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红色精神的艺术作品百花争艳,绚烂夺目。本文基于红色精神的当代构建及发展路径现状,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广泛搜索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运用了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以当代舞作品《战地山花别样红》为例,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创新和发展方式以及探索作品如何用当代语汇传承红色精神,对如何构建红色精神及红色精神的发展路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色精神的发展需要艺术的创新语汇以及多种艺术相互合力,充分调动融媒体资源,为进一步发展和传承红色精神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激励因素。

  一、以红色沃土为基,铸艺术之高峰

  (一)中国红色舞蹈缘起

  红色舞蹈在残酷复杂的斗争中和血与火的交融中诞生,有强烈的生命力,其历史可追溯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北伐时期。红色舞蹈以红色精神为内核,以传承发扬红色精神为己任,红色舞蹈最显著的功能是为革命服务,宣传革命真理,它以革命斗争需要为前提,以文艺的形式,注入朴实的内容来教化人民,使得中国的革命文艺事业进入良好的发展阶段。

  红色舞蹈发展期间涌现出一批舞蹈明星,如戴爱莲、吴晓邦,李伯钊、石联星、刘月华等。同时又出现了以鲁迅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为代表的文艺团体,组织起延安新秧歌运动。在此期间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如宣扬红军精神的歌舞《大放马》、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边区生活和大生产运动的《兄妹开荒》、揭判社会丑恶的《饥火》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更重视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各级歌舞团体纷纷建立,大部分均从“文工团”改为“歌舞团”,这意味着艺术创作和演出目标、歌舞艺术组织形式和体制等方面的重大转变。专业性、职业性的舞蹈学校纷纷建立,舞蹈成为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人的一种具体表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红色娘子军》《东方红》《红梅赞》《红绸舞》等。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具有红色精神的优秀舞蹈有《八女投江》《中国妈妈》《永不消逝的电波》《战地山花别样红》等。

  (二)红色精神与《战地山花别样红》的合和共生

  沈阳作为一个热血英雄城,根植于红色沃土,是中国第一支民众抗日义勇军的诞生地。沈阳音乐学院作为东北艺术领军之一,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创作反映史实、传承红色精神作品的责任。由沈阳音乐学院选送的原创作品《战地山花别样红》荣获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剧目成果奖、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杯”、当代舞“荷花奖”、东北三省舞蹈展演创作表演银奖、全国首届研究生展演优秀表演奖,还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歌声与微笑“我们正青春”》演出,受辽宁统战部邀请参演辽宁省统一战线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文艺演出,受华晨集团邀请参加庆祝建党95周年文艺晚会,还参加了沈阳音乐学院建院70周年舞蹈精品晚会演出等一系列演出。

  《战地山花别样红》以当代舞肢体语汇构建红色精神,从女性视角刻画战争的残酷,以英雄风骨叩击观众的心门,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在剧情结构上,温存和悲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融合独特创编的音乐旋律,以及特殊舞台道具的巧妙运用,烘托了舞蹈的整体氛围,更好地传递了舞蹈的核心思想。

  《战地山花别样红》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在舞台上呈现出战争无情人有情的民族大义。聚焦于角色而言,演员通过娴熟的技艺和高超的技巧,以及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将每个角色刻画得生动真实。这是演员通过长期反复实地考察,方积蓄情感从而迸发,为角色赋予了浓厚的情感,与角色同频共振。演员通过生动还原历史场景,伴随强烈的情感迸发与视觉冲突,使观众沉浸式欣赏,仿佛也置身于炽热的战争中,与舞者并肩作战,同喜共悲。这种浸入式不但营造了“在场感”,还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观众的心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作品触动其内心对英雄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激励观众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红色精神在《战地山花别样红》中的构建

  (一)以花为引,表红色精神的永不褪色

  红花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而“红”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颜色,是红色精神的象征,“花”则象征着怀揣革命信念的年轻女战士们。在舞蹈的开头,一个小女孩与红花共舞,呈现出女孩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一面,女战士们在救助这个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后,小女孩同女战士们产生了革命情谊。小女孩在女战士们的精心照顾下逐渐长大,女战士们的善良、正义、勇敢深深感动着小女孩,并在小女孩心里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小女孩对女战士们的生活和周围新鲜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时模仿女战士们的言行举止,并对女战士逐渐崇拜。这时的音乐节奏欢快悠扬,画面和谐美好,正当一切都是那么幸福快乐时,危险已悄无声息地来临。炮火突然袭来,枪林弹雨下女队长为保护小女孩而壮烈牺牲,刹那间小女孩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小女孩手中红花也随之掉落。红花的落地对女队长代表着花容已逝,但其对革命的赤诚与热爱并未消失;对于小女孩而言,则代表着她的蜕变与成长。
 

 
  作品通过适当的留白给予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对整个作品进行了升华。红花的出现和消失,象征红色种子在小女孩心中的萌芽与成熟,红花代表红色精神永不褪色,红花永远引领人民前进的方向,永远是人民心里最坚定的信念。

  (二)以帽为续,表红色精神的薪火相传

  军人是英雄的化身,军帽是革命军人身份的象征,是肩负崇高责任的象征,军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小女孩被女战士们这种革命的精神和信念动容。女战士们像姐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小女孩,当小女孩对女队长赠予的军帽爱不释手时,由于战火纷飞,在慌乱匆忙中小女孩遗失了它。小女孩为了把视如珍宝的军帽寻回,不顾女战士们的阻拦冲进危险的战场,在危险即将来临之际,曾经送给小女孩军帽的女队长为保护她而惨烈牺牲。女队长牺牲时小女孩痛心疾首,崩溃大哭,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手心里紧紧攥着军帽。此时,她手中紧握的军帽,恰似革命的接力棒,要代替女队长去完成革命任务。此刻,军帽不再只有遮挡风雪、躲避酷暑的功能,而是具有特殊属性,是抚平小女孩内心创伤的一剂良药,是身处安全避风港的强大宽慰,更是一种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女队长和小女孩也许有着同样的境遇,女队长曾经也是被保护的小女孩,在儿时被红色精神吸引着迷,也向往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女队长的义举,保护的是小女孩也是孩提时期的自己。走过泥泞,方知大道珍贵,经历风雨,更觉阳光美好。此时的女队长如英雄一样挺身而出保护弱小,既是温柔细心的大姐姐,又是保护弱小、不惧困难的英雄,体现出“小我”和“大我”的统一,凸显出角色的转变与多元化,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

  革命正是由一代代人坚守着,为完成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的过程,女队长送军帽的行为是守护,是热爱,也是对下一代美好的寄托。革命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需要继承和延续,革命的传承似火焰一般,如有燎原之势,感染着身旁的每一个人,是一种薪火相传的延续与发扬。

  (三)以躯为盾,表红色精神的英雄辈出

  整个作品以战争为转折点,使剧情推向高潮。作品中虽然没有展示与敌军厮杀的场景,但是能够通过舞台灯光的变换,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感受到敌军逼近、战情严峻的态势,又通过演员精湛的技艺和超强的表现力,感受到女战士们不惧危险、迎接战斗的气势。她们在战争前是朦胧清纯的少女,战争时是矫健英勇的战士,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是军人、是姐姐、亦是英雄。当危险来临之际,为了守护祖国与人民,她们以血肉之躯为盾,隔开的不仅是生与死,更是国与家。

  三、红色精神的发展路径

  (一)乘融媒体之势,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融媒体是指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艺术应乘融媒体之东风,借融媒体之利,传承红色基因。传统的红色艺术形式对现代的艺术有划时代的经典意义,其中以悲壮崇高为基调,以壮烈牺牲为特点,我们沿袭至今。

  红色舞蹈作品是与历史的对话,具有跨时代的特点。《战地山花别样红》以新时代的创作表现手法来描述革命时期的故事,通过舞蹈道具——战壕的新颖别致抓住观众的猎奇心,在叙事结构上有了全新的探究,以女性为视角来触碰到观众更柔弱的内心深处,通过剧情的推进呈现出女性的伟大与坚韧。舞蹈一改原先的动作模式,女子群舞的动作在设计上有一定难度,所有人的动作要有一定的联结性与共同点,但每个演员又应有所区别,编导结合新时代动作语汇使舞蹈更加新颖,赋予每个人物不同动作特点。同时,巧妙地借助了融媒体之利,通过电视台与媒体的大力宣传,各大平台争相报道,邀约展演数场,不仅使红色故事深入人心,还散发了舞蹈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战地山花别样红》是乘融媒体之势的有益尝试。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每个时代的好文艺都是反映每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必然要和新时代的年轻人同频共振”。在当代,讲好红色故事不仅需要艺术本身的创新,还应该与融媒体相互合力,通过多方面协调,进行资源互融。

  (二)以多种艺术为载体,奏响时代红色主旋律

  红色艺术在战争的背景下诞生,充满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充满着革命的热血,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例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美术作品《开国大典》、话剧《大国工匠》等,再到近些年的红色艺术作品,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纪录片《武汉日记》、电影《中国医生》、电影《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等,都是以红色精神为内核,运用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而舞蹈作为视听艺术,优势是能够运用形象性强的肢体语言,在较短时间内为观众传递出作品的情感内核和主题思想,从而产生共鸣。多种艺术要共同进步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在艺术的百花园里不应是一枝独秀,而是要百花齐放。
 

 
  红色精神不仅仅是过去革命的主旋律,也是当今永不褪色的主旋律。要想使红色精神永流传,就必须在新时代衍生出红色精神的新意义。作为艺术工作者,应该将此精神作为创作作品的第一要义,将以传播红色精神为己任,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时代佳作。

  本文在当代构建及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对红色精神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构建与发展红色精神需要多种艺术与融媒体合力才能奏响当代红色主旋律的结论,对艺术的创作和理论有积极影响。相关人员应构建融媒体与艺术的发展平台,推进红色精神艺术作品的建设,促进其发展。在新时代,大众对审美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本文倡导将红色精神融于时代技术,充分利用融媒体的宣传方式,赓续红色命脉,谱写当代华章,使红色精神永不褪色。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