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摘 要】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逐渐完善,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理论教学能够满足的.乐理教学属于高校音乐学习的基础和重点课程,对学生课程理解和后续学习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音乐乐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对乐理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思考与阐述.
2、现如今,高校学生学习早已不再局限于如何掌握学科知识,而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高校的教学理念应与之相适应,尤其是对感知理解能力等有较高要求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乐理作为其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部分,迫切需要在理念与方式上进行创新,从而对音乐教学作出优化.
3、学生对乐理基础的掌握程度需要尽量统一.学生在进入高校进行音乐专业的学习以前,都是从中职艺校和中师,甚至只是普通高中进行学习.因此,这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师的素质水平等难以统一.由于教师授课内容和进度要根据学生的接纳程度和速度决定,故而这一现状对进入高校之后的乐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态度需要进一步端正.从上一点所提出的现状可以得出结论,部分学生在高校接受音乐专业训练之前,未进行过系统科学的音乐专业培训,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音乐基础的差异.这些学生由于对音乐乐理的学习不够深入,进而有可能在高校学习时抛开乐理基础的学习,忽视其重要性.在没有意识到基础乐理是音乐学习基础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会因为课程较为枯燥,理论性过高而失去学习兴趣;也可能会有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接纳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掌握所学内容,继而放弃跟随授课进度.
1、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由,其中的《G小调叙事曲》是他创作的第一首叙事曲,也是整个器乐曲中的第一首采用叙事性的体裁进行创作的作品。这也正是体现了作曲家肖邦的个性化特点。《G小调第一叙事曲》有多种不同乐谱版本,每个钢琴家因其自身的技术、智力因素、音乐知识、演奏创造潜力、气质、精神涵养等因素使《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作品出现了不同的诠释风格,如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不动声色但扣心人弦;霍洛维茨的个性张扬和毫不掩饰的炫技;波利尼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的音色与浓郁的诗意等。肖邦以他天才般的创作再次证明了音乐的魅力所在。
2、前段时间在音乐厅听了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钢琴独奏音乐会,会上演奏的钢琴曲都觉得很好听,但对其中的一首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特别有感觉,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也结合课上学的一些知识对这首作品做了一点赏析。
3、18世纪末的法国大XX赋予了音乐家要求摆脱束缚、表现个性的精神。音乐创作的风格开始朝着技艺高超、感情极度外溢的方向走去。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浪漫主义音乐”,肖邦是其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肖邦(1810—1849),19世纪初出生于波兰,兼具斯拉夫民族与法兰西民族的双重血统。这位被誉为“钢琴诗人”的作曲家一生都将祖国和民族的XX视为自己的生命之魂,他所追求的是通过运用钢琴的演奏技巧来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情感。肖邦的创作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发展,其富于情感的旋律和气势过人的特性带给人们一种极其纯净的声音享受。“通过曲调可以听出XX的心声,通过为旋律所配的美妙的和声可以看出他们的心地和他们的真挚”——《G小调叙事曲》就是其中较富特色的一部作品。
4、19世纪,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产生了器乐的叙事曲。器乐的叙事曲和叙事诗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叙事曲(ballade)作为钢琴曲体裁是肖邦所首创的,它是一种篇幅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相当于诗歌领域叙述英雄丰功伟绩的歌谣。他一生写了四首钢琴叙事曲,这些叙事曲将文学作晶的精神和音乐语言融合在一起,是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宏大的XX构成的完美的巨著。在他之后,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福雷等人都用这种体裁创作过钢琴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于1831——1835年之间,编号23,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创作最早的一首,是第一首采用这种体裁名称的钢琴作品。席林斯基说这个叙事曲“不仅没有词,而且也没有任何具体化的内容,但却与曲名十分一致和贴切。”也是肖邦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一个标志。因而这部作品无论在音乐史上还是在肖邦的全部创作生涯(1817~1849)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