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 » 正文

  摘要:矿区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右江褶皱系西大明山凸起西南端,凭祥—大黎大断裂的北侧,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强烈。文章从广西凭祥市埂土金矿的区域地质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典型矿体等特征总结和分析,初步判定本矿床为断裂破碎带中低温热液浸染型微细粒金矿床。特点是在构造断裂发育即有多组断裂交汇处更容易形成厚矿、富矿,往深部有变大、变厚的趋势,同时氧化界线更深。认为在埂土金矿多组断裂交汇处深部及外围具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关键词:热液浸染型微细粒金矿;地质特征;凭祥;埂土

  1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矿区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右江褶皱系西大明山凸起西南端,凭祥—大黎大断裂的北侧、龙州—凭祥弧形构造的中部。凭祥—崇左Au—Fe—稀土—煤—Al成矿区—补Ⅴ24崇左龙塘Au成矿区,区内沉积建造复杂多变,岩浆活动频繁强烈,褶皱断裂发育,形成了本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已发现龙塘、夏石、上石、埂土、那兰等多个金矿。

  1.1区域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有上石炭统、二叠系、三叠系、古近系及第四系。其中三叠系为赋矿层位,分布最广;二叠系次之,其余地层零星分布。

  1.2区域构造

  褶皱。区域内褶皱多为开阔褶皱,主要有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由于断裂破坏,大多仅保存其中一翼或核部,有些甚至无法恢复。主要褶皱有凭祥背斜、夏石背斜、八角向斜和馗塘向斜等。

  断层。区域断裂以近东西向凭祥—大黎深大断裂(西段)为主,宽大于500m,长度大于20km,产状300°~20°∠50°~80°,南北两侧构造线、沉积构造及岩浆活动受此断裂控制,初步判断该断裂形成时间应早于印支期,根据其切割早白垩世及第三纪地层,证明它在燕山喜山期仍有活动,是本区金矿最主要的导矿、容矿、控矿断裂构造。

  凭祥—大黎深大断裂两侧为与其派生的次级断裂,按走向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以北东向—北东东向最为发育,本区金矿(化)体多赋存于此类断裂带中。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小,多为平移性质。一般来说,东西向断裂发生最早,北西向较晚,切割东西向断裂。

  1.3区域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分布广泛,分布上凭祥~大黎深断裂北侧以中酸性熔岩为主,南侧以中基性岩为主,主要有海西期和印支期岩体出露。喷出岩普遍分布于区内,以巨厚的中酸性熔岩(英安岩、流纹岩、霏细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等夹于北泗组碳酸盐岩中,与本区金矿成矿关系密切。
 

 
       1.4区域矿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家地质勘查单位在本区开展矿产勘查,主要金矿有龙塘、埂土、上石、八财、板给、扣步、上降等金矿床(点),矿体多赋存于凭祥—大黎断裂傍侧的次级断裂蚀变带中,近年来,龙塘及上降金矿在开采及勘查过程中,发现矿体沿倾向往深部具有厚度增厚、品位增富的趋势。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上石炭统马平组第二段(C2P1m2)、下三叠统北泗组(T1b),马平组岩性以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本区出露不全。北泗组分为六个岩性段,第三段(T1b3)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出露不全,与C2P1m2为断层接触;第四段(λT1b4),按岩性可划分为三层,矿区内出露第二层(λT1b4—2),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为酸性熔岩,凝灰质熔岩,英安岩,为矿区金矿的赋矿岩系。

  2.2构造

  褶皱。受断裂破坏,本区褶皱形迹表现不完整。

  断裂。矿区主要构造为断裂构造,大体可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其中以东西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与成矿关系尤为密切。

  (1)东西向断裂。F1(凭祥—大黎活动性深断裂),位于埂土以南一线,近东西向展布,两端均延伸出矿区外,倾向北,倾角约80°,北盘为北泗组灰岩,南盘为马平组灰岩。

  (2)北东向断裂。F2(埂土断裂)分布于矿区中部,为凭祥—大黎F1深断裂的侧翼断裂,长大于1600m,破碎带宽10m~80m,走向40°~65°,倾向南东,倾角83°~88°,属压扭断层。岩性为断层角砾岩和压碎岩,角砾由两侧英安岩、酸性熔岩、灰岩组成。岩石多受不同程度的蚀变,具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等。为容矿构造,矿区金矿体产于其中;F5分布于矿区北端,长大于800m,破碎带宽15m~35m,走向45°,倾向南东,倾角70°~83°,属压扭断层。该断层岩性为角砾岩和压碎岩,岩石多受不同程度的蚀变;F6分布于矿区中部,长约380m,破碎带宽40m~60m,推测走向74°,南西端与F2(埂土断裂)成30°交角,倾向南东,倾角70°~83°,断层性质不清,界线不甚明显。

  (3)北西向断裂。F4分布于矿区4号勘探线附近,出露长约425m,倾向北东,倾角67°~86°,破碎带宽0.1m~10m。该断层为后期断层,切割含矿断层F2及①号金矿体,断层岩性为压碎岩,推测为逆断层。

  (4)南北向断裂。F3分布于板弄屯以东,切割三叠系下统北泗组三层(λT1b3)、北泗组四层(λT1b3)地层,出露长约200m,南北向延伸,断层性质不清。

  2.3岩浆岩及蚀变

  岩浆岩属印支早期的海底喷发的英安岩、酸性熔岩,分布于矿区中部,呈层状产于北泗组灰岩中。

  酸性熔岩。斑晶(含量5%~12%),由棱角状—次棱角状石英、少量细长片状白云母组成,粒度以0~0.1mm为主;基质(含量>80%),由绢云母、黏土矿物组成,呈显微鳞片状较均匀分布,局部弱定向排列,局部被铁质渲染,显微鳞片结构,块状构造。

  英安岩。斑晶(含量20%~50%),由石英(2%~20%)、长石(15%~45%)组成,石英斑晶多呈浑圆状,少部分可见熔蚀边或微碎裂,大小在0.4mm~5.0mm之间,长石斑晶呈半自形板状假晶,大小在0.5mm~2.8mm不等,具变余斑状结构;基质(含量20%~77%),以长英质为主,强绢云母化、黏土化,弱方解石化,部分弱蚀变的长英质仍隐约可见保留原球粒状形态酸性熔岩,球粒大小0.05mm~0.35mm,变余斑状结构、球粒结构酸性熔岩,块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岩石蚀变与断裂的关系密切,断层破碎带中蚀变最强,靠近破碎带的围岩次之,远离破碎带蚀变渐弱,以硅化为主,普遍具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褪色化。
 

 
  3矿体特征

  以往工作发现的①号主矿体赋存于F2断裂破碎带中,地表出露长约800m,矿体呈楔形透镜体产出,总体倾向南东,倾角60°~85°由多个地表工程和钻孔控制,矿体两头有变薄的趋势,矿体最厚处可达20m以上,品位较高,且往深部有变厚变富的趋势,因此,该地段有较大找矿前景。矿石岩性为角砾岩、压碎岩为主,角砾由酸性熔岩、凝灰岩、英安岩及灰岩组成,具较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靠近破碎带(矿化体)围岩有明显褪色化。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及少量毒砂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绢云母等。矿体与围岩界线较难用肉眼区分,特别是浅部破碎带中的氧化金矿,大多以采样结果划分矿体与围岩界线。

  矿体顶板为北泗组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矿体界线清楚;矿体底板为蚀变较弱的压碎熔岩、英安岩(λT1b4—2)、角砾岩,与矿体的界线不甚清楚,需由分析结果确定。

  矿体氧化带界面大致随地形起伏,由西向东倾伏,氧化带深度最浅0,最深>200m。

  3.1矿石的结构、构造

  (1)矿石的结构。氧化矿石具泥质结构、压碎结构,风化后呈松散粒状;原生矿石分为碎裂结构、致密结构、细粒结构、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等。

  (2)矿石的构造。氧化矿石具角砾状构造、压碎状构造、松散状构造;原生矿石为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压碎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及块状构造。

  3.2矿石矿物

  (1)氧化金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褐铁矿(1%~2%);脉石矿物为石英50%~72%,绢云母20%~44%,长石<10%,高岭石<5%等;褐铁矿与氧化硅、泥质等混合组成,一种为交代黄铁矿形成的,呈不规则粒状或粒状集合体散布在岩石中,与岩石边界不规则,粒径大小不一,一般小于0.2mm;另一种褐铁矿呈脉状充填于矿石裂隙中。

  (2)原生矿石。矿物主要成分黄铁矿,少量褐铁矿及毒砂;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等。黄铁矿。为矿石中主要金属硫化矿物,呈自形晶—他形晶粒状或集合体嵌布于脉石矿物中,粒度最大2.8mm,最小0.01mm,一般在0.2mm~1.8mm之间居多。黄铁矿压碎结构明显,其裂隙中被脉石矿物充填,结晶粒状黄铁矿产出形式主要呈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自形晶或其聚晶,为本区主要载金矿物。毒砂,呈菱形、长柱状、矛头状等自形晶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压碎结构明显,粒度最大为0.56mm,最小为0.01mm,一般在0.02mm~0.12mm之间。褐铁矿,半自形—他形粒状或粒状集合体嵌布于脉石矿物中,是交代黄铁矿的产物,交代强烈者仅有部分残留或其外形轮廓假象残留,与黄铁矿、毒砂等相伴产出。褐铁矿的粒度最大为0.24mm,最小为0.01mm,一般在0.02mm~0.16mm之间。石英,多数呈不规则粒状,部分可见碎裂粒化、波状消光等现象。石英粒度最大为2.8mm,最小为0.04mm,多数为0.2mm~2.0mm。长石,呈不规则粒状,多数长石出现不同程度的蚀变,蚀变产物为绢云母,所以常被绢云母等胶结成小团粒,或在其表面附着绢云母。粒度最大为1.7mm,最小为0.02mm,多数在0.2mm~1.7mm之间。绢云母,呈细鳞片状或集合体产出,粒度多在0.01mm~0.03mm之间。白云母,呈片状集合体,粒径在0.09mm~0.32mm为主。

  3.3矿石的化学成分

  据矿区以往工作矿石光谱半定量全分析及氧化矿石化学全分析结果,矿石主要有用组分为Au,其它组份含量较低,无可供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组分。

  3.4矿石类型

  (1)矿石自然类型:①按矿石主要矿物成分可分为:黄铁矿化角砾岩、碎裂岩型金矿石、黄铁矿化英安岩型金矿石。②按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可分为:块状矿石、浸染状矿石、角砾状矿石。其中以块状、角砾状矿石最为常见。

  ③按矿石氧化程度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

  (2)矿石工业类型:矿区内金矿石工业类型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4氧化带特征

  氧化带和原生带之间大部分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两者呈渐变过渡关系。但从矿石颜色、矿物组合上,两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氧化带以褐黄、褐红色为主,杂黄白、灰黄色,褐铁矿化普遍,肉眼可见褐铁矿呈不规则状分布于矿石裂隙、孔隙中;原生带呈浅灰色、绿灰色、深灰色,呈致密结构,块状构造,普遍发育黄铁矿化,局部见毒砂化。

  综合以往资料本区氧化带总体向东倾伏,氧化带界线变化较大,多组断裂交汇处地下水发育,提供了很好的氧化环境所以氧化界线就越深,也有利于含矿气液运移活化聚集,矿化也更好。

  5矿体围岩和夹石

  (1)围岩。矿体顶板岩石中部以西为白云质灰岩、微晶灰岩,质地较硬,岩石较完整;中部以东以角砾岩为主,Au品位0.03g/t~0.32g/t。矿体底板岩性为角砾岩、压碎岩,局部岩性为英安岩、熔岩,Au品位0.08g/t~0.42g/t。控矿破碎带与顶板围岩接触界线大部分比较清楚,与底板围岩接触呈过渡关系,界线不清。

  (2)夹石。矿体夹石较少,仅在少量工程中有,岩性为压碎岩,具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蚀变。

  6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1矿床成因


  本区域北泗组英安岩、中酸性熔岩为中生代地壳拉张破裂、岩浆喷发作用形成,带来了Au、As、Sb、Hg等成矿元素,从而成为本区金矿床主要物质来源和热源,区域内二叠系与三叠系碎屑岩沉积建造可能为本区Au的次要来源。区域大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得深部含金岩浆上涌、喷发形成含金岩体,伴随后期多级多次断裂构造活动,深部中高温中酸性流体上涌或与少量下渗大气降水混合热液,反复活化、交代岩体中的金形成含矿流体沿断裂上移,随着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含矿热液温度下降,致使S2-、As-、Fe2+等离子过饱和而析出形成低温硫化物(黄铁矿、毒砂等),同时部分超微细粒Au原子(离子)参与硫化物晶格构建或被吸附于其晶体裂隙中,伴随含金硫化物发生沉淀、富集于构造破碎带中或不整合构造面上,形成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据本区以往工作情况及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初步认为,本区金矿床属断裂破碎带中低温热液浸染型微细粒金矿。

  6.2找矿标志

  ①地表具有褐铁矿化和硅化或铁染、绿泥石化组合的中酸性熔岩,是矿区金矿的直接找矿标志。②三叠系下统北泗组的英安岩、中酸性熔岩岩体内断裂破碎带,如F2断裂破碎带中具有较强的(褐)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地段。③中酸性熔岩岩体与二叠统碳酸盐岩、三叠统碎屑岩接触的断裂蚀变破碎带中。④中深部位于矿体顶底板有明显的褪色化、钾长石化。

  7找矿前景分析

  矿区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右江褶皱系西大明山凸起西南端,凭祥—大黎大断裂的北侧,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强烈。本文从广西凭祥市埂土金矿的区域的地质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典型矿体特征等分析,发现在构造断裂发育即有多组断裂交汇处更容易形成厚矿、富矿,往深部有变大、变厚的趋势,同时裂隙更使得水汽渗透有利于氧化,致使氧化界线更深。综合上述内容认为在埂土金矿多组断裂交汇处深部及外围具有很好的找矿远景,同时本文也为相同或相似地质特征的地方找矿提供参考。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