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导读: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新基础教育论OO不好写,其实这也是因为大家对OO的写作方式不了解,所以在这个时候也会觉得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好,本文分类为基础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新基础教育论OO范文供大家参考。
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从小学,中学直至高中,几乎都是老师满堂灌地传授知识。“新基础教育”之于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老师的博士OO,才发现有“新基础教育”这个名词。于是翻阅文献,查找资料,竟发现这个“新词语”早已横空出世多年且广为流传。
一、一线教师的“新基础”观
通过与一线老师的深度交流,可以肯定的是老师都是非常认同“新基础教育”的。叶澜教授等专家可能强调的更多的是教育,而作为一线老师,则更多的是抓教学。但是这并不是两条平行线。“观念转化与生成过程通过实践实施者(教师)和观念持有者(专家或其它群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结果;是教师与其它主体、环境持续不断互动生成的过程;也是观念与实践双向建构的过程。”[1]不同于传统教育中,老师整堂课灌输知识。“新基础教育”过程,教师与专家双向联系。教师在新教学观念中,碰撞,触动,领悟。期间,“新基础”指导老师“评课”。但是,“新基础”指导老师只会给予方向性的指引——“OO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笔者认为“新基础”教育“以生为本”,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设计好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师生之间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更应该是一种OO与平等的关系,“新基础教育”把老师的身份降低,以共同学习的身份融入学习探究过程,当然课堂控制者肯定是老师;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课堂上解决问题。正如王老师所言,“新基础”教学理念或者方式是不分城市和乡村,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喜欢语文,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新基础”教师养成记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学生时代,而作为未来“准教师”的我们,授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会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正是因为有了学校变革,才会给教师带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师如果一直处在自己的舒适地带,机械地重复一件事,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2]笔者认为“新基础教育”的出现,是一个契机,每一位合格的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从传统教育转化为跟上时代发展的教育方式。当下,“新基础教育”便是需要构建起新的理念与其实践形态的认知图式,同样也会考验到教师综合素养和实践智慧。[3]其中也会有“旧我-新我”的冲突。
的确,教师的软肋便是学生。学生的一举一动,老师都会看在眼里。以一种传统教育进行教学,知识的满堂灌,学生也只是在引导下互动,这是我需要极大改进的地方。基于自己的亲身体会,所以更加了解要改变教师教学的认知图式,一定会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但也必是一条前进的道路。在“新教育”专家指导时,教育思想的碰撞,会摩擦出“喔”的火花。老师和学生都会有所收获,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专家与老师,老师与学生,两对关系是交互作用的。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可能扮演一个主导者,教学传统代代相传,学生只能成为读书的机器。“新基础教育”的实施,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一味放权,“老师”便不成其为“老师”,课堂即使再活跃,也不能达到《说文》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小,就常常听到有人把教师比喻为“蜡烛”,蜡烛的自我牺牲,自我毁灭。但教师与学生之间本应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学生可以在学校有孩子的天性,正如“新基础”教育的实施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不等于教师要牺牲自己,放任学生。教师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载体,需要处理与学校变革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科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但是,教师绝对不仅仅只是教书工具,他们也会在教学中有所思,有所想。
三、新基础下,教师的“挑战”
不同的学科,不同内容,教师应该如何安排。这对老师的自身水平能力有了更高要求,除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让学生真正喜欢课堂,在“新基础”中,能够更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教学的展开。教师能够从传统的领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协作者。
“新基础”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其成功教学经验;OO教学模式,主要可以从教学实践者——教师着手。“新基础教育”虽早已产生并推行,但是却没有在各OO范院校推行。很多师范生对“新基础”的概念几乎是模糊的。如果可以在师范生还未真正形成教学观念,步入学校前,及时给予“新基础教育”,那么对以后的推行必然是事倍功半的。其次,在教师进入岗位后,学校便成为教师活动的“主战场”了。这时候,学校应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不能让以往的“公开课”成为教师展开“新基础”课堂的束缚。学校大可以通过“新基础”课堂作为教学质量的检测,不需要再增加教师的负担。不是说“公开课”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是很多时候“公开课”多是形式大于内容,便失去了教学的真实意义。
最后笔者斗胆设想一下:虽然术业有专攻,专家是新基础教育的引OO,但是在每次交流实施中,专家获取的实质意义上也是一种间接经验。如果专家可以深入课堂,扮演一线老师的角色,深有體会课堂中的“教”与“学”。这样,不仅可以与一线教师有更为深入地交流,并且可以进一步推进“新基础”教育的进程。
总结
“新基础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和渗透的过程。教师在碰撞与交流中逐渐形成共识;保持对自身缺失的敏感、学习、体验与完善;在反思、总结、交流中产生新经验与新理论,新交融。结合“新基础”教育的相关文献,带着困惑,咨询了一线教师,对传统教育到“新基础”这一过程,从怀疑抵触到现在的理解认同。但是因为学识有限,借鉴老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足之处,尚望老师不吝指正。
引入先进理念,明确课改路径。2012年9月,随州市曾都区文峰学校(以下简称“文峰学校”)由完全中学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初中部仍然面临学生学业素质整体不高且两级分化严重的局面,部分学生对传统的“讲―听”课堂教学模式的厌倦和抵触时有显现,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缺失,培优和转差工作面临巨大困难。
“健康课堂”究竟该如何落地实施?华东师范大学的浸泡式学习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打开了思路,特别是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巨大的启发。于是,学校依据“新基础教育”理念,立足实际,拟定了《文峰学校“健康课堂”模式与操作流程》,扎实地开展创新工作,努力打造以生为本的“健康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降低课堂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澜教授在阐述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基于这样的学生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促使他们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
文峰学校推行的“健康课堂”,第一步是让学生“动”起来。各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或学科组长,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结成“一对一”的互帮互学对子;制定学习小组评价、管理、考核办法。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自己学、讨论学、合作学,给他们充足的交流空间,教师提供必要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储备,提出自己的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一“动”起来,课堂就“活”起来了。
把创造还给教师,追求多向课堂互动。显而易见,面对“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因此,课堂OO就必须迈出第二步: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创造还给老师,从而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
于是,文峰学校适时推出“健康课堂”第二步:让老师“动”起来。具体怎么动?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教师实现OO目标。
其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形成“弹性”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
其二,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其三,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
这些都是为了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学会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最终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为研究性的OO实践,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使教师感受到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快乐。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学校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随着学生自学的愿望和积极性被逐渐激发,学校中考成绩的逐步提高,学校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骄傲和自豪。
(作者单位:随州市曾都区文峰学校)
(责任编辑 鄢志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