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摘要:衡重式挡土墙的常规设计需要经过反复的验算才能满足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要求,这样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设计过程还不能充分的考虑影响衡重式挡土墙设计的诸多因素,也就不能保证得出的设计结果是衡重式挡土墙设计的最优解。因此,对衡重式挡土墙的设计进行优化,得到满足各种条件的全局最优解,就显得比较重要。
2、在土压力的计算中,一般只考虑主动土压力。设计计算时一般使用库仑主动土压力公式计算,但是库仑理论假定墙后填土为砂性土(即c=0),当墙后填土为粘性土时,一般采用等效内摩擦角?准0,通常取?准0=35°。等效内摩擦角的确定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等效条件进行折算:①抗剪强度相等的条件;②朗肯总土压力相等的条件;③朗肯土压力对趾部力矩相等。这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都表明?准0随挡土墙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如不考虑这种减少的影响,对高挡土墙的设计是偏不安全的。使用等效内摩擦角的方法对填土高度6~8m时较为合适,用此角度计算高墙或低墙土压力时则产生低墙偏大,高墙偏小的OO,依据它所设计出的挡土墙截面则低墙保守,高墙危险。
3、通过分析三种等效内摩擦角算法,从中选择一种较为合理而又简便的等效内摩擦角的折算方法,便于直接采用库仑理论及其计算公式设计高挡土墙,即先按朗肯总土压力相等的条件折算等效内摩擦角,再用库仑理论及其计算公式计算土压力。
4、地基承载力验算是挡土墙设计中的必须内容。在软土地基中修筑衡重式挡土墙时,其结构形式与地基承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改变挡土墙结构(譬如,适当加宽挡土墙底宽),同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就可以使地基满足衡重式挡土墙修筑的要求。在鹤大线黑石礁至河口段(华录配套公路工程)一级公路的改扩建工程中,通过改变挡墙结构(基底加宽15cm,外墙坡由1:0.05改为1:0.1)和用砂砾垫层加固地基的办法进行衡重式挡土墙修建,这样既节省了挖方和填方量,又缩短了工期。挡墙底面加宽时,需考虑以下事项:
1、选取某河道边坡相邻的两个钻孔灌注桩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均质土体和复杂土层两种情况,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桩-土有限元模型进行地应力平衡分析,并通过强度折减法对模型进行折减计算,得到计算终止时不同桩间距的钻孔灌注桩桩身土压力。结果表明:在均质土体的条件下,不同深度的灌注桩桩身土压力受桩间距的影响较为明显,但不同桩间距的灌注桩桩身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相似,对于桩身整体而言,其所受到的土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复杂土层条件下,不同桩间距的灌注桩在土层交界处的桩身土压力突变值成倍数关系。 (共4页)
1、土体总应力抗剪强度指标为c,&OOp;phi;,有效应力抗剪强度指标为c&OOp;rsquo;,&OOp;phi;&OOp;rsquo;,则其剪切破坏时实际破裂面与大主应力作用面的夹角为
2、对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进行固结不排水试验,得到总应力破坏包线的倾角为&OOp;phi;cu,有效应力破坏包线的倾角为&OOp;phi;&OOp;rsquo;,则&OOp;phi;&OOp;rsquo;与&OOp;phi;cu的大小关系是
1、天津地铁2号线为西南角站―鼓楼站―东南角站(两个区间一个车站),鼓楼站为地铁2号线的中间站,车站主OO于南马路与南门外大街以及城厢中路交叉路口沿南马路方向的路面下。鼓楼站车站采用12m站台双层双跨单柱岛式车站。车站总长度为288m,标准段宽度为20.5m,高度为171m。车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厚度800mm,标准段、盾构井段地连墙深度均为32m。
2、西南角站―鼓楼站区间线路西起位于西马路、南开三马路与南马路交叉口的西南角站,沿南马路东行,至南门外大街、城厢中路与南马路的交叉口。西南角站―鼓楼站左线区间长6048m,右线区间长60572m。区间平面布置于南马路下,左线设两条半径为3000m的曲线,右线设三条半径为3000m的曲线,线间距由出西南角站时的16m过渡到鼓楼站的15m。区间纵断面由西南角站向鼓楼站为“V”字坡,出西南角站坡度为9″,在DK9+300变坡,后变坡度为1776″(左、右线为177″)进入鼓楼站。区间顶部覆土约为9~13m。
3、鼓楼站―东南角站区间西起位于南马路与南门外大街、城厢中路交叉口的鼓楼站,沿南马路东行,穿越城厢东路与荣业大街,最终到达位于南马路、通南路与东马路、和平路交叉口的东南角站。鼓楼站―东南角站左线区间长57624m,右线区间长52685m。区间平面布置于南马路下,左线设两条半径为3000m的曲线,右线设一条半径为3000m的曲线,线间距由出鼓楼站的15m过渡到东南角站端的17m。区间纵断面由鼓楼站向东南角站为一单向坡,出鼓楼站坡度为2″,在区间中部先变为2104″(左线2746″),后变坡为5″,最后以2″进入东南角站。区间顶部覆土约为10~16m。
4、西鼓区间所处地段属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92~92m。本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人工堆积Qml)、第Ⅰ陆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上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43al)、第Ⅰ海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中组浅海相沉积Q42m)、第Ⅱ陆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Q41h、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41al)、第Ⅲ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五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3eal)、第Ⅱ海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四组滨海~潮汐带相沉积Q3dmc)、第Ⅳ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三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3cal)。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