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德育教育经验OO3000字_德育教育经验毕业OO案例

导读:德育教育经验OO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写,甚至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才好,其实写作OO并非什么难事,大家可以使用大量的使用参考文献,本文分类为德育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德育教育经验OO范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传统社会德育教育及方式方法手段的可接受性经验分析

  摘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即接受主体,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作为德育教育的前提,高度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的需要、向善的需要、进步的需要、提高思想境界的需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即因材施教,研究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这是成功地进行的德育教育的经验,也是对当前对德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传统德育;教育方式;可接受性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73-01
  一、引言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渗透在德育的内容中,我国传统德育教育经过几千年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继承我国的传统德育精华,对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要意义。目前,德育教育试图通过改变价值信息提供的数量、质量、途径和呈现方式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而较少虑及道德教育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学习道德的过程,因此,难以真正获得预期效果。有鉴于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转向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既重视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因为德育过程就是受教育者的“接受”与传导者的“传授”,德育效果的好坏,就是由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决定。因此,对我国传统德育方式方法中可接受性的分析显的极为必要。
  二、我国传统社会的德育教育及其经验
  接受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的落脚点。接受理论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接受问题不是道德教育中的小问题和普通问题而是根本问题。“接受”就意味着承认、相信,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就是这种思想进入了人的头脑,并且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接受”是“教育”的实现。我国传统德育内容丰富,方式方法手段多样,归纳如下:
  (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传统德育方法重视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信息时出现的心理偏差,意识到不同的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上出现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差异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因而教育中的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传统德育方法因材施教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研究分析并借鉴传统德育方法对我们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从而促使受教育者实现理想和现实的同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殊性的发掘和实现,注重个体的独特性,使道德教育能够与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适应,使教育被学生接受。
  (二)情感因素。德育课受教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是富于情感的"情感与需要、动机、动力和行为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情感是施教者和受教主体发生联系时所形成的态度和体验,是受教主体对施教者所传递的课堂信息的一种好恶倾向,情感是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随着认识一起出现的,并和认识交织在一起的心理现象,没有情感就难以进行课堂信息交流,没有受教主体的情感作用也就没有受教主体的接受,同样的施教信息会使受教主体产生不同的反映,其主要原因是受教主体情感体验在接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育传导者的人格魅力。学校的德育影响大量的要通过教师来传授,受教育者对德育影响的认同,往往是建立在对施教认同的基础上的。孔子善于通过对话,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对某种道德现象形成与教师相似的理解。对教师的信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学生对孔子的信任与他的崇高品格分不开。学生对孔子非常尊敬和爱戴,颜渊是这样形容他对孔子的印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而,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总之,孔子的德育模式取得成功是孔子自身修养已达到很高的境界有密切关系的,孔子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对话需要,希望能从孔子那里吸取精神营养。孔子的高尚品格,使学生信任他,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敞开在他面前
  (四)德育思想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传统德育重视德育实践,孔子特别强调“行”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主张应慎言力行,反对“佞”“巧言”。道德修养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实践问题,“知”与“行”的关系历来为我国思想家所重视,荀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行重于知”的思想家,其“知之不若行之”的思想强调了实践在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蕴涵着实践教育的德育方法,所谓实践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引导教育对象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社会实践还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实践教育在德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传统德育方式方法手段的可接受性
  (一)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的可接受性。传统德育方法主要包括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修养指导法、情感陶冶法、由于方法的多样性,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能够灵活选择不同方法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德育实践中,学生面对教师开展德育的各种方法往往产生不同的反映,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学生在排斥方法的同时也排斥教育的信息,而恰当的教育方法,则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对教育的信息的接受,如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孔子与OO在一问一答中将道德思想一点点传递给OO,OO在与孔子的对话中接受着道德思想的教育,
  (二)德育方式方法的差异性。传统德育方法重视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信息时出现的心里偏差,意识到不同的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上出现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的差异也会出现不同的状态,孔子、孟子等人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尤其强调方法选择的差异性,即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他们个性的差异,因人而教,这样的意义在于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殊性的发挥和实现,注重个性独特性,道德教育与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的接受。  (三)德育方法的生活化。传统德育方式方法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健康的生活。德育的这一目标体现了传统德育是以生活为背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教育的。孔子的对话德育方法很好的表现了这点,孔子与其OO的对话内容有的是对历史人物和当时一些OO家的政务活动与个人品行的讨论,有的是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精神面貌的评价,还有的是师生间修养体会的交流,对于学生关于道德概念的提问,孔子解答主要立足居家,交友,办事等实际生活,孔子把培养具有崇高品德的“圣人”为目标的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目标的接受。
  (四)接受主客体间真诚沟通的双向建构。传统德育重视教育者的素质,强调“为人师表”,更讲究方法,孔子在德育过程中,平等的与学生交往,使师生间坦诚相待,达到心灵的沟通,孔子与学生的道德对话是真诚的,学生完全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在孔子面前,孔子也在学生面前敞开真实的自我,孔子把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修养的经验和教训都毫不保留地告诉学生。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也让学生感到孔子与自己一样是在道德修养漫长道路上的求学者,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能够接受孔子接受其教育思想,学生对教育传导者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内容的接受,这也是我国传统社会德育方式方法可接受性的又一表现。
  四、对高校德育工作几点启示
  (一)要重视学生主体的情感性的因素
  既然“情”是中国恩文化心理的重要特征,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情感性因素。我们往往把德育仅仅理解为一种OO或思想OO教育,实际上,德育是一种比其他教育难度更大的教育活动,他本质上是一种全身心、全方位、知情意一体化的投入。道德教育要有效果,就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上产生作用,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切忌教训式的教学。根据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特点,他们在心理上都不愿意自己成为教育尤其是教训的对象,因而教育的内容要被学生接受,教育者本身必须首先为学生接受。这就必须考虑教育者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二)要提高教师素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学校的德育影响大量的要通过教师来传授,同样的影响由不同的传导者传导,可以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教帅的形象和威严在学生心目中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学生在潜意识里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把德育贯穿于每个教师个人的所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习惯的事半功倍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两方面进行不懈努力:一是OOO门要严格培养教师。二是教师本身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无沦是在自已的言论行为还是为人处事、行事态度等方面都必须作出榜样,使德育成为每个教师—不论他上什么课—义不容辞的工作。简言之,教师应是实践道德原则的典范。
  (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强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以“明人伦”,即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伦常关系和掌握社会生活基木准则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少学会做事”开始,最终达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理想状态。
  反观我们今人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枯燥的一,方法简单生硬空谈理论,只讲大道理,不讲小道理,给人造成德育教育就是唱高调、就是空洞的OO说教的OO印象,由于不能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无法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因而曲高和寡,流于形式,收不到什么实质效果学校德育下作应该彻底改变这种高高在上的教育模式,借鉴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结合当前实际,从小处着手,以身边事为切入点,把大道理与小道理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对传统道德教育“教以人伦”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批判地加以继承,赋子其新的时代意义我们可以从要求学生遵守这些基木道德规范入手,首先培养学生学会遵守口常生活基本准则,然后再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德之人的目标
  (四)学校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实践精神。
  德育的特殊性在于,不仅是要主体获得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力,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主体的行动上,内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在素质,这样的德育才有意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克己修身”和“力行践履”的道德修养方法,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换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由知识转化为行动,较好地解决了知与行的问题。这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大力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道德实践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结论
  面对我国OOOO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滑坡和道德主体失落的现象,在构建我们和谐社会条件下的道德体系过程中,就一定要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吸取营养,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也应吸取我国传统德育模式中的可接受性经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把德育思想和德育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传导者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使学生发展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高我国整体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长纯,宁虹,丁邦平.研究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知行和一”[j].教育研究,2002,(6).
  [2]黄桂平.接受理论对思想OO课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7).
  [3]朱小蔓,朱曦.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j].教育研究,1996,(9).
  [4]樊浩.“大学之道”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j].教育研究,1996,(1).
  [5]滕兆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6]黄伟.陶行知德育思想探微教育研究[j].1996,(11).
  [7]沈壮海.中国传统德教方OO及其现代意义[j].教育研究,2003,(10).
  [8] 陈民利.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广西大学学报,2004,(5).
  [9]张世欣.思想OO教育接受规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朱小蔓,朱曦.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j].教育研究,1996,(9).
  作者简介:李洪昌(1984-12-),男,汉族,辽宁省,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OO员。

  • 1
  • 2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德育  学生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