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1、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依托景区创建,立足乡村XX,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实现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还将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发展之路。
2、云舍村是世界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江口县城东北面,距县城4公里,距梵净山山门13公里,总面积4平方千米,有10个村民组,集中居住在3个自然村寨,共531户2235人,均为杨氏后裔。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信息、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耕地稀缺、加之房屋破旧、建设无序、道路狭窄、环境脏差,欠开发、欠发达程度深,农民人均收入低,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生活极其困难。主要收入以传统农业耕作、砍山卖柴和到梵净山当挑夫为主,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179人,贫困发生率01%,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
3、云舍村依托景区创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发展之路。先后被列入“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100个旅游景区”“贵州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评为“中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国家AAAXX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村镇”“XXXX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村寨”“全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截至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01%下降到0%,易地扶贫XX9户31人。如今,云舍正逐步建设成为观光旅游的XX、美丽宜居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休闲观光的公园、寄托乡愁的故园、投资兴业的乐园。2019年,云舍接待游客30.72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旅游综合收入09亿元。随着云舍景区的不断完善和提升,辐射带动周边太平镇太平社区、岑忙村,双江街道镇江村、梭家村等4个行政村贫困户359户1121人脱贫,就业群众达5万余人,让村民们享受到了特色村寨乡村旅游扶贫的红利。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云舍村一至七组通组路及联户路已全面完成铺置石板共2千米,村寨内通信、强电、污水管网入地全覆盖;八组完成硬化联户路888米,九组硬化联户路670米;九组至十组硬化通组路共3200米。“五改一化一维”完成改造111户,其中改厕32户、改圈28户、改厨57户、改电1户、室内房前屋后及院坝硬化79户、房屋打磨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新农保缴纳率达100%,合作医疗、重大疾病保险、医疗兜底等措施全面实现了贫困户医疗保障;实现了学生就学零负担。在省、市脱贫攻坚验收检查过程中,实现“零错退,零漏评”,群众满意度达100%的良好成绩。
4、2014年以来,云舍村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依托景区创建,结合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要求,立足乡村特色,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实现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还将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1、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内陆的欠发达省份之一,但是贵州在乡村的建设上却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这里为大家介绍相关的
2、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之东北部,曾经是当地一个尘土漫天飞的穷乡僻壤。近年来花茂村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总抓手,走农旅文一体化发展之路,成为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的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先后获得了“全国最美红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度假社区”“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3、久安村地处贵阳市花溪区西北面,是花溪区“北部生态湿地旅游带”和“农旅休闲旅游线”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版块,这里集体资源丰富,有林场2645亩,村级楠竹林地100亩,拥有4万多株古茶树。依靠美丽乡村建设的助力,久安村以茶文化为核心,打造旅游、工业相关的产业链,实现了新的发展。
4、太和村位于六枝特区北部,是岩脚古镇中心村,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太和村以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这里古建筑众多,传统的风俗风貌得到了良好的保留,更有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唐家马店、盐商文化步行街、火焰山乡村公园、太和广场等旅游休闲景区景点,为游客带来了不一样乡村旅游的感受。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