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内涵丰富,旋律优美,充分展现了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如何在保留古诗词艺术歌曲风格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强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感染力,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重点关注和讨论的课题。本文首先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风格特色,最后有针对性地探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希望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参考和借鉴。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简介

  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欧洲,是一种诗与音乐相互结合的独特的音乐体裁,之后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艺术歌曲传入我国并逐渐与本土音乐文化融合,呈现出浓厚的中国色彩。我国诗歌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民众的社会生产和劳动实践。这一时期形成了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诗经》,其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广为流传的诗歌作品。从汉代开始,古典诗歌不断发展演变,至唐代达到鼎盛,并留下了大量经典名篇。进入宋代后,古典诗歌逐渐演变成“填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抒情性和文学性也有所增强。传统“诗词”语言凝练,注重韵律与节奏,适宜吟诵,也适宜哼唱。“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抒情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与其他形式的融合。“诗”与“歌”的融合逐渐成为广受人们喜爱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即“诗歌”。从19世纪末期开始,西方音乐文化开始进入我国并对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近现代作曲家积极尝试将西方作曲技法和传统古诗词相结合,创作出大量有浓厚古典意蕴的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主要取材于古典诗词,句式灵活,意蕴丰厚;音乐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歌曲作品,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如《大江东去》《卜算子·咏梅》《青玉案·元夕》等。分析研究这一类型歌曲的特点,掌握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对促进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丰富

  随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红豆词》《独上西楼》《但愿人长久》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作品题材丰富,涉及战争、爱情、亲情等范畴,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我国古诗词自诞生以来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且古诗词创作者数量众多,创作题材广泛,表现形式也有明显差异。古诗词艺术歌曲则是以古典诗词为基础进行个性化的改编创作而成,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取材于宋代词人苏轼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近代作曲家青主以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为歌词谱曲而成。古诗词丰富的题材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歌词典雅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以古典诗词为主,由于与原创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因此歌词的内涵、句式、风格也有显著差异。但整体而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十分简洁凝练,典雅唯美。一方面,古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时,习惯引用各种历史典故,使作品更加含蓄典雅。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词作中引用了孙权、刘裕、廉颇等多位历史名人的典故。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引用了三国时期多位著名人物的典故,如周瑜、曹操、小乔等。典故的引用不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审美性。还有一些作曲家在改编谱曲时,直接以原作为歌词,使最终完成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唱词典雅,古色古香,与其他类型的艺术歌曲有明显差别。另一方面,古诗词艺术歌曲虽然融入了现代音乐表现技巧,但仍然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以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为例,作品以宋代辛弃疾的同名词作为歌词,对古时元宵佳节人们游赏灯会的场景进行了细致描绘,通过艺术的方式反映了民间习俗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三)旋律优美

  早在上古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诗”与“歌”相和的形式,至宋代,依曲填词的现象更为普遍,这也是古诗词歌曲最早的雏形。但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同于传统诗词演唱,创作者往往在保留古典诗词、古典音乐精华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创作技巧,如通过丰富的旋律或者多声部演唱的方式,强化歌曲的表现效果。还有创作者在改编时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伴奏,使歌曲既具有民族韵味,又具有几分西式的美感。优美的旋律与典雅的唱词相得益彰,即使是在如今多元化的音乐审美环境当中,仍然独树一帜。比如,艺术家马思聪在创作《长相思》这首乐曲时,不仅融合了唐代李白的诗篇,还采用了多声部的表现技巧,在乐曲结构上,采用三段并列式结构,包括引子、ABC三个乐段以及尾声。三个部分无论是乐句构成、音乐节奏,还是调性和声,都有显著的差异。但是最后尾声部分采用主题再现、调式回归的手法,具有鲜明的西方特点,这样的处理方式使整首乐曲的风格高度统一,旋律悠扬。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需要运用民族唱法技巧,还需要借鉴美声唱法技巧。因此,演唱者不仅需要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掌握与歌词原作者、乐曲作者相关的信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还需要掌握气息运用、咬字吐字、节奏控制等相关技巧,充分展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

  (一)气息运用技巧

  演唱者要想演唱好歌曲,就需要掌握气息控制技巧并结合实践灵活运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有较强的节奏感,演唱时经常会出现“一字多音”的情况,即一个字音对应一个或者多个乐节,甚至是较长的乐句。以黎英海谱曲的《枫桥夜泊》为例,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最后一个“天”字,对应多个音符,长达两个半小节。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具备极强的气息控制能力,合理运用自身气息。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演唱者一方面要有浑厚的气息,另一方面要能够根据歌曲的节奏灵活运用“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慢吸”“快吸慢呼”等气息控制技巧,确保演唱的流畅性,将歌曲的情感传递给受众。以古诗词艺术歌曲《西洲曲》为例,歌曲本身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叙事性,音乐旋律婉转动听,富于变化。以唱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为例,休止符在乐句中先后出现了六次,在开始演唱之前,演唱者需要通过深呼吸的方式延长气息,确保演唱时气息不会中断。而在演唱歌词“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时,演唱者需要采用“快呼快吸”的气息控制技巧,避免出现走音、破音的情况。从演唱实践来看,由于古诗词歌曲的歌词长短有异,气息运用也有所不同,因此演唱者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歌词内容,把握好节奏,以获得理想的演唱效果。
 

 
  (二)咬字吐字技巧

  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字与字之间界限分明,如果发音不清晰,很容易引起受众的误解。因此,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咬字吐字极为重要。咬字即咬准字头,通过清晰的发音增强诗词的韵味。在开始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演唱者需要反复诵读歌词,做到字头要咬准,字腹发音要稳,字尾处理要圆润。以歌曲《雨霖铃》为例,作品歌词取材于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原词主要描述一对相恋的青年男女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词作本身篇幅较长,句式变化灵活。演唱者演唱时需要唱准每一个字音,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义,将受众代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体会男女主人公内心的无奈与痛苦。以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的“骤”字为例,“骤”字的声母为浊辅音,发字头时上下齿自然合拢,气流从舌尖和齿龈的缝隙中冲出,通过声带振动发声,而字腹部分第一个字母是开口音,嘴型要圆,发音要响亮,在演唱时要处理好从咬字头到发字腹的关系,准确表达作品的含义。再比如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这首歌曲歌词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同名诗作,内涵深广,寓意丰富。当代作曲家李砚在结合中西方不同演唱技巧的基础上,运用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强化原词的表现力。原作中采用了大量典故,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于文化素养不高的听众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演唱者不仅需要认真揣摩词意,还需要在演唱时咬准每个字的字音,帮助听众更好地解读词作的内涵。以其中的“鹃”字为例,声母“j”为舌面音,在吐字时舌面前部要抵住硬腭前部,抬高软腭,堵住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然后放松舌面,使气流微弱地冲破舌面的阻碍,通过摩擦的方式发音。发字腹“ü”速度要快,口型从闭拢到打开,自然地过渡到字尾上,而字尾“an”是一个复韵母,在演唱时需要先张嘴发元音“a”,然后软腭下降,舌尖朝上,抵住上齿龈,发“n”。演唱者只有运用咬字技巧,处理好字头、字腹与字尾,才能准确诠释作品的内涵。

  (三)节奏控制技巧

  歌曲本身存在一定的强弱变化,也即节奏。演唱者只有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才能通过演唱表现歌曲的内涵。古诗词艺术歌曲通常有较强的抒情性,因此节奏较为舒缓,演唱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曲调认真体会歌曲旋律的走向,在演绎歌曲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以歌曲《声声慢》为例,作品取材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表现了词人在深秋时分孤身一人,独坐寒窗,思念亡夫的情形,词作开头是一组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每一个字所对应的音符较多,而且整个乐句的时值较长,演唱者需要在认真体会词句内涵的基础上,处理好唱词与曲调之间的关系,表现原词作者的复杂情感,营造出秋景萧瑟、秋声凄切的意境,帮助受众更好地体会词作的悲愁之意。再比如歌曲《将进酒》,作品以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篇为歌词,风格狂放,雄奇瑰丽,表现了诗人不拘泥于世俗,千金买醉,行乐于当下的情怀,相比于其他以唐诗为词谱写的古典艺术歌曲,这首歌曲的节奏整体偏快,需要通过高亢的歌喉和快速的演唱,来表现诗人浩荡奔腾的激情。演唱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掌握节奏控制的要领,更好地表现出诗仙李白不同于常人的才情。

  (四)情感处理技巧

  从古至今,“情”都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古诗词歌曲之所以具有动人的魅力,就在于其能够在精神层面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许多作曲家在谱写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将“诗”“乐”“声”融为一体,为受众提供一方自由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演唱作品前,演唱者需要深入了解作品,包括原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个性以及作曲家的审美诉求、创作意图、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等。以歌曲《满江红·写怀》为例,词作主要表现了宋代名将岳飞欲收复河山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气势雄浑,苍劲有力。要想唱好这首歌曲,演唱者需要提前做好功课,比如可以通过观看与岳飞有关的影视作品或者与古代战争相关的影像资料,找到自己与原词作者的“情感共鸣点”,更好地塑造“岳飞”这一英雄人物形象。

  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融合西方艺术歌曲的表现技巧,凭借优美的曲调、凝练的唱词、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听众。在进行古诗词艺术演唱实践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充分掌握相关的技巧,广泛了解作品背景信息,抓住作品的情感脉络,分析研究歌曲的艺术风格,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诠释古诗词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让听众获得丰富听觉体验,同时感受到精神层面的滋养。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