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音乐教育史OO赏析(共2篇)

 人参与  2022-08-27 22:44:34  分类 : 教育论文  点这评论  作者:团论文网  来源:https://www.tuanlunwen.com/
音乐教育史OO赏析(共2篇)   导读:音乐教育史的OO应该怎么写?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OO文体的同学,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分类为音乐教育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音乐教育史OO可供大家参考。     第1篇:高等院校中国音乐史“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尚媛(宝鸡文理学院)     摘要:中国音乐史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促进专业技能学习等方OO有重要作用。而中国音乐史教学质量必然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良好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在中国音乐史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新时期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为指导,着重探讨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以互动模式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为新时代高等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互动式;教学模式;雨课堂     中国音乐史课程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音乐史教学的课题受到高度关注,研究成果从对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考核评价等课程基本问题的讨论,经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断OO到为适应新时期音乐人才需求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研究。至目前,教学成果主要为OO形式,有以下四类:(一)基于传统教学并与教学现状相结合,对教学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及考试评价等进行详细论述;(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国音乐史教学OO;(三)立足于独特视角,如将地方音乐资源纳入到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之中;从时空观念、“接通”理念及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去探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四)基于多学科视野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从以上来看,关于中国音乐史教学模式的具体研究还比较少,而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对中国音乐史“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与“互动式”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史是关于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学问,属于音乐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该课程由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部分组成,其时间跨度大、知识面广且内容繁多。大多数高校该课程的学时为一年,有限的学时和繁重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和学生总处于赶进度状态。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便觉得枯燥乏味,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慢慢消失,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涣散,教学质量下降,甚至影响教师教学的热情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总之,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鉴于该课程的性质和新时期教育技术的发展,采用多种、多重、多方互动形式进行教学能改变这种现状,使所学史论能与技能实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对新时期音乐人才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二、以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实现教学环节的互动     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中,教师应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OO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慕课(MOOC)、混合式教学、智慧教学工具等在我国迅速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充满活力和挑战。高等院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借助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实现课上、课下及时互动,教师及时接收学生反馈等教学信息,实现突破时空的教与学。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制的智慧教学工具,目的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让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为便捷。雨课堂的用户界面全部基于PPT和微信,便于师生使用。雨课堂可以类比为一个智慧教学的工具箱,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搭配自己感兴趣的工具,来影响和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实现“课前—课上—课后”三者的有机联系[1]。教师需要在电脑上安装雨课堂,打开PPT时就会出现雨课堂功能,在原先制作的PPT上教师可以插入题目、课外资料(慕课OO、网络OO等)、OO讲解等在课上和课下推送给学生。学生微信扫码登录就可以进入课堂,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使用雨课堂时,要充分发挥雨课堂数据驱动和实时互动的优势及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在课前,教师可以将学生易于掌握的知识点和与音乐史相关的网络OO,如影视剧中的音乐历史事件、音乐家的传记和报道、音乐文物考古发掘、音乐会影像及与音乐相关的历史遗迹介绍等直观而有趣的OO资料发送给学生;还可将优质的慕课资源和网络教学OO插入课前推送的课件中,如中国大学MOOCOO音乐学院陈荃有老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等;教师通过雨课堂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还可以将疑惑知识点使用“报告老师”功能请求解答,这样使学生实现了突破时空的异步“个性化”学习。在课上,教师开启雨课堂授课,学生扫码或输入课堂暗号进入课堂签到,并与教师同步接收幻灯片;课堂听讲、练习和测试结果实时反馈,请学生回答问题可随机点名,适当开启弹幕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在课后,雨课堂第一时间将学生课堂表现报告分析出来,教师可及时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点了“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答疑,学生利用授课PPT进行复习和巩固。雨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实现了师生之间不受时空OO的互动和交流。     三、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重视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如音乐史专题讨论汇报,可包括音乐家生平及成就、古代乐器、音乐作品的分析与表演等。将学生5、6人分为一小组,小组内分工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分类、讨论并以PPT形式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在这个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思考能力、组织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探究精神。还可个人汇报,同学们介绍各自家乡的乐种、乐器、乐人;家乡历史博物馆的音乐文物、与音乐相关的遗迹等与相关论题,同学们互相分享并一起参与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建造轻松的音乐史学习环境。     四、以史论课与专业技能课相结合体现学科之间的互动     音乐史论课与音乐专业技能课的关系密切,史论课是专业技能课的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表演能充分体现学习者的史论修养和素质,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史论学习观念和态度。首先,史论课教师和专业技能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上保持一致,让学生对史论课程的学习引起足够重视;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特别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音乐家及作品的介绍和赏析,使学生深入了解更多优秀作品,为专业技能学习开拓视野;在专业技能课上,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对所学曲目有全面认识,即对作曲家、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内涵等有一定把握,敦促学生学习音乐史及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最后,在音乐史的教学中,邀请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展演,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以致用更体现了两课的互动。两课教师还可以策划组织以中国音乐史发展为主线的作品展演音乐会,此类音乐会注重作品史学背景的介绍和音乐家的人文关怀,如纪念音乐家诞辰的专场音乐会;中国钢琴音乐专场音乐会;中国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等。这种史论课与专业技能课相结合的互动模式使中国音乐史教学更加“鲜活”。     结语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观念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接受这种考验和挑战。在保持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将新时期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手段渗透并运用在音乐史教学之中,展现出时代化教育教学风貌。基于此,本文仅对高校中国音乐史“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第2篇: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作者:刘璟     [摘要]自200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在史料建设、教材与理论建设等方面较20世纪获得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本文根据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研究,对21世纪以来这特定时期内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展示,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音乐理论;近代音乐家;重写音乐史     自20世纪80年代OOOO以来,我国音乐事业蓬勃发展,作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也随之获得了发展。2000年至2019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发展相对于本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而言渐趋成熟。20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不少学者撰文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在20世纪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提出了构想与展望。然而,对于近年来学科发展综述此前较少。本文针对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史料建设     关于史料建设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性,陈聆群曾表示,应该以文、谱、音、像、图、物齐全,构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完备史料。[1]近20年,本学科史料建设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20世纪末的轨迹。学科研究重点依旧为对新史料的发掘与考证,并对史料进行阐微与史评。     (一)史料的挖掘与考证     富有价值的史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重要基础。2000年至2019年,本学科研究重点依然为对新的史料的挖掘与考证。     对音乐家进行研究,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是进行本学科研究的重要途径。关于流行音乐肇始者黎锦晖的相关研究文献有彭丽《黎派音乐再认识——关于黎锦晖的十本歌集》,文章将黎锦晖在1933年出版发行的十本流行歌集分为6大类从歌词、旋律、创作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应该以客观、公正态度评价黎锦晖以及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作品。[2]此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对黎锦晖及其作品的客观评价。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外籍音乐家在华的音乐活动以及中西音乐交流史的考察向来是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21世纪初的这20年间,该方面的文献增多,挖掘出了一批新的史料。刘欣欣对20世纪20年代由驻华俄侨创办的3所音乐学校做了史料调查与介绍,发表了OO《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哈尔滨音乐学校》,对于了解当时哈尔滨的音乐教育以及近现代中外音乐交流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关于西洋乐器的传入,张娟对管风琴在中国近7个世纪的传播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撰写发表了相关文章,就13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各个阶段的管风琴的名称、形制构造、传播媒介以及有影响的人、事、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3],此为近代西洋乐器传播的重要文献。宫宏宇的研究着重于近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以及对中国音乐史留存在海外的史料进行挖掘。其相关文献有如《王光祈初到德国》,该文对王光祈旅德近16年的主要学术活动进行了梳理,并认为王光祈提倡礼乐复兴是由于其对儒家学说的内在认同以及他在德国的外在经历[4]。该文通过挖掘到的新史料对王光祈的音乐思想进行了新的审视。宫宏宇关于晚清中外音乐交流的文献还有如晚清上海租界外侨音乐活动的系列述略等。孙海于2018年发表的《萧友梅留德史料再探》是文章作者通过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期间搜寻到的史料,以《萧友梅留德史料新探》为题进行释读及考证。这些新史料填补、完善了萧友梅在1912年至1919年间的史料。作者对其间存在的未解问题,如萧友梅在1916年7月26日成功答辩后,哪些报章进行了报道?为什么萧友梅在1916年7月通过答辩而1919年10月才拿到博士证书?[5]作者对这些问题均进行了解读与补充。这些中国音乐史对域外研究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美资料库的OO度以及表明了以文化视角审视史料的重要性。     (二)史评与史料的阐微     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研究和评价,应当抛开个人成见,以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其在历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以我国近代音乐家黄自为例,21世纪初,冯长春等学者发表了相关OO对黄自先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微。     刘晨认为音乐期刊是最原始形式的史料。音乐期刊是音乐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期刊为载体,是音乐研究领域的全新视角。[6]作者指出,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期刊研究弱于其他领域,而对音乐期刊的史料整理研究开展得较早,成果也较丰富。对于音乐期刊进行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研究较弱。近年来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领域,对于音乐文献学的关注逐年得到提升,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田可文撰文回顾了中国音乐史著作撰写的百年历程,在文章中厘清了相关概念性问题,如“音乐史料学”与“音乐史学”概念的区分等。作者认为,这百年来,中国音乐史著作的撰写与出版从无到有,取得了极大的成就。[7]近年来一系列中国音乐史学著作得到出版,这些著作对本学科的发展及其本学科的传播与教学有重要的理论基础意义。我们应该审视这百年历程中的中国音乐史学著作撰写,审视其不足而取得进步,夯实中国音乐史学的理论基础,加大其传播与影响力。     (三)回忆性、纪念性文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史料建设在21世纪前20年的特点之一是有众多回忆性、纪念性文章的发表。这些回忆性、纪念性文献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关于音乐家的回忆性、纪念性文献颇多,2005年为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逝世60周年。OO从作曲家、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三个方面对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进行了多视角较为全面的论述,发表了文章《OO音乐家冼星海》。     2009年为黄自先生诞辰105周年,学界举办了黄自先生诞辰纪念音乐会,乐佾真等人撰写发表了相关纪念性文章。同年,近代钢琴家贺绿汀逝世10周年,学界举办了纪念活动,陆小璐等人撰写发表了相关纪念性文章。     2017年为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成立9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开展了一系列院庆活动。此次活动关于国立音乐院的相关文献有陈聆群《论“海派音乐文化”与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戴嘉枋《图文并茂地反映先贤的艰难足迹——评〈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31)〉》等。肖阳对国立音乐院和国立音专1927—1937年间的奖惩制度、教授治校制度等进行研究,发表了系列文献,这文献些为国立音乐院和国立音专在1927—1937年的发展提供了一份翔实可靠的资料。     由于近2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回忆性、纪念性文章数量颇多,笔者在此便不再一一赘述。     二、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教材、理论建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教材建设与理论建设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与普及,对本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近20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重要的理论教材与学术论著主要有夏艳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下),梁茂春、明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49—2000)》,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OO研究》,刘靖之《论中国新音乐》等。这些理论教材与学术论著体例各有其写作特点,且史料翔实。2019年来,中国音乐史学教学在高校中得以重视,以上教材与论著常被用于音乐专业院校、系教材。关于本学科理论建设的相关文选有李西安《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现代音乐争鸣文选(1982—2003)》(上、下)、《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冯长春《“重写音乐史”争鸣集》等。这些文选或为争鸣中激起的学术“火花”,促使学科进步与发展。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的相关文献有如洛秦从研究属性、观念、范畴和范式对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的意义思考,文章作者论述了音乐史学史的研究意义,以期促进和提升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学术品质。[8]陈荃有关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未刊著述的发掘与整理,认为应该采取OO度的考察和思考近现代历史中的音乐史著,对其发掘、整理,从而客观、公正地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学成就。[9]相关文献还有陈永《中国近代音乐“传记史学”述论》,郑锦扬《中国音乐史学发展的四种重要视野》等。     三、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学术会议与学术争鸣     关于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学术会议,主题多集中在对于中国音乐史学科建设与相关教学的探讨、对于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OO写作的关注、对于本学科热点话题的关注等。这些学术会议主要为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中国音乐史学会年会暨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OO评选活动以及本学科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如2009年5月于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文化视野中的音乐历史分期研讨会、2011年10月于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首届中国音乐教育史学术研讨会、2011年12月于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高层OO、2017年3月于武汉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工作暨学科发展研讨会、2017年9月于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学科高层OO以及2019年4月于青岛大学召开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专题研讨会等。中国音乐史学的每一次学术会议都是研究学者们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出对学科的沉淀与新的思考认识。     近20年的学术争鸣主要为“重写音乐史”争鸣。此次学术争鸣是受到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观念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学界对于重写音乐史的呼声越来越大。戴鹏海曾发表OO对“重写音乐史”进行了解释,作者认为,在不存在史料匮乏等写作困难的前提下,对应该成为入史对象却只字不提,是典型的回避历史。[10]洛秦发表文章,通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与音乐人类学两门学科知识交叉下的有关“重写音乐史”的文章,提出了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11]汪毓和、陈聆群、余峰、梁茂春等学者均就“重写音乐史”史学OO发表了对于“重写”的看法与见解。     冯长春主编的《“重写音乐史”争鸣集》于2015年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收录了近30年来有关此次史学OO争鸣文章38篇。刘再生所著《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以“专题史”形式呈现,对以往被忽略的“边缘”音乐家进行补充,此为“重写音乐史”争鸣OO影响下的很好的尝试。     四、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回顾与反思     近20年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回顾与反思大多为各学科对近一世纪的思考与总结。20世纪末陈聆群发表了OO《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回顾了本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展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在20世纪取得的学术成果,展望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进入21世纪的发展前景。     从1958年学科的创立算起,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走过了60年的学术历程,冯长春表示,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的学科起步是出于当时OO斗争需要、以官方指示向音乐界发出的任务,而非以往所谓借着“OOO”的东风跃进上马。论及学科的起步不能忽视“反右”背景和刘芝明的讲话精神。[12]作者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史的巡礼主要集中在教科书编写、专题史研究、史料建设等六个方面展开,此为近60年学科发展的梳理与总结。     纵观2000年至2019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是一个逐渐进步和完善的过程。研究方向更加OO,研究深度不断增加。这20年来,音乐学者更加重视我国现当代音乐的研究。随着新的史料的不断发掘和音乐学者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的研究逐渐建立起体系。相对于其他音乐学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这个年轻的学科在短短20年里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史实第一性”的史实以及史料意识得以增强,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并且,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相关研究学者的学理规范意识有逐年增强的趋势,批评与争鸣日渐活跃。     对待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未来发展,研究学者们要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观念,增强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同时也要关注历史音乐本体,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不能只有“文本”,而没有“音乐”。应共同致力于建设好学科的理论基础,不断发掘新的史料。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音乐  中国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