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础教育教育OO_基础教育教育毕业OO

导读:基础教育教育OO在写作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特别难,不知道自己要怎样才能写作出优秀的OO来,所以也会觉得迷茫和无措,本OO分类为基础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基础教育教育OO范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要“人”,还是要“才”?

基础教育:要“人”,还是要“才”?

一位老师说起有学生考上大学后,在路上遇到,竟装作没看见,而且这样的事不止一次。我了解这位老师的为人,多年在高三“把关”,为人正派,从不要求学生“感恩”,他只是经常对学生冷漠的处世态度感到困惑。我以前也说过,我其实不在意学生的“成功”,我也不太看重学生的OO分数,但如果他们的人性有OO,我会很难堪。
  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究竟是什么?不是我没话找话,这还真是个问题。小到一言以蔽之,大到可以写一本书,甚至长期讨论而莫衷一是。
  不妨“倒过来”观察,先看看社会的“教育评价文化”,因为站在终端,有可能观察其“来路”。去年夏天,清华北大两校为抢某地“OO状元”围追堵截,争得面红耳赤,大丢其脸,这也就让一部分教师学生看清中国名校的境界。在无数的场合,人们都讲“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也习以为常地抢夺人才来“培养”。这样的风气传染给了基础教育。如果一所学校有了些发展,升学率高了,就会被称作“人才的摇篮”——除了“人才”,其余不足道。中学校长们会介绍自己的学校升学率有多高,考上北大清华的有多少人,似乎除了考上北大清华的,其他学生都不存在。初中校长介绍考上重点高中的比例“在区里排第几”,连续两年或三年出了“区中考状元”;小学校长会介绍有多少人获得知识竞赛一等奖,平均每个学生有多少“特长”……似乎不说一点“高人一等”之处,就是个平常的学校了。
  然而,在功利风气中,也有很多“平常的学校”怡然自得。我听过一位“薄弱学校”校长说,“学生在学校学会了讲卫生,不乱扔垃圾了”,“学生回家提醒家长不要穿拖鞋到学校,不能在学校吸烟”,“家长告诉老师,在孩子面前,他不敢说脏话了”——我听了很感动,这些,比考上清华北大更有社会价值。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好习惯,培养“人”。问题在于社会肯定什么鼓励什么,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追求。
  电影《天下无贼》有句台词——“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传扬开去,几乎成了经典。但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的,究竟是“人”,还是“才”?教育立足于培养未来的人,还是培养急需的人才?
  我过去的学生常常相聚,他们绝大多数上过大学,但从事的职业不一样,辛劳程度不一样,有些人自称“运气好”,有些人“没抓住机会”,境遇不一,收入差距也就比较大,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仍然能像兄弟姐妹样地坐在一起,畅谈人生体悟。
  首先,他们能享受人的幸福。他们能理解人生,能满足通过劳动获得的一切;他们懂得珍惜生活,他们有自尊,爱家庭爱子女,也爱生活,尊重他人,希望人与人平等相处,渴望社会公正公平。其次,才是体现在劳动中的创造力,而这种“成功”也不能用名利作为评价标尺。我有几位学生出于各种原因没去上大学,但他们仍然像高中时代一样爱读书,对社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有自信。
  有位外省老师来南京交流,我问他在南京怎么安排,他说有学生接送并聚会。他告诉我,他任教的学校是“薄弱学校”,学生没有几个能考上大学,毕业后大多漂流到各地谋生,他无论到哪个城市,都会有学生跑来见他。如果按时OO行的“人才”标准,可能很多人不屑,但这些没上过大学的青年都有着饱满的热情!他们遵纪守法,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与家庭,立于社会,有余力则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
  反观现今很多犯罪下狱的官员,大多数是被作为“人才”提拔重用的。每次公开OO污吏的个人简历,我都注意他们毕业的学校,想象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从报道中寻找值得关注的蛛丝马迹,希望能给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一些启示。
  过于功利的应试教育,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同时,也在更多地培养“粗糙的人才”“粗野的人才”。我的学校里,有位毕业生赴美留学,曾和一中国学生相恋,分手后,那名男生竟然用刀杀害了她。美国也有校园命案,但据说美国人对此案感到震惊:为什么一个博士生因为别人不再爱自己就杀人?任何人做事都可能有必然的行为逻辑,未必都是出于“OO”。我想象这个学数学的博士在国内读中小学的状态和他在美国名校读博士的资历,学科的“基础”应当是合格的,按中国社会的“人才”标准,他是“才”。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一直被人关注,得到各种嘉奖;他很“励志”,想成为杰出人物;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我”,而没有他人;他只有“名”与“利”,而没有真正的作为人的幸福与快乐。即使这次他没有杀害前恋人,以他的性格与行为逻辑,假如你和这个“人才”同事,你会有安全感、会感到愉快吗?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摘 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教育即生活”,如果学校能够冲破分数与功利的桎梏,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生活的鲜活、生动和丰富的特质,让教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健康、快乐、自主学习和OO创造成为这段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就能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幸福成长。教育本应该是培养拥有人生智慧和美好生活的人,而不是只会生产分数的机器,而当前社会却是一个崇尚分数的教育环境,当学校生产出一个个分数的追随者,也就注定多了一个精神的流浪者。
  【关键词】应试教育;课业负担;教学方式
  笔者于2016年9月在某民族中学见习一个月,见习生活让我对该学校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特此以该学校为例浅谈我对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次去见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所民族学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该学校为蒙汉双语学校,学校设有蒙语课、蒙语书法等课程,大多数的学生除了会说汉语外,还会流利自如的讲蒙语。除此之外,学校的卫生环境,每天上下午都有间操时间,这些时间学生们按照所分小组不留死角的打扫卫生,整个教学楼内都十分地干净整洁,很好地落实“德智体美劳”这五项标准。但该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我将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发现:
  一、应试教育依然占主导地位
  在学校见习的这几天,我发现学生们所学习的知识和十年前笔者初中学习的知识内容很相似,老师讲授的内容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背。从对学校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在学校中不如过去严重,但依然阴魂不散,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只重视语数外等考试的几个学科,现在学校教学情况仍是上面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抓什么,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被考试牵着鼻子走。学生上了初中就是为了中考,所以一切课程仍旧是应试教育的倾向,老师和学生成天围着语、数、英等只有考试的学科转,家长和老师都觉得初中生很可怜。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个学校的好与坏全都看学生成绩而定,这就促使各个学校在考试学科的考试分数上较劲,这就对其它学科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张扬的培养。在初中学校初一、初二使用的是新教材,按常规课程安排,教师只要正常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但是我所在的听课班级老师讲课速度过快,孩子们反映每天课上只能跟住老师记笔记,一点思考理解的时间都没有,而就此我也和该科目教师沟通过,老师讲因为还有一年多就中考了,为了赶进度只能“捞干的”来讲,这让我不得不思考,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理解不是更主要吗?据我了解,蒙古贞中学取消了大、小晚自习,所以教师上课时间相对以前缩短了一些,所以任课老师为了提OO试分数,无休无止地加班加点,拼足力气、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或考查学科的课时,原来每天的自习课有时也会变成教师的课堂授课时间,自习课被各统考学科的老师瓜分了,变成了学科教学课。记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教育即生活”,如果学校能够冲破分数与功利的桎梏,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生活的鲜活、生动和丰富的特质,让教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健康、快乐、自主学习和OO创造成为这段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就能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幸福成长。
  二、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失去了生气勃勃的生活世界
  进入中学的班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生们疲惫的面庞,然后我特意看了一下班级的课表,每天满满的九节课,中间下课休息仅10分钟,尤其到了下午时间,天气炎热的时候学生们早已没了学习兴趣,而一线的教师仍然很OO澎湃的讲着或者批评学生们的不专心。而且我发现了学生们除了学习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孩子们的生活全都被各种科目占有,无论是当前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没有留给学生娱乐的时间,也没有留给学生动手制作的机会和条件。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的共性压抑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挥,培养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没有个性,学生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学生们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家园。教育本应该是培养拥有人生智慧和美好生活的人,而不是只会生产分数的机器,而现在社会却是一个崇尚分数的教育环境,当学校生产出一个个分数的追随者,也就注定多了一??精神的流浪者。可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却似乎正让孩子们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气勃勃的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恰恰是教育世界的根基,失去根基的教育,其有效性和意义从何谈起。我们的学生走进了校园,却失去了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家园。不管是以什么名义、出于什么目的,孩子们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家园,在这样的家园中,他们可以OO地沐浴春风,无拘无束地享受童年的乐趣。
  三、教学方式陈旧,学校教育缺少“创新性教育”
  这次在中学的见习中,我发现老师教授方式仍旧过于传统,虽然班级内有了多媒体的使用,但应用的情况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只不过是将板书搬到了多媒体屏幕上而已,现阶段基础教育中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是最为普遍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因素有的师资年龄老化,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跟不上课改形势的需要。如部分教师为非专业出身或者转专业而来的。有的老师因循守旧不敢把学习自OO交给学生,在理念和实践面前显得非常矛盾,最终仍旧是满堂灌。有的教师断层,青黄不接,近年分配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与新课程OO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所以难以达到课改预期的教学目标要求,以接受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老胡同,成为分数的奴隶,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质疑问难的品质难以形成,而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正是21世纪我国教育OO发展的重要使命。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仍有待提高,希望日后自己能为此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姚鹏.基础教育何时“有教无类”[N].中国妇女报,2003.
  [2]李超时.打掉基础教育的拦路虎[N].中国OO报,200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学生  学校  教育  基础教育  生活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