX挟制,缺少主观能动性,比如“开仓赈灾”这样的事情甚至违背了律法,需要官员承担很大的责任。清官,就是经济上“听话”交税,地方上获得“XX似的XX”。

4、于成龙无疑是一个人治中已经掺入法治的官员了,《清史稿》里提到,“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说的是,于成龙明确了“保甲”制度,而且运用法律,处理

中国文化自信作文800字

中国文化自信作文800字

1、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一个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他的去向是什么?对于物质相对富足了的中国,我们需要一个梦想,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个中国崛起傲然世界的梦想。

2、“中国梦,我的梦。”中华的崛起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可要实现梦想,我们的努力方向又通往何方?在发展的夜航中,在时代的洪流中,有了坚固的XX不够,更重要的是掌舵人,是灵魂。这灵魂便是文化自信。没有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没有对民族思想精神的探求与学习,梦想将遥不可及。发展文化,建立大众的文化自信,在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至关重要。

3、但中国的历史,是以儒为主的历史。“为政以德,劈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孔子为政的观念。儒家讲求以德治国,是要百姓爱德行而被感化,自发的拥戴国主。而当下中国社会的法治,是否与传统文化思想背道而驰?那与社会现实不符的传统思想,能否在当今令当代人树立文化自信?

4、其实,法治下的中国社会仍包含儒学思想。XX前的缓期,是对犯人们抱以合理的宽恕之心;各级代表联合修订宪法,是将最能代表众人的意识统一。法律并非刻板的非黑即白,也非不知变通泥于条规,这种含有温情的严肃与为XX服务的秩序维护是法治下儒家的“爱人”思想。

中国纪检监察报

1、人治的特点在于恣意擅断,法治的要义在于依规则而行。法治语境下所强调的依规则而行即依法办事,主要是指按照立法上所设定的程序性规则和实体性规则,乃至根据法治的精神进行治国理政。“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兴则国兴”。“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法治国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对此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研究。正因为是否按照程序决定了人治与法治的区别,所以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在于程序性立法的完善与法律的有效实施,实现程序法治。从程序法治角度看,法律的功能在于定纷止争,通过对XX的解决从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XX产生预防作用。这种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国家程序性立法的完善和XX解决机制的发达程度。在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的今天,评价一个国家XX解决机制发达程度如何,除了看是否创设了能够满足不同XX主体需求、适应不同类型XX特性的多元化XX解决机制之外,XX解决机制本身的法治化建设也是重要的标杆。因为它能够合理规范不同XX解决机制之间的效力,科学协调XX解决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较好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所以,XX解决机制的法治化建设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3、在社会矛盾的'化解方式中,XX解决机制是一个以司法为核心包括调解、仲裁等多种方式构成的有机体。XX解决机制的法治化建设,当然包括司法的法治化建设,更包括其中错案责任追究这种具体的保障性制度建设。郭志远教授、胡铭教授和樊崇义教授的三篇文章正是沿前述思路对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XX解决机制法治化建设问题中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4、《我国XX解决机制法治化研究》一文认为,我国以司法为核心的XX解决机制正当程序缺失,应坚持程序法治精神,对我国司法、XX、仲裁和调解等主要XX解决方式进行法治化改造。对如何推进司法制度的完善,《公众参与司法的正当性基础与实现路径》一文认为,公众参与司法是我国当前司法XX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公众有序参与司法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同时,公众参与司法应受到司法权依法XX行使的XX。流于形式的公众参与显然将被无情地戳穿,构建实质性的公众参与司法制度才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要前提。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很多,如何防止错案的发生,对普通民众而言是最为有效的路径之一,因此《客观与理性: 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理念建构》一文从适用范围、程序等方面,结合司法规律等,在微观上进一步对刑事XX解决机制法治化的保障性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寻如何在法治国家环境下,强化司法办案人员错案责任制度,使每所办理的每一个案件都是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程序法治化,建设法治国家。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法治  司法  国家  纠纷  建设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