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试教育利弊OO案例推荐(共2篇)
导读:应试教育利弊OO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都是会有很多严格要求的,所以在写作之前必定会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参考前人的写作方式等等,本OO分类为应试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应试教育利弊OO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应试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利弊分析
近年来,批评应试教育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有两面性,任何事物我们不能断然地否定它,若要正确地看待应试教育,需要追根溯源,看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利弊及价值所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有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应试教育的由来、利弊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应试教育作一下简单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由来
我们对应试教育的一般理解是在日常教学中,围绕考试的内容进行,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唯一的目标,其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应试上。有人说科举制度是现代应试教育的始作蛹者。
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OO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做法,也叫“开科取士”。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消亡于清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OO或地方OO中做官。这种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试制度对日本、朝鲜和越南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18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OOO先生在所著《五权宪法》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推行考试制度遴选人才,给每个人以相等的竞争机会,相对说来是比较公平的。对参加考试的竞争者来说,不管其将来考试结果如何,他们总要先学习文化,学会考试的内容,学会竞争的本领。从个人讲,固然有考中与考不中得失之忧,而从整个国家民族讲,则不但能在各个历史时期,遴选人才为国所用,且能促使大量学子读书苦学,使民族文化得以不断绵延、发展、光大,创造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光辉历史文化,这和历代的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
但是,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在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自然也就成了应试教育。为了一定的目的学习、考试和现代的OO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无奈有人说科举制度是应试教育的始作蛹者。
二、应试教育的利弊
应试教育长久以来遭到众多人等的口诛笔伐,被说的一无是处,成了过街老鼠。客观点儿的,说应试教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人力资本需求,不能适应孩子的个性发展要求,不能适应教师追求职业发展的需求;偏激点儿的说应试教育造就了十大“恶果”:
恶果一: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恶果二:造就了“缺腿”教育思想;恶果三:造就了让部分学生得高分的怪异OO;恶果四:造就了狠榨学生智慧之油的重点学校;恶果五:造就了“学生分数第一”的OO家长;恶果六:造就了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恶果七:造就了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恶果八: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恶果九:造就了心理OO的教师;恶果十:造就了我国技能人才紧缺、理论人才过剩的OO人力格局。
的确,应试教育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应试教育并非十恶不赦。从知识的传授角度来看,应试教育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是功不可没的,许多外国教育者还一直欣赏我国的基础教育呢;从思维方式的训练来看,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规范性;从意志品质的形成来看,应试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由于应试教育依赖于考试,以考试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以及弹性极大的所谓“表现”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标准,从而较大限度地追求了社会的公平。
三、正确对待应试教育
2004年8月12日,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OO”上,北大校长许宏智说:“实行当前的OO制度,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目前来说,没有更好的高校招生选拔的办法。”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说:“一个人的知识可以在考卷上考出来,但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是不能在考卷上反映出来的。——OO是一把尺,学生进入教育是他的权利,你必须要有一把尺来衡量他,这把尺应该是OO的,但我们现在只是一维的,一个总分就决定了终身,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在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条件下,改起来太复杂了,也只有这个办法。”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也说:“就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而言,我认为全国统一考试是好的。”
在这些年的教改过程中,人们似乎也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以往的应试教育是有很大OO的。不过,是否中小学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就在这里呢?好些同仁是如此认为的。而直觉又告诉我们如果不以考试的途径选拔人才,还能有更好的办法吗?把这一切罪归于应试教育头上,是片面的。其实,从中国教育史和OO史的角度看,从汉代的举孝廉(好像现在的保送)到唐代已具规模的科举制(好像现在的OO等考试),在选拔人才和社会OO方面,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进步,它带来了一个OOOO的选举社会。
提倡素质教育,并不与“应试教育”相对立,因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不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测试手段与竞争规则相矛盾,至少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后者并不是实行前者的主要障碍。
再有,如果将教育领域的所有问题都认为是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那么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也是不能接受的。而且,我们也对那种将并非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硬性地塞入应试教育这只筐内的现象也是十分反感的。比如说,对于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其罪魁祸首便是应试教育。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对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其根子并不在教育本身。也就是说,只要社会对人才的认定与选用是以考试为标准的,那么,不论学校开展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教育,也不论你是实行“3+2”还是实行“3+x”的考试模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不可能减下来的。再比如说,有人说我们建国几十年来,一个泱泱大国,还没有培养出一名OOOO的得主,这便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应试教育的恶果,好像OOOO应该由中小学生去拿似的。其实,一个国家能否获得OOOO,除了科学家本身的因素外,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在相应学科上的科研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不难想象,如果丁肇中在国内从事科研工作,是否还有得OOOO的可能性,他是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
另有数据显示,其实我国的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课余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并不比其他国家的中小学生的时间长。美国的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为每年240天;日本的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为每年257天;韩国的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为每年270天;我国的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为每年220天。韩国和日本的中小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和我国的中小学生并无多大差异,所不同的,只是指导思想不一样,运作不一样,即怎样进行教育的问题。
四、小结
立足现实,我们承认,教育领域有着很多的问题在困扰着我们,如教育方针的推行、教学规律的运用、课程的设置、考试的内容与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师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平衡与利用以及寄生于教育的OO现象等等,但这里面许多问题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应试教育本身只不过是考试的一种附庸,没有考试就肯定没有应试教育,而考试的功能是不可能被其他的手段所代替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哪一个国家,经过历史的筛选,在人才的最初认定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考试,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国家也经历了一个废除考试的狂热时代,结果有目共睹,那个时代留给大家的无非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应该勇敢地面对它,并不断地完善它。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应试教育的危害进行理性的分析,找出消除危害的正确途径,而不是不作选择地将教育中的所有问题都扔进应试教育这只筐内,应试教育不是垃圾桶,不能将教育的所有污水都泼向应试教育,这是不客观的,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本着时代的要求,把我国的教育真正提升为以人为本的生存教育、发展教育、个性完善的教育。
第2篇:我国青少年应试教育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研究
摘要:当前应试教育的普及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OOOO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教育扩招,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抑制了青少年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应试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应试教育的利弊影响,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青少年;应试教育;利弊;改进意见
当前大中小学在校人数比起OOOO前大幅增加,大多数学生能够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益。应试教育的普及也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OOOO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沉重的教育制度,抑制了青少年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偏智育的教育模式OO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对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是一种注重人力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
二、应试教育的利弊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优点
(1)应试教育可以让学生高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的直接传授,而非像西方一样让学生自己求知探索,能够节约时间,避免学生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率。
(2)应试教育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充足,无法为追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足够物质保证。应试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对各类精英的选拔和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各个领域输入各类人才。
(3)应试教育在中国是目前最为公平的一项政策,统一考试按分数线录取。其中几乎不掺杂任何人情事故原则,也不包含权利入侵,可谓公平公正。应试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且有益于社会公平,更促进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虽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片面的教育模式使我国基础教育停滞不前,弊端显而易见。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虽然把智育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学生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只是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只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没有经历参与课堂以外的、对发展智力较有利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不堪局面。
2.应试教育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
从当前教育现状看,人力素质相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方面的价值、人格、权益、思想觉悟、社会贡献等意识方面的教育注意的不够。如果学生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OO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3.阻碍教学方法的OO,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OO和各种统考、会考进行,教学管理目标相对普遍地具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分数,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转变成应OO究,教师忙于知识传授和强化技能训练,对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应试教育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面扩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应试教育阻碍个性发展,缺乏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目标局限,教育手段单一。学校素质教育逐渐演变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容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动机倾向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不利。
三、应试教育的改进意见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应逐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最终达到教育资金投入占GDP总值的4%以上。国家应该更加重视教育的改善、OO这一过程,对教育资金的投入上要做好细致、明确的规划,并向社会大众公布每年的教育资金投入明细表,通过社会大众对国家教育资金投入进行监督。教育机构和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资金募集计划,确保真实有效,一部分教育资金可以通过向社会募集获得,进而减缓教育资金紧张等问题。在教育资金投入的比例中,应加大教师系统资金的投入,注重培养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性。加大教师队伍福利,保证教师基本权益。
(2)教学资源分配中,可以实行适配性分配,各地区、各高校按资源的不同需求量,按需分配;同时,教师资源的分配一定要明确有效,根据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师需求,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逐步缩小地区教育两极分化的目标。
(3)学生应当寻求自我的发展,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交流工作。老师和家长应该全力支持学生正确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帮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学生之间也可以加强交流互动,“取长补短”,OO思维,自我创新。国家教育系统也应当为学生创造平台,多开设一些国家性的学生交流活动,并对其进行指导。
(4)在中小学中增加实践技能课,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大中小学都应当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国家应当逐步减轻OO的文化分比重,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综合素质测评,OO不再以文化分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加入综合测评考核,两者同时作为学生入学的评定标准和大学录取的标准。
(5)学校应当开设心理健康课,确保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教学模式要避免死板传授知识,注重灵活的教学模式,达到授学以用;增加课外知识的传授,学校可开设“读书周”,“交流角”这类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学生平台,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要无差别的对待学生,并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减小学生两极分化。
作者简介:王晓慧(199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