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能否学好中医学的一个条件就是看学者对中医学是否有悟性,这种悟性体现在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古人曰:“医者,意也。”《易经?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由于中医学脱胎于“易”,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石的特点,“意”与“象”成为其重要思维方式。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昭显着典型的意象神韵,表现在人与天地相应,与万物共其意、通其理,其象可比类,并由此展开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全意象体系。该意象体系是中医学的实质内涵,深刻领悟、把握该体系是提高临证水平的重要途径。
2、中医学的意象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引下,感知机体细微变化的感觉体验与类比想象。中医学的意象体系包括对阴阳五行、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升降出人、寒热虚实及中药之性味归经等意象的领悟。
3、经典论著对中医意象的体验描述最为原始真切,最为接近中医意象的本质。对中医意象体系陈述最为完备的`当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所论述的都是对中医意象体验的描述与分析,从首篇《上古天真论》开始,即详论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等之详理。《黄帝内经》第二十三卷四篇,教人为医之准绳,《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指出了对医生建立意象体系的要求,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证九候,诊必副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观运气流年,四时节气,察表里虚实、出人升降之机,理法方药,逻辑谨密,所宜所忌,药物切制,如何煎煮,巨细无遗。其在序中指明了中医学的意象体系,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并批评当时的医生未解经旨,诊察不当,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I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其言虽时隔逾千余年,犹如明师提耳。其所描述之粗医形象,便是未建立完备的中医意象体系,未得经旨,从而行医粗浅。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开篇亦提出对医生建立意象体系的要求,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O、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4、由于历代医家对意象领悟的偏移,因此形成各家学说。清代名医王清任是近代中国解剖家,由于对解剖知识的掌握,所著《医林改错》更偏离了中医学之意象体系。近代,已经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如张锡纯已能熟练使用一些当时的西药与中药相结合治病,并从当时的西医知识解释中医中药机制,说明由于现代医学知识的介入,在清代、OO时期出现了偏离中医意象正轨的萌芽。近代也有难得之合乎中医意象思维正道者。如OO年间著名医家彭子益,在理中丸证治意义的阐述中说:“言脾胃必称脾土胃土者。因脾胃秉造化之土气而生。脾胃病湿,因土气为湿也。脾胃病寒,因土气根于相火,相火少故中土寒也。中土运动,是为升降。脾胃秉土气,故脾经病则不升,胃经病则不降。如只言脾胃的肉质,则湿寒升降,皆无根由矣。”说明了必须牢牢掌握阴阳五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中医意象。到了21世纪,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在现代中医的学习与临证过程中,需同时学习与掌握西医学,按照西医学框架进行中医学科研。由于西医学可见可触可量,自然容易接受,并因此而大大影响了中医学的意象思维的形成。而辨证,是通过意象思维推导的结论。有学者指出,中医之证的本质是中医学在藏象理论的前提下,由主体所建构的一种具有整体性质和新的有意义的知觉完形,而不是一种可以用做实验研究的实体。把中医学的一切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OO导引纳入了西医学的理论体系,产生纯粹采用西医药理的指导开出中药处方,已经脱离了中医学的意象体系。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