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科研成果――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 “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项目是主持人张欢教授继《在艺术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教改项目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之后的连续思考。该项目于2008年1月开始全面实施,2011年1月底课题顺利完成并获得国内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鉴定结论为优秀。2012年6月再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项目在一个人才培养周期的四年时间里,展开了“双重乐感”的理论探索、“双重乐感”的理论建设、“双重乐感”的教学OO及实践三方面的研究内容。项目实施以来,联动了学院八个国家级课题,培育了一个自治区高校重点文科基地。学院教师在《中国音乐》等国家核心期刊公开发表20余篇学术OO,学院院长张欢教授主编OO集、教材各六部;出版学术专著《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共计500万字的各类成果。学院开展了相对应的常态系列学生展演和交流活动并向社会推广,使项目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国内同领域树立了鲜明的特色。同时向社会输入了一大批具有双重音乐文化观的优秀教育、表演人才,形成了可持续的科研教育发展态势。依巴代提 OO 怎样培养高等学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品格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段风琴 OO 谈“美好歌唱”训练 艺术评论 2006年第11期段风琴 OO 新疆高等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考 艺术教育 2006年12月刘伊力 OO 加强技能课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10月索非亚 OO 国际标准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新疆体育 2006年5月张欢 OO 现代音乐创作的新词汇―OO低音手风琴作曲家、作品及发展论略 中国音乐 2006年3月李永铎 OO 《大地之歌》 音响技术 2006年第2期李永铎 OO 《OO第一交响曲》 音响技术 2006年第4期李永铎 OO 《静人心灵》 音响技术 2006年第5期李永铎 OO 《现代教育技术与刀郎木卡姆》 艺术教育 2006年第9期李永铎 OO 管弦乐OO 音响技术 2006年第6期李永铎 OO 钢琴诗人 音响技术 2006年第9期李永铎 OO 音乐奇苑 音响技术 2006年第10期王生耀 OO集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的几个转变”第4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OO集 OO音乐出版社 2006年赵秀芝 OO集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的几个转变”第4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OO集 OO音乐出版社 2006年王颖 OO 浅析D?斯卡拉蒂的键盘音乐风格 新疆教育教学研究 2006年9月巴格达提 OO 对音乐课进行OO的重要性及其背景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巴格达提 OO 克尔克孜民间音乐特点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巴格达提 OO 塔塔尔族音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巴格达提 教材 哈萨克中小学音乐课教师用书 9年级下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巴格达提 教材 九年制音乐课教材 3年级上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巴格达提 教材 九年制音乐课教材 3年级上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巴格达提 教材 九年制音乐课教材 9年级上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巴吐尔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4年级上册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阿依夏木 OO 新课程OO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基础音乐教育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赵振民 OO 高师声乐硕士生声乐教学之初探 音乐创作 2006年6期依巴代提 OO 怎样培养高等学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品格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李亚军 教材 全国双排键电子琴考级作品集 1-10级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
1、民族的灿烂文化需要广泛传播,需要得到传承,这样可以使人们对于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因为国家产生深深的自豪感,最后达到让民族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世界文化的目的。优等的民族会对自身的文化进行不断的OO和传承,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音乐文化加以宣传和发扬,发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千变万化的形式和内涵。
2、从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学生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普通高校学习声乐的时间是两年,每个学年共有36个学时,采取的教学形式是一对一或者是一对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演唱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学生只能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曲目。从这一情况来看,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受到OO的,在课上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少数民族的声乐文化,更别说练习民族演唱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单一的,内容不够丰富,缺少民族音乐对于学生的熏陶,没有让民族声乐得到较好的传承。从教学的师资力量来看,老师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了解较少。例如广西某高校的声乐老师,他们大多是从高等音乐学校毕业,学习的唱法都是西洋美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西洋美声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多见,大多使用美声唱法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唱法训练,而在民族唱法方面,老师自身少数民族知识储备较少。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是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演唱的曲目大多是国外的作品,针对少数民族的唱法练习较少或是没有练习。
3、(一)培养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在高等院校中,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和学习的能力,他们的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知识储备丰富,在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时,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学会民族声乐的唱法,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现如今,我国优秀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实际上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非专业人士十分热爱,他们通过心授口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经过调查和走访,发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人实际上对于音乐的基本歌唱技巧和基本乐谱知识了解的很少,更别说精通。这样的情况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遇到一定的困难,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对音乐的传承不准确,方法不快速,久而久之,民族声乐会得不到广泛的传承。而在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运用音乐分析技巧,加上学生一定的识记能力,学起来较轻松,传承效果也会很好。通过上述内容,在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二)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高等学校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优秀的音乐人才。在岁月的漫长过程中,我国创造了丰富的音乐资源,同时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声乐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多彩、瑰丽无比,将民歌、戏曲等音乐资源融入到我国高等学校的声乐教育中非常的重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能够扩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就学生自身而言,深入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并不难,学生能够把握住民族音乐蕴含的民族特色,演唱好民族音乐作品也会让学生充满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能够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目的。民族声乐蕴含民族文化,富有民族特色,展现民族风情。当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充分了解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的同时,学生吸收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4、(一)发挥声乐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优势。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的标志,表达了一个民族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认知,同时通过民族的声乐文化,也能让OO对民族产生深刻的认识。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领略民族声乐所表达的内涵,深入了解民族文化。要从意境美入手。民族声乐歌词通俗易懂,但是却耐人寻味,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有的歌词是诗歌,传达出很美的意境,老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种意境美。其次要从歌曲的韵律美入手,了解声乐作品的民族文化内涵。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风韵和神韵,也就是民族文化的风格和精神。律指的是歌曲音乐的节奏,其中包括声乐路线和起落的规律。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在课上对各种类型的民族音乐进行“框上加花”“框上润腔”的创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风格和神韵,并对其进行再创造。最后是从民族音乐的精神美入手。民族音乐大多运用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创作,其中包含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发展情节,这些内容凸显出人物的高尚风格,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性格塑造影响,能够陶冶学生人格情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弘扬民族精神。(二)在歌唱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歌唱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传播民族音乐方式中最核心内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承,进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发展。在引入歌唱教学时,要侧重于发音方式的应用,因为民族歌曲最大的区别就是与美声唱法具有很大的.不同。发声的技巧有多种,例如壮族、苗族的歌曲,保留了多声部的发音方式,学生学习这种发音方式,在演唱歌曲时能够表现较高的艺术性,表演能够更具感染力。在歌唱教学中,学校要让老师们加强研究少数民族的唱法,在课上教授学生前准备详细的少数民族歌曲内容,教会学生少数民族歌曲的演唱,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也让民族声乐文化的到了传播和发扬。同时可以通过民族化回归的方式将在歌唱教学中引入民族文化,回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活动中,将教学与民俗活动相结合,例如举办赶歌会、斗牛竹等民族化活动。(三)在器乐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器乐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是考虑到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共同构建完整的民族声乐文化。学生学习民族器乐,是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甚至逐渐爱上民族声乐文化,所以引入器乐教学能够为民族音乐的学习开辟新道路。我国少数民族的乐器有很多种,例如在广西地区,民族乐器就有百余种,包括马骨胡、土胡。广西地区地形凹凸不平,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树木生长茂盛,竹林面积广阔,所以竹制乐器较多,例如状笛、竹筒琴。由此可见,增加器乐教学这一部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生活条件,了解民族生活的乐趣,会在整体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部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四)侧重民族歌曲唱法的教学。气息运用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的基础,西方的美声唱法,在西方的歌剧中运用广泛,在艺术歌曲中经常出现。同样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歌曲演唱中,气息的运用较明显的体现在戏曲、曲艺、民歌中,在其它众多种类的唱法中气息运用也是基础。气息运用的正确方式使得演唱发音准确,音质优美,音色变化绝伦,进而表达演唱者的浓厚情感。在美声唱法中,普遍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就是调动胸腔、腹肌的整体力量,共同控制气息机能。同时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老师经常会使用这种呼吸唱法去教导学生。而民族音乐的唱法有很大的不同,讲究的是“气沉丹田”,就是在演唱时注意让膈肌下沉、OO肌肉收缩上提,这样胸腔得到OO,使人感觉气息到了肚和腹中。运用这种演唱方法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同胞经常需要劳作,在劳作的过程他们发现如果用气息唱歌,就能唱出不同高难度的民歌。例如壮族和瑶族的同胞,他们会在上山挑担子的时候唱歌,这时候他们的气息就很容易下沉到丹田,所以他们的歌声都是高亢而嘹亮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