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岁月沉淀中,中华色彩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积累、延伸,以最早的红、黄、青、白、黑等色彩为基础,不断延伸丰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东方色彩文化。而将不同的色彩应用在视觉艺术中,所彰显的传承内涵与表现形态各不相同,这不仅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在推动我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中华色彩文化与视觉艺术的起源发展
自周朝开始,传统颜色就已经被应用在视觉艺术层面。在当时的陶罐制作过程中,雕刻的同时配备了色彩装饰,同一时期的衣着服装方面,也展现出利用多种色彩所绣出的图案。
从我国古代的色彩发展来看,色彩文化具备严格的等级标准。唐朝时期,官员的官服在三品以上需穿着紫色、四品穿着深绯色、五品穿着浅绯色、六品穿着深绿色、七品穿着浅绿色。在当时,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等级划分,也包含着不同的意义,而同一时期的普通人,在各种视觉艺术方面的颜色搭配具有极强的自由度,可以随意地搭配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色彩文化的传承发展。
色彩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以及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五色一说,就代表着传统的中华色彩,尤其是在《周礼》中,就曾明确记载,周朝时期的人们利用鸟羽毛作为色彩标准染色,如红翼所对应的是红色、黄面所对应的是黄色、白颈对应的是白色、青背对应的是青色,而黑尾对应的则是黑色。诸如此类的色彩记录,承载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特别是在视觉表现上追求多元化的美感,而这种美感也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多个领域。反观现代的视觉艺术,色彩是构成人们眼中视觉效果的关键核心,这对当代的社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色彩文化与视觉艺术具有极为深远悠久的历史,色彩文化在陶器、饰品、衣着服饰、书籍、绘画、建筑、雕刻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浓墨重彩的应用价值,而这些恰恰是人们眼中视觉艺术的直观表现。从中也不难发现,中华色彩文化与视觉艺术的发展同根同源,色彩文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视觉艺术的表现,而视觉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华色彩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视觉色彩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
由于视觉艺术本身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主要元素就是色彩,而色彩本身传达的则是元素,也是情感表达中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色彩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视觉作品设计过程中,色彩之间的结合是某种元素与符号共同组成的一定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带给人们视觉感官上的审美体验,而借助形式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可以令受众群体根据眼中所看到的色彩来体会设计者所要传递的情感,这也是艺术追求的真实意义。
对中华色彩文化展开探索,发现色彩分布于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但并没有专门去了解中华传统色彩的学科或部门,也正是由于对色彩的研究过于分散,所以面向有关色彩的对话平台建设尤为重要。
色彩文化看似是一个较大的概念,有的学者在谈论色彩文化的过程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色彩的表现进行分析,且在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中华传统色彩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包含对时空性的一些关联层面,这是因为色彩在时间的积累沉淀下,其颜色会发生一定变化,学者在研究中华传统色彩文化时,必然会遇到色彩变淡颜色出现晕染或其他物质侵蚀等多方面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才促使中华色彩的研究在时空体现联系过程中,出现了色彩现象差异性。
因为色彩本身是变化多端的存在,可以根据色彩和色彩之间的混合搭配,展现出不一样的效果,整个环节中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对人们视觉感官也将形成一定冲击,在色彩的明度纯度之间可变换物体本身的立体感与多元性,而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色彩也将伴随着不同事物的创新生成更具创造且多元的发展环境,并赋予事物色彩的内涵。
例如,在应用冷色调时,就会让人在视觉和感官上形成清冷感;而在使用暖色调时,就会让人们在视觉及感官上感受到力量充沛、温暖的感觉,可以说,不同形式上的转变,以及不同色彩的运用,将会赋予作品或产品不同的意义。
三、中华色彩文化在视觉艺术中的传承和表现
(一)中华色彩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传承表现
中华色彩文化在不同视觉艺术中的传承与表现特点存在不同,而最为直观也是最明显的一种传承和表现形式就是在绘画视觉艺术的创作中。
从古至今,我国的绘画创作都具有浓墨重彩的发展篇章,不同时期的绘画创作都会应用到色彩文化。从我国古代的壁画、卷轴画、水墨画、浮雕画,再到现代的国画、油画等不同绘画创作的艺术形式中,中华色彩都被极为巧妙地运用在内。
像是我国极为传统的山水画,经常会应用到墨色与青绿色等颜色,这些颜色的搭配能够呈现出山水之间的宁静悠远,展现出古色古香而又极具韵味的深远场景,这类绘画作品的创作,不仅展现了绘画者的技艺,同时也在视觉上带给人们极强的感官冲击,传递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社会在发展,绘画艺术创作对中华色彩文化的传承从未停止,而在其表现形式上,大多以绘画艺术的色彩搭配为主,根据绘画形式的不同,包含着单色搭配、对比色搭配、互补色搭配、近似配色、邻近色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二)中华色彩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传承表现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的建筑独具艺术气息,建筑作为一种极为直观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同样也是中华色彩文化传承表现的重要领域。
从古至今,不管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庄重神圣的寺庙、山林之间的民居,或现代化的各式建筑,都极为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等一些鲜明的色彩,经常被用于宫殿、寺庙的屋顶及墙壁,其所呈现的是一种庄重而又神圣的气息,在视觉上也将与其他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而一些普通民居更多的是会选择灰色、白色等相对简单的色彩,主要在视觉上呈现出和谐朴素的气息。
但在现代建筑的色彩搭配中,将根据建筑需求,应用“灰色+木色”“红棕色+米黄色+白色乳”“白色+象牙白+嫩绿色”“薄荷绿+乳白色+天空蓝”等色彩组合展开建筑视觉设计,这在延续并传承原有中华色彩文化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表现,将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觉感官需求。
(三)中华色彩文化在雕塑艺术中的传承表现
近年来,雕塑创作艺术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雕塑创作本身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也开始逐渐与多个行业领域相互融合,这使得传统的雕塑创作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发展空间,而在这种转变下,雕塑创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除了一些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创作思想的新颖结合,中华色彩文化也在雕塑创作的视觉艺术中带给人们极强的冲击感。
由于雕塑本身是在三维空间中所塑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呈现了高度的概括性以及象征性;结合不同的创作主题以及所要传达的情感寓意,再结合中华色彩文化,体现出不同的视觉效应。
例如,在雕塑创作中,色彩比对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应用明暗、冷暖、强弱等对比性的色彩搭配手法,可以不断增强雕塑本身的立体感与视觉冲击力。色彩饱和度也是雕塑创作过程中展现出极强视觉艺术效果的颜色搭配方法,高饱和度的颜色搭配能够带给人们更加鲜明、生动的感受,而低饱和度的颜色搭配则展现出厚重、沉稳的立体质感。而结合不同环境,雕塑的应用主题不同,在颜色选择上也具有一定讲究,若在一些相对欢脱的场景下,可以选择鲜艳、明亮的色彩,如黄色、红色等;而在相对沉静而又内敛的偏向静态的场景中,可以选择偏柔性且富有层次感的色彩,如蓝色、灰色等。
从上述色彩搭配以及方式来看,中华色彩文化在当前我国的雕塑创作视觉艺术中的传承与表现更加偏向于含蓄沉稳的一种精神品质,能够带给人们极为独特的审美韵味。
(四)中华色彩文化在现代视觉艺术中的传承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色彩文化在现代视觉艺术中的发展得到了创新,诸多设计者将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融合,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视觉作品。
例如,在广告设计领域,经常会应用到红、蓝等极具传统性的色彩,这在彰显浓郁中国风情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期许融汇其中;而在影像艺术设计领域,中华色彩也被极为巧妙地运用在内,根据不同颜色的对比以及冲击搭配,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总体来看,中华色彩文化在现代化的视觉艺术中,具有多元化的融合表现,这促进了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不断完善,通过现代视觉艺术这一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华色彩文化底蕴,彰显了独具东方魅力的色彩文化篇章。
四、中华色彩文化在视觉艺术中的传承挑战
基于现代化的发展环境来看,人们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环境中,在各种先进技术以及多元文化思想的融合下,人们开始了解更多除本国文化以外的文化内容。尽管当前的中华色彩文化在视觉艺术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但在其多样性的表现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这对当前我国的色彩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而视觉艺术本身也具有多样性,并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领域,这就导致外来文化的影响扩大,若缺乏规范管控,或缺少一些方向性的指引,则不利于中华色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在延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时代创新发展,是当前中华色彩文化在视觉艺术中传承和表现的关键课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艺术具有多样性,视觉艺术本身需要色彩的完整呈现。而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色彩不仅能够带给人们极强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是人们直观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我国悠久、丰富的色彩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华色彩文化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