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近代教育OOOO范文_近代教育OO毕业OO模板

导读:如何撰写出满意的近代教育OOOO是现在很多人都为之苦恼的问题之一,而OO的撰写也并非易事,必定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和汗水的,本OO分类为教育OO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近代教育OOOO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中国近代教育OO

  [摘要]教育乃一个国家发展之大计,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形式从古至今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在晚清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和清末的“衰世”,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OO变革。这场OO变革中同时伴随着教育的变革,维新派始终认为教育OO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础,培养适时的人才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维新派始终以教育OO为主线,试图以教育变革带动OO变革,在此思想的指导之下于1898年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并把变革教育推向OO。
  [关键词]近代教育;戊戌变法;OO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11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5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国难当头。为开民智教育OO迫在眉睫
  我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封建OO统治下的国家,几千年来的封建OO制度根深蒂固,使得OO的智慧和精神长期窒息。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封建传统教育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已很难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一)封建传统教育的病态发展
  OO战争前后由于缺乏对外的文化交流,清OO一味故步自封,使中国在教育方面远远的落后于世界。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教育内容空洞且不实用。教育内容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核心部分,然而当时私塾所教授的领域仅限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多以四书五经为主,例如,江南学馆就有这样的规定:通馆每七日中,以四日读西书,三日读‘四书’、‘五经’。但是这些旧识对当时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其次,官学教育有名无实。清朝的官学分为国子监和八旗官学两种。作为清朝官学正统的国子监早已年久失修,生徒的“坐监”制度已无OO常实行。再谈八旗官学,据史料记载:八旗官学“积渐废弛,八旗子弟仅恃此进身”。可见一个国家的官学教育已变得如此不堪。最后,科举考试弊端丛生。科举考试在字体、格式、文章结构等方面都用严格的规定,在命题上大多出一些偏怪难的问题来刁难考生。随着封建教育的衰败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OO已迫在眉睫。
  (二)盗用西法的洋务教育
  在面对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当时部分官员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他们希望紧跟世界的脚步进行变革以使国家转危为安。于是,洋务运动孕育而生。在洋务运动中对于教育的变革,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在创办学堂方面。洋务大臣作为封建社会滋养下的寄生虫,其所创办的学堂免不了沾有官僚的封建习气。其次,他们开设的学堂大多都是为官宦子弟服务的况且学堂大多零星分散,缺乏统一的整合,效果不佳。最后,在洋务学堂的管理方面,由于洋务学堂的西学课程和相关环节都依赖于洋人,洋人往往以要挟自重,因此,这是教育OO不能OO的表现,难免受到洋人的牵制,影响学堂的正常运作同时也为文化渗透提供了契机。综上所述,洋务派的教育OO对于腐朽的封建教育仍然治标不治本。虽然洋务学堂创办了30多年,但是它所培养的人才充其量仅是为洋人办事的“西奴”而已。
  二、身体力行。维新派推出教育新举措
  (一)各地开办新式学堂
  梁启超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指出:“吾今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左侍郎李端菜上《请推广学校折》向清廷建议让地方各省、府、州、县设立新式学堂。得到清廷允许后,一时间各省学堂纷纷创建。在这一阶段最具特色的代表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创立的万木草堂。以康梁为伊始,一群学子不再是摇头晃脑地背书了,而是师生同堂,读书论学,相与诘难,也纵论天下,思考国家。万木草堂在课程设置上十分的新潮,宗旨是文学经典与西学并重。因此,新式学堂成为鼓吹变法的重地,为日后的教育OO打下人才上的基础,同样也是为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积蓄力量。
  另外,富有近代特色的“中国女学堂”也陆续成立。梁启超认为女子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提出女子应自立自养,成才成德的教育方针。于是1897年梁启超在上海创立了女子学堂。这是近代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它的建立标志着对传统招生对象的突破,起到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同样也是对女性地位的一种肯定,进而使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变法的不断深入,腐朽顽固的“土秀才”逐渐变为精通中西文化的“洋博士”。这一改变不仅有益于中国了解世界,更有益于中国近代教育的OO更加深刻。
  (二)废八股、变科举
  早在乾隆三年,大学士舒和德就上书指责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答侧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到了近代,科举考试风气也每况愈下。其中,“通关节”、“冒名顶替”是常用的方式,科举舞弊的现象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科举考试中仍以“八股文”为主。维新派深刻地认识到八股文这种固定的考试模式长期阻碍人们OO思考的能力,束缚人们的眼界,而戊戌维新中的OO科举制度的根本在于废八股,只有废除“八股文”才能改变当时的教育现状。
  于是维新志士极力主张:要求废除八股考试并改为?策论。所谓的试策论是指议论当前的OO热点,向朝廷献言提供良策的文章。此后康梁等人还主张等学校普遍建立之后,再废除科举,这样循序渐进式的OO有利于成果的保护。光绪皇帝迫于压力下了诏书决定废八股,诏书中规定:“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论策”。在变革科举制度后,光绪皇帝又下诏要求成立经济特科,经济特科的设立时为适应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需要,体现了维新志士想要谋求壮大资产阶级的愿望,也为日后的封建社会经济瓦解奠定基础。另外,光绪皇帝特别强调科举考试应与现实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八股取士得以废除使人们在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三)近代学制的建立
  首先,维新派的先驱郑观应早在变法之前就系统的提出了近代学制的观念。由于郑观应曾留学海外,其十分看重西方的教育模式,并一心想要借鉴。于是郑观应就仿照西方并结合当时清末的社会现状,提出了设想。他主张将科举制与西方的OO学制相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虽然这种设想很单一,但是却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学制模型,突破了传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其次,康有为在郑观应的近代学制观念之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康有为认为胎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物之源也。”。康有为还认为可以通过语言、歌曲、手工来开启他们的智慧。虽然康有为的某些教育主张带有乌托邦的色彩,根据当时的情况实行起来并非容易之事。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教育OO,除了以上新思想新举措之外,维新志士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书局、发展师范教育、儿童教育等于西方有紧密联系的教育观念。
  三、戊戌变法中的教育OO对中国近代教育OO的意义
  (一)“开民智”的作用
  正如梁启超所言:“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从中可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OO受教育的水平是息息相?P的,只有转变OO的思想观念才能推动OOOO,两者相辅相成。随着维新教育OO的不断深化以及西学的传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清OO,并成为日后的资产阶级OO埋下伏笔。这批知识分子率先成为所谓的“新民”,并且与清OO后期开展的“新政”交相辉映。在日后的几十年中,维新派对于中国教育的制度和形式以及学制,都提出了系统的OO方案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触动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根基,同时为近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为日后的教育OO打下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初,清OO最终接受了维新派的OO观点,把维新派当时的OO措施一一拾起来大张旗鼓的进行了清末新政。首先制定了“壬寅学制”、“葵卯学制”,这两个学制的建立是近代中西方教育模式相结合产物,在学制中既包括的资本主义因素又有浓厚的封建因素,这恰恰可以反映出是近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产物。其次,清OO于1905年宣布上谕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废除得如此之干脆也得益于维新派OO的铺垫。最后,对近代教育宗旨的确立。学部于1906年提出“必人人有可农可工可商之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条教育宗旨,其内涵在于试图培养拥有德、智、体、美四要素的综合人才,这一思想与维新时期严复所提倡的德、智、体三要素出的教育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概言之,戊戌变法中的教育OO核心一在于“破”,二在于“立”。破除的是在民族危亡时不能挽救社会生存的旧文化。创立的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新式教育制度。

  • 1
  • 2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近代  教育改革  维新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