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重点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向教育更深处漫溯、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落实新课标教育要求,努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思维发展平台,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文章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简要分析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重点探究落实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思维能力指的是个人在分析信息、处理问题、表达观点时所运用的相关能力的总称[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素养意识,广泛而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与学习情况,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助力学生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开阔性、思辨性,为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不仅将思维品质列为核心素养的一项内容,还设立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语文学习任务群,体现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单向地接受经过语文教师充分加工的知识,变成了“盛装知识的器皿”[2]。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背道而驰。而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知识进行自主加工与深度探索,在探究中获得思维的发展。由此可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转变身份,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能够促使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地,贯彻《课程标准》的教育精神。

  (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例如,思辨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摒除情感偏见与刻板印象,以更理性的态度分析文本。又如,创新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打破程式思维,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与解读文本,并输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实效。除此之外,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创作潜力。例如,在写作课堂上,学生可以运用自身的独创性思维,在作文中表达自己更新颖、更有价值的观点,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知,在语文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促使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三)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使学生运用更灵活、开放、积极的思维方式,全面而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提高其对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由此可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还有利于推动学生实现终身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以问题为驱动,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思辨性思维注重对事物的批判性思考,是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教师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拓展型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发展学生思辨性思维的活动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培养思辨性思维。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因此教师可以从问题出发,紧紧围绕文本中的矛盾,设计相应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极具思辨价值的问题的驱动下,深入分析与探究语篇,学会批判性思考,形成全面而客观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与求实精神。

  以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故乡》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矛盾设置思辨性问题。例如,作者在文章末尾有这样的感慨:“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针对这段话,教师可以先抓住本段中的关键词“希望”,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希望”的理解。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希望是十分珍贵的,“有希望”代表着积极的一面,预示着成功,而“无希望”则代表着消极的一面,预示着失败。

  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矛盾之处,并设置思辨性问题:“既然‘有希望’与‘没希望’是两种对立的情况,那么作者为什么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是不是作者所犯的逻辑错误?”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展开思辨。为了帮助学生高效地展开思辨,教师应当提示学生将文本的这一矛盾放到原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充分感知文本。

  结合对原文内容与主旨的理解,学生可以知道本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将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作对比,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以及封建主义给人们造成的深重苦难,体会到文章思想的深刻性与批判性。此外,根据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生平经历的了解以及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位置,学生可以想到这段话有一定的象征与哲理意义。于是,学生可以及时转换思维,联系上下文,分析“有希望”与“没希望”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经过分析与联系之前的探讨成果,学生可知,希望不是凭空产生的,因而作者说“地上本没有路”,但是由于“走的人多了”,即有越来越多的人追寻同一希望,才“成了路”,即预示着成功。由此,学生可以将“有路”“没路”与“有希望”“没希望”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综合理解,想到只有通过人的力量、人的探索,才能开拓新路、找到希望。因此,“有希望”与“没希望”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情形,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学生便可以理解这并不是作者所犯的逻辑错误,而是作者的一种极具哲理意义的思考。

  在本课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对文本的矛盾之处展开了充分的思辨,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回归原文语境等多种方法,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层内涵,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并发展自身的思辨性思维。

  (二)以活动为载体,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强调学生要从不同的层面看待问题,能够针对不同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论证[3]。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活动的方式,如讨论活动、辩论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发展辩证思维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好的辩证思维,学会更理性与明智地认识事物。
 

 
  以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的文言文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先带领学生梳理文本,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学生掌握基本情节后,教师可以抓住本文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信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引导学生说一说渔人为何“处处志之”却终究“不复得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渔人“不复得路”是因为渔人本就是第一次来到桃花源,不熟悉桃花源的周边环境,因而出来之后迷路了。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的这一描写是不真实的,因为这段信息呈现了渔人“既出—得其船—扶向路—处处至之”这样一个较完整的过程,按照生活常理推断,渔人可以根据标记重返桃花源。还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根本就不存在,文中描述的只是渔人的一场梦或作者的一次幻想。

  基于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活动,并将辩题设计为“渔人‘不复得路’是否具有合理性”,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中的各项信息,充分发散思维,深入理解文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可以分为两个小组:认为渔人“不复得路”具有合理性的学生可以加入正方阵营,并从多个方面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渔人“不复得路”不具有合理性的学生可以加入反方阵营,在论证自己观点正确的基础上驳斥正方的观点。

  随后,双方阵营的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查阅拓展资料、关注作者等多种方式,做好充足的辩论准备。在正式辩论的过程中,正方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如作者从渔人“忘路之远近”直接写到了“忽逢桃花林”,这中间留有一大段空白,合理推测这时候渔人可能睡着了,因此进入桃花源只是他的一次梦境,因而“不复得路”是必然的。反方学生则可以抓住正方学生这一观点中的漏洞,即渔人既然“缘溪行”,则很难出现睡着的情况,他的意识应当是清醒的,这不是他的一场梦境,因此没有理由“不复得路”。针对反方的这一驳斥,正方可以转换思维,根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合理推理可能是因为桃花源中的人不想受到外界的打扰,因而有意去除了渔人的标记,导致渔人“不复得路”。在这样的课堂辩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换,展开激烈的交锋,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发展自身的辩证思维。

  (三)以生活为牵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能够打破固有的思维程式,并产生具有新意与独特性的观点、想法和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能力[4]。创造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联想力,使学生解放思想,勇于突破传统,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汲取生活中的“活水”作为创新的源泉,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教学为例,本单元包括《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篇目,这些课文的内容都与生活中的风景有关。结合本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题目为“别样的春天”的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描绘春天的独特景色。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先展开激烈的讨论,使学生开阔与活跃思维[5]。随后,教师还应当提示学生跳出语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将写作思路局限在本单元的篇目中。例如,某学生在描写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这一较为常见的景色时,就可以打破一般的写作套路,不从一般的视觉体验上进行形象方面的描绘,而是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感知,从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生动的描写:写自己通过叮咚的泉水声、喧闹的小鸟叫声“听”见了春天,通过花朵的芳香“闻”到了春天,通过小草的清甜“尝”到了春天,通过捉蝴蝶、抓蜻蜓“摸”到了春天,展现春天不一样的美丽。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转换写作视角,充分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植物的观察,将自己想象成春天里一颗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通过描写花骨朵与其他植物的对话以及花骨朵的内心活动,展现花骨朵眼中独特的春天。教师通过设计创新作文训练与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使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将自己在生活中产生的独特感知作为写作素材,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重知识、轻思维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着力点,并通过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智力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樱.助力思维提升素养: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2):35-37.

  [2]崔青青.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1):28-30.

  [3]邓金妮.问题导向的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第八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教育创新篇.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绍基学校,2023.

  [4]李馨宇,庄媛媛.让思维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3):103-105.

  [5]张菊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4(3):137-13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