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环境教育课程OO_环境教育课程毕业OO

导读:想要写作出优秀的环境教育课程OO,想必大家都会觉得不容易的,不管是从标题还是内容上,每一个结构都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学习一下前辈的写作方式也是会有收获的,本文分类为环境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环境教育课程OO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课程生态环境教育初探

  将生态环境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对建设OOOO生态文明、培养建设OOOO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是对建设OOOO生态文明伟大号召的积极响应。然而,在生态环境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课程定位不够明确、思想认识不到位、课程内容不系统、缺乏有力的保障条件等困境。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实施过程之中以及课程评价的反馈之中,并赋予其地方化与校本化特色,是其突破上述困境进而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教育;中小学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地方化;校本化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生态环境工作,特别重视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OOO更是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号召,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OO、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环保部、OOO等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也指出,“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

  一、目前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困境

  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着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与教育,但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之中仍存在着以下困境。

  (一)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课程定位不明确是当前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具体表现为:一是课程地位不明确。由于国家目前并没有指出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导致生态环境教育在具体实施层面上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由于中小学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监督、评价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其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合法”地位的丧失;二是课程目标不明确。例如,《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仅仅指出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环境的可持续行为及生活方式,但是并未给出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结果导致教师对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目标认识不一致。如有教师认为,生态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1〕,有的则认为是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2〕。正是由于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定位与目标的模糊性,才使得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的日常教学更多地关注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课程和内容,而那些考试不考的课程常常会被忽视。由于生态环境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所占比重极小,其知识琐碎,特别是考试基本不涉及生态环境教育的知识,因此,导致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也只有在遇到上级行政部门发文、相关领导来视察、督导等,才表现出十分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另外,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上好课,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生态环境教育应属于学校或班主任的职责,与自己没什么关系。

  (三)课程内容不系统

  课程内容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媒介,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良好的课程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唤醒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且还能促使其通过思考生态环境问题、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最终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价值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生态环境教育通常是散落在品德与社会、地理等课程中,导致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系统性、连贯性不足,未形成完整的课程、教材和评价体系,进而难以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虽然《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强调要将生态环境知识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而导致其操作性不强。

  (四)缺乏有力的保障条件

  学校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不仅需要课程定位准确、认识到位和内容完整,还需要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但目前,很多中小学没有专职的生态环境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往往是通过校长的专题讲话或班主任的主题班会开展。由于他们自身既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知识,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听讲座,还需要教师将学生带出教室,走进自然去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而这些都需要家庭和社区及相关部门等多方面的配合。

  二、生态环境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的路径

  由于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学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再加上课程内容系统性不足,缺乏有力的保障条件,最终导致中小学生生态环境教育效果不佳。因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

  1.修订课程标准OOO印发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因此,修订中小学课程标准是生态环境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的OO。例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物理的基本课程理念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可将其修改为“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界的本质联系。在科学进步的前提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的生态观。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标准的修订还应注意不同学段生态环境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又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改要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改保持一致。比如,可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的“科学素养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改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求知,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2.修订教材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教科书或者教辅工具。

  因此,修订教材是生态环境教育有机融入教材的有效渠道。首先,教材修订要体现生态环境教育的系统性、具体化。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年限很长,再加上生态环境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使得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如生态启蒙、生态意识的养成等分学段、分年级、分时节地将生态教育融入各学科。例如,可以将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父亲和鸟》安排在下册第二单元,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四月爱鸟周为契机深化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其次,教材修订要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其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要精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凸显。切不可在教材中过分强调生态环境教育而致使其与学科教学目标宾主移位。再次,教材修订要以精选材料为准线。选入教科书的材料不仅要体现学科属性,保障三维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要能为生态环境教育有机的融入提供结合点。例如,《OOO爷爷种树》和《找春天》等文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读、写、理解的能力,又能为生态环境融入教材提供有机的连接点。

  (二)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

  课堂教学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实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学校应将生态理念、环保理念融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1.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生态环境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在立足自己课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教材,并以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熏陶学生,促进其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观念。具体而言,要做到: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教师要在自己课程的基础上去解读隐藏在教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领悟到的教材中所涉及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父亲和鸟》时,教师不仅要把握本课的语文教学任务,更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本文所倡导的人、自然、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养成保护动物的习惯。

  • 1
  • 2
  • 3
  • 4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课程  教育  生态环境  环境  学生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