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重视生命教育OO格式_重视生命教育毕业OO题目

导读:重视生命教育OO应该怎么写?想要在毕业之前撰写出自己满意的OO,并不是想象那么简单的,而现在OO的写作规范要求也是特别多,所以在写作之前,可以先参考一下相关的文献资料,本OO分类为生命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重视生命教育OO范文供大家参考。

多重视域下荀子哲学的生命教育意蕴探析

  摘 要: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目前学界对荀子思想的生命教育价值关注很少。实际上,荀子的思想中蕴含了一些对生命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理念,值得发掘和借鉴。具体来说,荀子人性论思想所包含的“化性起伪”的理念揭示出生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生命态度教育颇有价值;荀子“修身俟命、与时屈伸”的主张为生命挫折教育提供了思路;荀子对物我关系、人我关系的看法为生命的社会化教育提供了借鉴;荀子从礼义出发反对OO和争斗,认为“人最为天下贵”,对生命价值教育颇有启发。   关键词:荀子;生命态度教育;生命挫折教育;社会生命教育;生命价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4-0062-05
  随着生命教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OO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问题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关于中国生命教育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已成为学界共识。但这种共识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具体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主要经典著作中究竟有哪些资源可以为当代中国生命教育所用却鲜见细致、系统地发掘,仍留有较大的研究余地。儒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目前关于荀子哲学对于生命教育意义的研究仍是学界研究的空白点。本文拟立足于《荀子》这部著作,从生命态度教育、生命挫折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等多重视域,对荀子思想中所蕴含的可以与当代中??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理念,进行发掘、梳理和萃取,以期做出新的诠释。
  一、“化性起伪”与生命态度教育
  “人性论”是《荀子》一书的核心议题之一。荀子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典型地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中:“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OO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 ]可见,在荀子看来,如果放纵人的自然本能不加节制地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道德品质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荀子由此认为“人之性恶”。但是,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和谐毕竟是儒家的终极目的,为此,与“性”相对,荀子又提出一个“伪”的概念。所谓“伪”,就是通过师法的教化、礼义的训导,使人性由“恶”变“善”,即谓:“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1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化性起伪”的过程。而“性”与“伪”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便是“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1 ],“性伪合而天下治” [1 ]。
  以往学界对荀子上述人性理论的阐发,主要囿于荀子人性论所蕴含的心、性、情、欲之间的关系,荀子人性论究竟是“性恶论”还是“性朴论”的辩争。以及荀子和孟子人性论的异同等中国哲学领域的纯学理问题,而关于荀子人性论对于生命教育的价值却很少有人关注。实际上,荀子的人性论内含了一些对生命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理念,值得发掘和借鉴。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重新诠释荀子的人性论,我们会发现,荀子实际上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生命是一个从“不完善”开始不断走向“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的完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后天艰苦的努力,接受师法的教化、礼义的训导才可以完成的。这个过程,用荀子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不断的“积”和“渐”的过程。所谓“积”,在荀子这里,主要是指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书”中学,在“行”中学,向“君师”学,不断把“善”内化到自己心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身应该做的事情,做到“全”,做到“尽”,那就可以成为“圣人”了。这也就是荀子所讲的:“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1 ]所谓“渐”,在荀子这里,主要是指注重环境的熏陶浸染。荀子认为,后天环境的熏陶对人性重塑具有重要意义。人性会随着周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正所谓“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1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1 ]。因而,荀子认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 ]总之,在荀子看来,生命正是在“积”与“渐”的漫漫OO中,逐渐臻于完善,没有捷径可走,即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
  生命态度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荀子人性论所流露出来的上述生命态度,正是当下中国生命教育所需要的。生命教育在港台和内地(OO)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比较典型的有,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如OO;不尊重他人的生命,如OO伤害他人等 [2 ]。尽管每一起OO或OO伤害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但同时不容否认的是,也与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出了问题有很大关系。当一个人把生命凝固化,只看到生命当下所发生的一些不愉快,而不能把当下发生的不愉快放入整个生命成长的链条中去考察的时候,就容易在思想上陷入偏执,就容易把一些事情过分扩大,从而引发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如果能够借鉴荀子人性论的思维方式,把生命看成是一个过程,并以这种过程思维来考察自己的人生,来认识自身的当下处境,便可以生发出辩证的眼光,从而避免夸大生命中暂时出现的困境,减少为了一件事或几件事而冲昏头脑做出OO或伤人等极端行为的几率。进而,荀子所传达出的“生命是一个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正确的生命态度,还会激发出人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动力,让人不慕玄虚,踏踏实实地去做人、做事,从而使整个生命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荀子的这些理念值得当OO展生命态度教育时汲取和借鉴。   二、“修身俟命、与时屈伸”与生命挫折教育
  “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是否能够直面生存困惑。” [3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在不如意的境遇中,在面临各种生活挫折时,最容易产生生存困惑。于是,如何帮助人们恰当合理地理解自身境遇,获得直面挫折的勇气,最终走出生命困顿,便成为生命教育所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在这方面,荀子的命运观可以为生命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理念。
  当陷入挫折时,儒家也会和生活中许多人一样把其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如《论语》就讲过“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之类的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儒家一方面承认“有命”,另一方面又“不认命”。他们激励人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开拓发展空间。“尽人事,听天命”可以说是儒家在“命运”问题上的一贯立场。荀子也是如此,甚至相较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等其他儒者,荀子表现出更强的进取精神。例如,前文提及的在人性完善的问题上,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后天“积”和“渐”的努力来实现;再如,在天人关系上,荀子明确宣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1 ]可见,在荀子的视野中,人自身的努力至关重要,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当然,荀子也意识到了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外在环境或者偶然因素在个人发展中同样重要,有时候甚至是至关重要。用荀子的话讲就是“节遇谓之命”,即制约人生的遭遇就是命运。在人生历程中,人难免会遇到OO为力之处、无可奈何之时。对此,荀子的基本看法可以概括为两点:
  其一,端正态度,修身俟命。所?^“修身俟命”,就是要做好准备,耐心等待。荀子的这一观点在如下一段话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1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面临时遇不济时,君子应该比处于顺境时更努力、更小心、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即“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也就是要好好地做学问,仔细地考虑问题,修养自己的身心,端正自己的品行,然后“以俟其时”,即等待机会的降临。等到时来运转的那一天,因为君子事先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苟遇其时,何难之有”,一切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反之,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如果不知反省、只知抱怨,则于事无补,即谓:“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1 ]
  其二,调整行为,与时屈伸。所谓“与时屈伸”,就是要随着时势的变化,随机应变。用荀子的话讲,就是:“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1 ]这段话告诉我们,面对不同的境遇,明智的人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可以柔顺得像香蒲和芦苇一样,但这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有时候又可以刚强坚毅,但这也并不是出于骄傲横暴。真正的君子应当向时而动,当曲则曲,当直则直,灵活应对。
  荀子上述“不怨天、不尤人、修身俟命、与时屈伸”的理念正是当代生命教育应当获取的宝贵资源。这样的理念既能让人在面对困难与坎坷时保持应有的坚守与坚韧,又能启发人采取必要的灵活方式去应对挫折。这样的理念内化到心中,有助于人们理性、平和地看待自身遭遇和社会发展,保有一份坦然和豁达,保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不致丧失进取心,并能减少怨气。在当代中国,很多OO和OO伤人事件正是出于对生活的绝望和怨气的积聚。因而,荀子的这一理念值得当代通过生命教育的开展,结合当下社会需要传达给人们。
  三、“物我、人我观”与社会生命教育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正如OOO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在与“物”的接触、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够开展,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能力影响着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应帮助人塑造社会生命” [5 ],待人接物是其中的应有内容。在这方面,荀子的“物我观”和“人我观”可以为此提供不少借鉴。
  在“物我关系”方面,荀子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君子役物”;其二,“欲利而不为所非”。“君子役物”,语出《荀子?修身》篇,完整的表述是“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即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欲利而不为所非”,语出《荀子?不苟》篇,意思是君子希望得利,但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求利。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究竟是“役物”还是“役于物”,究竟以何种方式去“欲利”,是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归宿。例如,最近一些年,在新闻媒体上我们不时会看到一些绝症病人在面临生命终结时,会反省得病之前的所作所为,为自己曾经过度为名、为利疲于奔命而后悔。后悔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而忽略了身体健康和亲情、友情、爱情等这些生命中比名利更重要的东西。这种反省就是对“役物”与“役于物”之间界限的反省。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些手握特权的人,在追求物欲的路上贪得无厌,最终身败名裂,身陷囹圄。类似这样的事例,正是在印证着荀子“欲利而不为所非”的重要性与正确性。总之,荀子在“物我关系”上的这些理念提醒我们:对名声、财富的追求要有界限,要适可而止,应让名利成为使生命更精彩的保障,而不是让名利OO我们的生命,更不能为了追求名利丧失底线,不择手段。
  在“人我关系”方面,荀子既提出了基本要求,也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就基本要求来说,最起码应该做到不伤害他人、不陷害他人。在荀子看来,这是遭人摒弃、让人痛恨的行为,即谓“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1 ]。在一个群体中,当自身的能力比他OO时,荀子认为,应该宽容大度地去帮助引导别人;当自身能力比别人小时,荀子认为,应该恭敬、谦逊、小心地对待别人,承认别人的能力,即谓“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i以畏事人” [1 ]。反之,当自己有本事的时候就仗势欺负别人,当自己没本事的时候就嫉妒诽谤别人,在荀子看来,就是十足的小人了,即谓:“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忌怨诽以倾覆人。” [1 ]在现实生活中,因仗势欺人而促使双方矛盾加剧,进而OO相向的案件时有发生;因嫉妒别人而造谣中伤,甚至采取犯罪手段夺人性命的案件也屡见不鲜。类似这些事例都在提示荀子上述理念的重要性。当今生命教育在教导人珍惜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时,确实应该把“不因权势而欺人,不因嫉妒而害人”的理念讲清讲透。

  • 1
  • 2
  • 3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生命  教育  人性  君子  理念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