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护理审美教育OO2000字_护理审美教育毕业OO范文

导读:护理审美教育OO应该怎么写?想必对于这方面的职业学者来说写作OO已经是尤为常见了,并且也都是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说证明自己的能力,本OO分类为护理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护理审美教育OO范文供大家参考。

审美教育也是教育

  当年蔡元培先生主持中国教育工作时,提出教育有五大维度——除德、智、体这三大教育维度之外,还有审美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这两大维度。但后来,就只剩下了德、智、体三大维度,审美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这两大维度没有得到贯彻。而在蔡先生这里,审美教育维度是至关重要的,他甚至将审美教育这一维度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在蔡先生这里,美育并不是一个OO的概念,它是一个与其他概念相关的基础性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学校无论哪一学科、无论哪一方面,都得贯彻审美教育的理念。但后来在广大中小学的所谓审美教育,逐步演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课和图画课了,这种过于窄化的理解离蔡元培先生的审美定义已相去甚远。

  先说美育和德育之关系。

  按别林斯基的说法,美和德是亲姐妹。按康德说法,美则包含道德的深刻内涵,“美是道德的象征”。他关于美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中介的观点,成为后来我们论及美和道德的重要话题。又有一种说法是: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思想教育、OO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但无论是何种说法,基本点却是一致的:美和德,或者说德和美,是密不可分的。

  “美德”这个由“美”和“德”组成的词,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德的作用是感化,它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的。人们常说“动之以情”,也就是德的实施。无论是对那些困惑的老师还是对那些迷失的孩子,仅凭理性十足的思想和OO的说教,也许是无济于事的。我们也应该相信德的力量,它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施德过程中,其方式是极具审美的:润物细无声。一个有德之人总能成功。

  而德是以情的方式实施的。情的作用就是感化。感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那是因为受德之人感到了那样一种情感的圣洁、高尚——那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一种道德,只有当它能够感动人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让人感动的道德一定是美德。就像施行美德会使施行美德的主体有一种愉悦一样,接受美德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善即美。美使善得以实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OO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鲁迅才会在谈到美术时说道:“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也才会有人说:“只要这个民族还在爱美,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净化、升华,既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美的力量。

  再说美育与智育。

  没有知识,美其实是不存在的。没有知识,对美的欣赏则是不可能进行的。OOO在谈到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OO和没有知识的商人是无法欣赏美时,有过非常经典的描述:“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忧心忡忡的OO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段话再度体现了OOO主义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希望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具有欣赏美的能力的社会诞生,从而使所有的走过这个世界的生命都能具有很高的质量,在OOO主义看来,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合理的、理想的。审美关乎人类的素质、生存的质量。而审美力却与知识教育有关。美与由知识形成的智力,是同构的。

  美感产生之后,又反作用于知识,从而使知识也成为审美的对象。那些一流的科学家们日后在谈起他们的科学研究时,都富有诗意地谈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极具美感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共同的:如果是科学的,就一定同时是美的;造物主创造的大千世界,其结构是无比完美的。

  审美教育也是教育。如果能把审美教育作为各科教育的基石,让孩子们在教育中发现美,感受美,使教育本身浸润于美感之中,我相信,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被教育者来说,教育都将成为一种愉悦的过程。

  作者:曹文轩(作者系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协OOO,北京大学教授、博导,著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编:100871)本文来自《今日教育》OO

从审美关系到审美教育(1)

摘要:和谐师生关系是成功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受教育者(学生)消除对立意识后与教育者(教师)在心灵上的真正交融,它们的关系属于各自主体化的对象化的审美关系。我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就是要用审美教育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保持教育中的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平衡性,成功地将学生的个体从自然的欲求状态渡化到理性的秩序状态,造就有创造性的学生个体。最终将师生关系由“他律”走向“自律”,实现和谐师生关系地构建。
  关键词:审美关系;师生关系;美学教育
  
  在现代教育中,由于长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积淀,我们所看到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在职业规定和职业道德下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和学生在社会关系下对教师的接受和认可。构成师生关系的纽带不是师生除去彼此面纱的真实情感而是机械的学校教育游戏规则,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被规定在一个被社会所约束、家长所期望、学校所规定的较狭小范围内,从而缺少持久性和激发性。
  因此,现代教育中,我们要构建真正的和谐师生关系,就要把教师和学生一同纳入人类审美范畴,接受真、善、美法庭的“审判”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各自迎取到心灵上的公正,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和谐。让师生关系成为审美关系,学校教育成为审美教育。
  
  一、审美关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立足点
  
  (一)审美关系开始于个体的自我意识阶段,它是与动物相区别的审美活动。审美关系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自觉能动地感受、认识和创造对象世界的美。以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一种主体性审美联系。OOO把这种联系称为“关系”,这也是区别人与动物审美活动的根本性特征。OOO曾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动物不对什么东西OOOO,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动物面对外部世界只被动的接受自然的影响,它不会像人这样自觉的目的去改变世界,与外部世界形成对象性的联系。
  
  (二)师生审美关系是教育和学习生活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具体的师生关系中,要认识师生间的审美关系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师生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实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OOO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具体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丰富教学经验,不断充实知识以事业的成就感和育人的崇高感内化自己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下模划自己的未来,在知识的增长中不断改造自我。如此一来,师生活动就变成了双重的自我建构活动,从而获得认识上的进步,心灵上的愉悦。他们同属于人本质对象化和对象属人的本质主体化过程。所以说我们把师生关系一同纳入人类的审美关系来考察是科学的,这也符合审美关系属于自然人化的产物这一般性结论。
  
  (三)教师和学生审美关系下所诞生出的美的力量,能使师生关系契合在“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上让师生关系由“他律”状态走向“自律”状态。在审美关系确立后,我们的教育从一种单一的借助外力教育转向内力教育。以消除受教育者(学生)对教育者(教师)的对立情绪,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在李泽厚看来,审美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审美自身存在合目的性的价值,另一方面,审美对道德的培养和对真理的认识也有促进作用。这种主体的人性结构就是理性的内化(智力结构)、理性的凝聚(意志结构)和理性的积淀(审美结构)它们作为普遍形式是人类群体超生物族类的却证。它们落实在个体心理上是以创造性的心理功能不断开拓和丰富自身而成为“OO直观”(以美启真)、“OO意志”(以美储善)和“OO感受”(审美快乐)。学生的学习由理性内化最终上升到审美结构,在内心形成对教师、学习以及整个学习生活的评判标准。充分发挥个体心理的主动潜能,将学习变成感受快乐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如果学习已成乐事就不存在外在的胁迫性,学生自觉遵守师生关系和学校教育的游戏规则也就不容分说。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审美  关系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