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理论是从美术本身如色彩、线条、媒介、符号等形式因素方面解释美术的本质。它是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于19世纪末提出的。克莱夫?贝尔认为,在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学说对于20世纪以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绘画艺术不同于其他门类学科,它需要借助可以在空间中展示且能够直观表现的视觉符号,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架上绘画需要在二维的平面上创作出立体的、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它拥有一种与之统协调的绘画语言词汇。形、色、材质构成了绘画形式语言的三大要素。而形在形式语言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画具有悠久的“线”的历史,讲究以线造型,用各种不同形态的线组织穿插、增减取舍,形成对象的形的概括。在此,线条附着于形,形又外化于线条的组合,线既是形又是形式,这种线条组成的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观为依托的,能够激起人们普遍的对中国画的独特审美情感。尤其是中国人物画,更能凸显线性的美的特质。其次,20世纪以来,西方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和发展,并且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融入了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形成了相应的格局和体系,这给中国人物画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物画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中,素描教学应该采取什么样方式、方法成为争议的焦点。在经历了俄式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和线面结合素描后,各大美术院校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最终确立了将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表现方式作为基本表现方式的线性素描,以此夯实中国画人物画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线性素描由唐勇力于1993年提出,并在OO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教学中实施,具有中国画特有的专业性。现代高校教育崇尚素质教育和创新、科学、OO,高等院校美术教学承载着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创新,美术学绘画方向的教学不能忽视绘画最基本的形式语言,中国人物画教学也应采用行之有效、更符合自身艺术内涵的表现语言。再次,素描教学中的直接写生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方法。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由于最终目的不同,有提高技法的写生,有搜集素材的写生,有体验生活的写生,也有作为创作方法的写生,等等。传统中国画的绘制一般主要依靠看和记忆,虽然大部分古代画家强调“师法自然”,但大多是饱览名山大川以后凭借目识心记作画,古人也往往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学习绘画。西方画家比较重视写生,以此获取鲜活的创作生命力和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早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可见端倪。今日,美术教育中依靠写生而获得造型基础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基本共识。高校美术人物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是解决好造型问题,主要是人物写实造型。因此,真实面对模特写生,进行有序的训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意味形式的线性人物素描教学恰恰是在继承传统临摹等中规之举后,要求更加科学、系统、真实地观察生活,抓住人物内在精神面貌,体悟不同对象,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它的基点是用中国艺术观念的观察方法和造型法则,鼓励学生发现、寻找、探索,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绘画研究性、自主性,进而促进学生秉承中华传统文脉,提升绘画创新能力。
3、如今,从普通高校美术专业在校生源来看,学生多是经光影调子素描、水粉等西画的学习走上绘画道路的,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认识上相对存在空白;从大学一年级的素描人像课到分专业以后的素描人物课,现有的教学形式往往停留在光影素描训练的单一模式上,这阻碍了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有意味形式的线性人物素描教学能够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同时,通过传统的审美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一,提出教学理念OO的大方向,即有意味形式的线性人物素描。它具有中国画专业的特性,讲究传统中国画“形神兼备”的绘画法则,“天人合一”的“游观”方式,“气韵生动”的审美气象,“骨法用笔”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线性语言表达。它奠定以线为主、线面结合为辅的大方向,利用线的不同组合和多层次关系以及线、面的相互渗透,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和形象。因此,对于中国画专业学生造型意识的转变和培养是重要的前提。第二,课程衔接的良性循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技法、技艺的`锤炼也不能例外。线性人物素描教学和线描人物写生教学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促成具有中国画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从较长的课堂写生作业到慢写、速写、白描的有机结合,逐一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问题,最终才能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教学的良性发展。第三,教学内容的扩充。重点放在理论与实际、临摹和写生、动手和动脑分析相结合上,对整个教学所涉及的内容都要深化。线性素描是将中国画的线和西方素描的体、面相结合,它容纳了结构素描、意象素描、全因素素描的有益因素。所以,在线性人物素描课程中融入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强化线性的轮廓线、内形结构线和主观表现线,要求学生通过主观感受赋予画面更具丰富表现力的主观调子,使画面形成生动、具有感染力的气象。这样才是比较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在教学中逐渐加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尤其是专业素养。第四,课程作业形式和学生角色的改变。改变过去闷头就画的作业形式,变为前期读画、赏析、临摹,不断比较、研究,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与整体绘画相结合,找出成败的原因、具体写生过程中的问题和与优秀作品的差距,使学生学以致用,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再认识中提高专业绘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的模式,通过赏析和观摩名画、优秀作品,进行示范和分析,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潜力,并结合学生自我总结、集体互评、教师讲评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描教学实践研究的作用和影响,教师通过有意味形式的线性人物素描教学实践研究,能够全面改善普通高校人物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画的专业特性,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更加与所属专业紧密联系。其次,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真正调动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对中国人物画以线造型的认识,从意识上建立起中国画的造型观念。再次,使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线性素描的深远意义和实践性,学会用各种线形和调子传达主体的主观感受,注重绘画内容与形式的相辅相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综上所述,在中国人物画基础教学中确立有意味形式的线性人物素描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从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对改善普通高校人物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是大有裨益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有意味形式的线性人物素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作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OO,使其充分认识对象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写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有意味的形象,为创作风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1、唐勇力,著名画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OO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现为OO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有《新中国的诞生》《敦煌之梦系列》《大唐盛世》等。从事高等美术学院教学40余年,在理论方面提出“写意性工笔画创作及工笔画写意性研究”和“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研究·线性素描”两大课题,撰写OO50余万字,出版有《厚德载物——唐勇力教学理OO集》《为中国画增高扩》OO集等。
2、范墨,2005年毕业于OO美术学院附中,2009年本科毕业于OO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4年毕业于OO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OO艺术大学博士,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3、廖勤,2001年毕业于OO美术学院附中,2005年本科毕业于OO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0年毕业于OO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OO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摘要:素描作为写意人物画教学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一直存在着对素描的不了解和学习素描的无目的性。对素描的学习存在哪些方面的不合理之处及怎样将素描和笔墨很好的结合是我们始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将通过写意人物画专业教学中素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2、写意人物画虽然自古有之,但发展缓慢。真正的变革也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绘画艺术的大量涌入,强烈的冲击着传统中国画,写意人物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人物画家们将西方科学的造型观融入到写意人物画的笔墨当中,奠定了写意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方式即写实主义的造型表现语言方式。在继承徐、蒋体系的继续发展下,今日的写意人物画无论在材料、技法、风格、形式、题材等方面可谓五彩纷呈。然而随着素描在意笔人物画中的不断运用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开始浮出水面。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一味的将西方素描因素带到中国画中是否合理,在我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也感受颇多,这其中很多的初学者都陷入了追求造型的准确性而忽略了笔墨的表现性。素描在我们一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就被定义为绘画的基础,在接受早期的素描基础开始老师就教授我们焦点OO、空间、光影等等“科学的方法”,在无数次反复的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这套方法,有了基础的我们开始学习更多的画种,对学习油画、水彩等西方绘画的同学来说素描作为基础无可厚非,但对于学习传统中国画的我们就不禁要问了素描是基础吗?因为传统中国画家是没接受过素描训练的,但他们都画的很好,经典层出。
3、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素描还要不要学?我们要学习,但要融入到你的意笔人物画中,在我学习的过程中就深受其害,越是明暗体积画的好的越是难以将其转换成笔墨表现出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国画后对学习素描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素描与笔墨有何联系,单纯的以为学习素描只是让人物形象更接近客观物象,追求“真实”的再现客观物象,这种时候以前的素描训练反而极大的束缚了笔墨的发挥。因为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的学习,就不能完忽略了中国画的审美趣味,从审美的角度讲,中国画中的笔墨是放在第一位的,用笔用墨的把握程度是衡量一个画家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的标准,文人画中酣畅淋漓的用笔用墨便是其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也因此有人提出将素描带到中国画的教学中是错误的选择。徐悲鸿曾说过:“我学习素描是为了更好的画出中国画。”今天的我们也一样,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将素描很好的融合到意笔人物画里是我们最先要解决的。,我们要明确素描中哪些因素是我们该学习的,在教学中不是一股脑的要求光影、体积、黑白灰的到位,这些因素在运用融入到中国画中后与中国画的画理画论完全是相悖的,虽然时代的进步和OO令中国画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但完全背离传统画理画论的约束也不用称其为中国画了。意笔人物画中的形象通过笔墨在宣纸上进行表现是与光影、体积没关系的,素描中的黑白灰与中国画中的黑白灰也不能同日而语,简单的举例来说,中国画中的‘黑’从画面的层次来说是处在最前面的,而西方素描中的‘黑’在画面中的位置是在后面的。那么素描中的那些因素是可以学习的呢?在我看来对于意笔人物画而言,早期的素描训练一定要带有目的性,这其中可以学习的因素有很多。素描的整体关系、结构解剖、科学严谨的造型及深入刻画的能力都可以借鉴与学习,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锻炼学生面对物象时的感受怎样在画面中表现出来,人物形象的形神怎样表现,怎样有别于西画的素描,怎样能让素描的训练帮助笔墨在宣纸上的表达等等,这些都应该在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最初进行素描训练时所提到的。具体应该怎样进行中国画的素描教学,我觉得第一不能丢掉传统中国画的精神,保持中国画的专业特点,多以线性素描和结构素描为主要教学对象,但不是简单的抛给学生就够了,虽然线性素描和结构素描在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中也得到了运用和肯定,但我觉得这些还不够,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提炼,中国画一直被视为线的艺术,意笔人物画也不例外,在这些素描中线的表现要求更加准确和概括。因为当你在宣纸上进行笔墨创作是一旦落笔是不可修改的`,怎样让一根线条既能表现结构穿插又能发挥出笔墨该有的表现力,这就要通过我们不断的练习来把握了。
4、要有别西方素描中理性的塑造加入主观的情感,要学会主动的参与和取舍,将画面中的主次通过刻画程度的不同来区别主次逐步用线条的疏密来代替,挖掘内在的结构,这样用毛笔表现在宣纸上的线条就不会那么单薄空洞,西画中的面和面的关系、明暗的关系、前后穿插的关系在中国画中都得通过几条线来表达,可见线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国画的素描是建立在传统的造型观上的,不仅要以线造型还要讲求用笔,不是一遍一遍涂抹塑造,而是突显感受,记忆形象,疏密虚实、粗细变化都要有,感受铅笔的用笔和调子如毛笔般在宣纸上行走的感觉。尤其在写生时,因为对象是客观的,所以写生是往往容易专注对象而忽略画法。长期以来笔墨被认为是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所以在中国画的素描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所体悟,要带着笔墨观去画素描,不是简单的练造型。由于老一辈画家们为了改良中国画所倡导‘洋为中用’,我们接触到了现在的西式造型观,从早期的素描基础训练到现在,我们都是这样一种造型观。为什么矛盾?因为笔墨是中国的,造型是西式的,不能很好的相结合。传统绘画的造型观是从师造化而来,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是之似”,拉开了与对象之间的距离又把握了对象的特点,这样笔墨也就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如今一些画家极力寻找个人风格,为了服务市场作品风格一成不变,但教学中学生自己要始终保持理智。其个性突出,作品新颖,可学,但要追其源头,而不是赶时髦,分析其作品的来龙去脉,学其好,去其糟粕,尊重感受,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阅历、人生积淀的积累,不同时间段是不同的感受,作品呈现的面貌也应有所不同,具备了这些因素方能有所突破……
1、2014年伊始,本科教学案例展至今走过了7个年头,在一年年的厚度积累中,案例展建立了对学院本科教学的梳理视角。回望初心,人才培养是根,课程教学为本。今年的本科教学案例展OO别择选的十五门课程,是学院近三年来课程建设的成果,亦是课程负责人长期精心打磨的“作品”,体现了学院近几年本科教学的知识厚度、创新锐度与思政教学理念的维度。
2、本次展览从9月30日持续到10月27日,15门参展课程对课程简介、教学理念、教学特色、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梳理展示,并通过参展教师访谈、口述、课堂实拍的OO展示方式,真实还原各门课程。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