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春意象(牡丹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目录:

春意象

牡丹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牡丹亭作者简介

春意象

春意象

1、《牡丹亭》是16世纪中国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虽然有许多国内学者对《牡丹亭》的英译本进行了研究,也证明了某些翻译理论的有效性,但把认知翻译学与春天意象结合起来对比研究的却不多。

2、目前 《牡丹亭》一共有4个全译本,本文选取了 Cyril Birch和汪榕培教授的版本,从认知识解的四个维度,即辖域、视角、突显、详略度出发,对《牡丹亭》中的“春天”意象翻译进行比较分析。

3、从辖域的角度来看,Birch作为西方译者在处理一些中国古典翻译的地方的确存在一些不足,对特定术语的理解存在偏差。但是他的译文更多地考虑到了文化差异,通过选取合适的表达使译文更容易为西方读者接受。从视角这一方面来说,汪榕培在翻译时往往会将人作为主语,或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物比做人做主语。而Birch在翻译时会将物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遵循了突显原则。汪榕培倾向于刻意忽略一些细节,突出翻译隐藏在原文背后的情感。而Birch有时翻译会因为没有理解意思单纯直译而出现错误。此外,研究发现,Birch倾向于追求更详细的表达,翻译紧贴原文,但有时会忽略原文的本意,引起误解。

4、认知翻译学识解理论应用在文化意象翻译上是切实可行的,这一理论对以后古典文学的翻译工作也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希望能为《牡丹亭》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中国典籍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

牡丹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牡丹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1、摘要:《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描写了杜丽娘的那种对自然、OO、爱的强烈的精神渴望,与挣扎在重重围墙内,无以解脱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即柔而不顺,决不妥协的个性逐渐苏醒,使她在众多女性形象中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她的身上既集中了当时女性的集体特征,温柔、纯净、美丽、恬淡,又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执着、坚定、勇敢,恰似一朵艳丽、柔弱的小花,却顽强而自豪地要在岩缝中绽放。

牡丹亭作者简介

牡丹亭作者简介

1、《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OO爱情生活的追求。此剧一经问世,便有许多传奇效果。据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折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2、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OO中的一朵“兰花”。 根据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辅《...

3、出自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文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恰如美丽的她关在深闺大院无人爱慕。这个戏曲大肆谈情,以对抗理学家的“理”,不容于礼教,因此大家闺秀的薛宝钗要批评.

4、一折《游园惊梦》惊艳了四百多年,至今仍然姹紫嫣红于回环徘徊之际。但听那压板一起,水袖一翻,琴声颤颤悠悠,唱词一咏三叹,莫不叫人销魂恍惚。忽而就想到了那句:你且记着,初见彼时的微笑……说这话时莫不惆怅寂寥,让人芳菲韶华已觉在三月落英缤纷的桃花瓣中湮灭了。又想起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美丽与哀愁来。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牡丹  翻译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