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国教育学OO范文_中国教育学毕业OO设计

导读:中国教育学OO的写作现在也是比较普遍的,不管是毕业OO还是职称OO,都是会需要撰写的,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但是中国教育学OO要怎么写才好呢?本文分类为教育学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国教育学OO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OO社简介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

《中国教育学刊》以马列主义、OOO思想和OOO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OO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OO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OO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中国教育学刊》被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中国教育学刊OO栏目设置

教育基本、德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OO、心理健康教育、法制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OO社征稿要求

投稿须知:

《中国教育学刊》多年来得到广大作者的厚爱和支持,在此,本刊谨向广大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中国教育学刊》现为月刊,热切希望广大作者继续予以关注和支持,踊跃赐稿。

现将有关注意事项说明如下:

1.文章内容须针对基础教育层面展开研究,要适合本刊读者对象(本刊是面向基础教育的综合性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

2.文章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言之有物,内容翔实,独具新意,短小精悍。

3.文章须有摘要(限4000字以上文章;确切记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问题和主题、论点、结论等;不能用“本文”或“作者”“笔者”等做主语;不要写成提纲或评论形式;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左右)和关键词(3~5个)。

4.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其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并注明年度及其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说明:本刊对于省及其以下级别的基金项目不予以标注)。

示例:

[本文系OOO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重大攻关项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jzd0035)研究成果]

5.文章作者须有简介,其内容包括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学位,并注明单位所在地及邮编。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句号“。”结束。

示例:

乌兰娜/OOO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OOO呼和浩特010021)。

6.文章中的标题分为总标题(即题名或篇名,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在题名语意未尽而确需补充说明其特定内容时,可以用副题名对题名做具体说明)和层次标题两类。层次标题的编码方法为:第一级用一、二、三……依次编码;

二级用(一)(二)(三)……依次编码;第OO用1,2,3……不要出现第四级标题,即(1)(2)(3)等。其中,一级标题后加顿号(、)与标题空开,二级标题后不加点号,OO标题后用点(.)与标题分开。

7.文章中的图、表要精选,只用最必要的图、表。要精心设计和绘制图,须设计合理,线条清晰,标注完整,标目(即说明坐标轴物理意义的必要项目,标目置于坐标轴的外侧,一般居中排,横坐标的标目自左至右,纵坐标的标目自下而上)用规范化表示法,即表示成“量名称或量符号/单位符号=数值”(例如:长度或l/cm=0,2,4……;质量或m/kg=100,300,500……)。图、表(推荐使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应置于文中适当的位置(先见文字后见图、表),并给出图序与图题、表序与表题。

8.若是打印文稿,宜采用小4号宋体文字,墨色清晰,校对准确,并适当加宽行距。

9.文末标明全文总字数,并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和详细通讯地址(包括街道、路名和门牌号码)、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e-OOil等。

10.文中引文(包括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须注明出处,即进行参考文献著录(本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文出现的地方以OOO数字按序编码并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右上角予以标明;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并与正文中的标注序号一一对应)。

11.作者解释某些内容,或者引文来自内部资料,均可作为注释(说明作者、题名和出处)并置于页末,即页下注。

注释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作者:《题名》,《刊名》,××××年第×期,第×页。

引自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版,第×页。

12.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向本刊投稿并发表的文章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上述“数据库”等进入互联网提供服务;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文章内容上网服务报酬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凡不同意者,请转投其他刊物或在投稿时予以注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13.切勿一稿两投,严禁抄袭、剽窃。

14.稿件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至3个月未接到编辑部通知的,作者可另行处理。

15.投稿请直接寄往编辑部,切勿寄给个人,以免耽误时间或遗失。

16.本刊仅接收信函方式投稿,待稿件经终审确定采用后再联系作者发送word电子文本。


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困境与重建

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困境与重建

一、中国教育学“西学东渐”中的文化困境
  中国教育学很长时期里未构筑起自己的“家园”,长期地保留着“舶来品”这一从降生之日就带有的“OO” [1 ]。近百年来,中国教育学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寻觅现代化的革新之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國的教育学界始终坚持对自己的教育传统做出反思与批判,甚至认为自己的教育传统与现代化视野不合时宜,觉得自己的教育传统是不科学的,不具有现代性。“不幸的是,在20世纪,传统得到了相当负面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和所有现代价值,诸如理性、进步、OO,尤其是和OO相对立的。……近代实证主义,尤其是它的极端形式——唯科学主义,都与传统为敌。……在早期,去掉传统糟粕几乎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先决条件。然而,当现代化过程的经验研究逐渐成熟后,传统的真正价值才被缓慢但坚定地再发现。” [2 ]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学研究,类似不够重视自身传统文化的问题已然出现:教育理论与本土的教育实践愈发疏远,原本具有很强实践品性的教育学失去了立身之所,成为空洞的学究之道。失去了“文化之根”的教育学是虚幻的、浮夸的,是没有精神灵魂的。“没有什么普遍的人类,只有特殊型式的人类;没有什么普遍价值与永恒的原则,只有区域性民族性的价值和偶发的原则,没有什么‘一般文化’,而只有‘我们的文化’。在这里,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否定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不一定意味着要拒斥‘民族精神’。” [3 ]
  在对中国教育学传统进行批评的同时,我们理应看到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之本,一个民族的教育之魂。“如果中国不再坚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而接受西化,其结果便是有变成次等欧洲公民的危险。……尽管西方文化在中国发展了相当数量相当活跃的代理人,他们长年累月地鼓吹颂扬,但古老的欧洲无论如何也不准备把中国作为平等的一员接受进西方的文化实体中。” [4 ]忽视或者轻视传统文化,中国教育学将沦落至既无法到达远方,也回不到故乡的虚无境地。
  回顾西方教育学学科的确立,无不受其本土文化及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宗教等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西方的文化生态孕育了西方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与西方近现代教育学注重知识与工具理性不同,中国历来的传统是重视教育的精神世界与个体的精神家园。“20世纪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误莫过于使我们几代人已经离开了传统精神家园,失去了东方人生智慧和德性的陶冶。文字、语言的教育完全糟蹋了汉语之美,弄成了非驴非马的文字,这从我们今天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莫明其妙的考题上都可以看出来。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已不能读通古典,连起码的字都不认得。至于在精神资源和道德文明上,我们并吸纳西方之OOO以改善国民的精神人格,同时又大大失却了古已有之的OOO价值。” [5 ]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有本质的差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要建立OOOO的教育学,就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向自己的文化寻根。
  在此,我们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基本思想与主张来重新思考中国教育学的未来走向。文化存在论教育学(cultural existentialism pedagogy)是一种融合了存在论哲学、文化教育学(也称精神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现象学、批判教育学、女性主义教育学等各种学派的思想与学说。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借鉴了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以及后来的发扬者英格斯特罗姆的“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ulture-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简称chat)。该理论认为,应当以“活动”(包括主体、对象、行动、操作)而不仅仅是意识或行为作为分析单位,“活动”中包含的工具、符号、程序、方式、规则是促进“活动”达成的重要因素,强调“文化”和“历史”对“活动”的影响。
  如图1所示,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是“德性教育” [6 ]。中国教育学应当是具有信仰之情的,应当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在文化精神上应重建“大德敦行”的教育目标;中国教育学应当是具有文化之品的,应当是人文陶冶的教育,在文化价值上重建“良知之学”的教育内容;中国教育学应当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应当是由仁义行的教育,在文化伦理上重建“以善至善”的教育方法;中国教育学应当是具有OO之性的,应当是静待花开的教育,在文化意识上重建“虚壹而静”的教育实施。
  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这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对中国的教育学传统进行批判和反省的同时,我们也应重视其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优势与特色。“我国民族不可磨灭之精神,足以使吾国文化几废几兴,终不失坠者,仍为昔圣昔贤道德学说之精粹也。” [7 ]我们的教育学现代化之梦,是将我们的教育学建设成为“有OOOO”的,而非OO西方的教育学体系。OOOO蕴含在五千年来立于OOOO的伟大文化之中,这是我们的教育OO之本。教育学有共同之原理,亦有本国之国粹 [8 ]。在向西方、向世界各国学习的同时,我们只有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才能建设起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教育,才能摆脱中国教育学在西方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多我们不为多,少我们不为少” [9 ]的尴尬境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是去和任何人“接轨”,而是要创造和建设我们自己的,传承中国表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文化 [8 ]的教育学现代化的轨道。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中国  文化  作者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