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创作于1878年的《梦后》是福列早期创作中的佳作,其音乐语言与表现技法集中展现了他将浪漫主义情感与印象主义技巧相融合的特色风格。本文以19世纪下半叶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列的艺术歌曲《梦后》为研究对象,采纳音乐分析、历史文献调查以及文化研究等方法论途径,通过广泛的文献回顾与深入的文学作品解析,对该音乐进行全面细致考察。同时,运用精细的音乐本体分析,深入探讨福列如何在该作品中运用和声革新、旋律构思、节奏安排及钢琴伴奏布局等元素,以达到模糊诗歌中梦境与现实之间界限的目的。

  关键词:加布里埃尔·福列;《梦后》;艺术歌曲;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

  一、加布里埃尔·福列与《梦后》

  加布里埃尔·福列(1845年5月12日-1924年11月4日),法国作曲家,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音乐历史。福列出生于帕米耶,其父担任当地一所师范学校的校长,他自幼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尤其是在风琴演奏方面。1854年,进入巴黎的尼德迈耶音乐学校,师从L.尼德迈耶学习基础音乐知识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1860年代,他又得到了C.圣-桑斯的指导,学习钢琴演奏,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关系。1865年,福列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在随后的一年里在雷恩的教堂担任管风琴师,这标志着他创作生涯的开始。1870年起,福列在巴黎圣母院等地担任管风琴师及合唱指挥,1896年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并于1905年升任院长,1909年被选为艺术学院院士,直至1920年退休。

  福列的作品丰富,既继承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又在和声使用和旋律处理上展现出新的发展,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出现铺垫了道路。他偏爱纯音乐形式,如室内乐、声乐小品和钢琴曲等,这些作品以其形式严谨、旋律优美、和声精致和结构精巧而著称,展现了法国音乐特有的优雅和清晰。福列的声乐作品(包括广受欢迎的《月光》)和钢琴曲等均体现了他的音乐风格。此外,他还创作了多部戏剧音乐和管弦乐作品,其中《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组曲(1898年)和《叙事曲》(1881年,钢琴与乐队)尤为知名。

  福列的作品,贯穿浪漫主义至现代主义的转换期,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精细操控,有效地揭示了诗歌深层情感,标志性地推进了法国艺术歌曲的创新发展,成为历史音乐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组成部分。对于当代音乐学研究者而言,深入分析福列的创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理解音乐史上的风格转变、情感表达及艺术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福列的创作生涯可以视为法国音乐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法国音乐界正经历着从传统浪漫主义向更为个性化、表现内在情感的现代主义风格的过渡。在19世纪初,德奥兴起的一股音乐文化潮流传入了法国,舒伯特以及舒曼的艺术歌曲在法国舞台上赢得了法国人的喜爱和称赞,在此背景下,法国人逐渐迷上了这种精致、含蓄的歌曲形式。同时,19世纪受到画家流派的影响,音乐流派也出现了印象主义,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福列早期的作品便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和印象主义风格,并兼备德奥艺术歌曲的特征,福列也因此被称为“法国的舒曼”。在福列创作的高峰期,法国音乐创作发生了变化,在反大歌剧的背景下,法国作曲家转移了作曲方向,向室内乐和中小体裁的作品进军,这也潜移默化影响着福列中后期的创作。在其中后期的创作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他已经摆脱德奥艺术歌曲的套路形式,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他的艺术歌曲和室内乐流传最广,鲜有大型的交响作品。因此,某种程度而言,福列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于“小作品”,它们代表了经典的法国式音乐风格,形成了法国音乐柔美细腻、小巧精致的气质。

  福列的艺术歌曲创作,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风格的变迁,而且展现了他个人对音乐表达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艺术歌曲中的音乐语言细腻而富有表现力,善于通过和声的微妙变化和旋律的流动性来描绘情感的细腻层次和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

  在福列创作的诸多艺术歌曲中,《梦后》是传唱至今的代表佳作,充分体现了他如何将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来创作出富有表现力作品的能力。该曲是福列的早期作品,作曲于1878年秋天,正值福列与未婚妻解除婚约,其友布希努(法国诗人)劝他为诗谱曲,曲目的歌词便来自布希努翻译的意大利托斯卡拉地区流传的一首诗歌。原诗抒写了在梦境里见到爱人温柔的音容“在梦中,你的容貌是那样的迷人,在火热的梦幻中我梦见了幸福,你的双眼是那样的动人,你的声音是那样的纯净又动听。你光芒四射就像被曙光照亮天空一样。你召唤着我,我离开的大地,我们一起出发向光明飞去,老天为我们清除一切阻挡的云彩,耀眼的光芒和圣洁的前所未有的光辉,争相辉映,唉!唉!忧愁使我从美梦中惊醒,我始终呼唤着你。啊,可恨的夜,请把梦境给我,还给我,回来我这,夜啊!回来吧!”

  福列在《梦后》的音乐中描写主角所恋慕的美丽女性出现在梦境,一起飞向光明的天空。梦醒,幻想破灭,主角恳求梦幻回来,他悲痛的呼叫,只换来无情的声响。这首歌的整体感情基调是伤感且轻柔的,就像在梦里和梦醒时分那种模糊朦胧的情绪。时至今日,《梦后》仍是各种音乐会经常出现的曲目,其歌词内容与情感,无论歌者是何性别都能很好代入其中,真情演绎该作品。

  二、音乐本体探究

  (一)曲式和声分析


  本曲目是福列早期作品中的佳作,具有浓郁的法国浪漫主义气质,但在作品中也能清晰感受到结构及和声处理并不完全规整,如少数出现的调性模糊情况。经分析该首曲目的曲式为AA1B三段体结构,主调为d小调,但在曲目中也多次出现转调、离调与同主音大小调的创作技法,节奏为3/4拍,Andantion小行板中慢速。

  《梦后》能传唱至今,经久不衰,以音乐本体的角度来考量,是钢琴伴奏和歌曲旋律相辅相成的结果。福列在给歌曲配的钢琴伴奏中,能从中看出对音乐的严谨,每个音符都经过再三斟酌与推敲,钢琴伴奏中大量使用了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这种简单的伴奏却把“梦境”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歌曲旋律大量使用了“三连音”,配合着钢琴伴奏,连绵不断的丰满织体贯穿整首作品,以其和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展示了福列对音乐语言的深刻理解。该作品中钢琴伴奏部分表现了复杂的和声技巧和精细的音乐结构,为理解福列的音乐风格提供了重要视角,理应探讨该作品钢琴伴奏的和声特点、结构安排及其对整体情感表达的贡献。

  曲式结构:A48=[A15(a8+b7)+A115(a18+b17)+B18(c8+d10)]

  作品中A乐段(1-15小节)开始时是以d小调主音柱式三和弦进行展开,在第三小节出现第一次转调,以C大调主音七和弦行进,对比之前的三和弦,此时人声加入并包含旋律上行的级进与力量的渐强,听感上也逐渐饱满,之后开始出现大量的离调,如a乐句中的4-7小节就先以F-bA-e-d的调性转变,但从和声分析的角度来说,此处的转调也可以考虑是离调以及和弦外音,但是需要考虑的是此时的旋律出现大量的经过音,再配上和声色彩,此处的听觉效果还是偏向大调声效,在经过综合分析后得出此处的和声应当考虑其为转调的功能进行,这也是全曲和声功能较为特殊的地方。
 

 
  在b乐句(9-15小节)开始部分,回到了d小调,以主功能进行展开,但在仅仅一个小节后,整体和声色彩开始转向下属功能组,第10小节的那不勒斯和弦出现并持续,之后出现s-D+6-T的正格完美终止,此时也标志着A乐段的结束。A1与A乐段相比,除了和弦更为饱满之外,如和弦功能组等都趋于一致,应当看作是之前乐段的变化重复,二者在结构上亦为平行乐段,不同之处出现在26小节及其以后,可以明显感觉到情绪正在逐渐递进,但也仅限于旋律的变化重复,和声功能同样是以下属功能组那不勒斯和弦进行,此处可以看成g小调的离调,评判整个乐段结束的标志是本首曲目第一次出现的同主音大小调D大调的主功能,此功能组的出现标志A1乐段结束,当然此结论的得出也同样参照了旋律走向。

  B乐段是全曲的情绪最具感染之处,旋律是此段的重点,如果将之前比作呢喃的诵唱,此处就是强烈的呐喊,和声功能与前段区别不大,主要是以C大调与bB大调的属功能以及d小调下属功能进行,还有其他的离调如40小节出现了a小调的和声倾向,但此处福列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和声走向进行处理,而是在此和弦后紧跟了D+6和弦,虽然符合常规的和声进行规律,但这种处理却并不多见,这也正体现了福列创作技法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二)旋律情感分析

  音乐旋律方面,福列在《梦后》中运用了多种和声技巧,包括模糊的和声关系和非传统的和弦结构,这些技巧不仅展示了他对和声的创新运用,而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得听众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诗歌所描述的梦幻与现实之间的情感冲突。在旋律构建上也显示了高度的创造性,多次出现的经过音,以及向心环绕音使旋律线条流畅而具有弹性,级进与跳进手法也能够灵活地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

  在《梦后》中,加布里埃尔·福列精心设计的旋律不仅体现了高度的创造性,还与歌词中描述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情感冲突形成了深刻的共鸣。

  在a乐句1-4小节,此处大山型旋律线条渐强的同时,加上三连音音型的流动感,通过旋律的柔和起伏和流畅性,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在音乐响起的瞬间就使听众能够立即感受到一种超脱现实的情感体验。福列在旋律上的巧妙构建,第5小节处运用了非传统的和声技巧和模糊的和声关系,在旋律中选用了大量的经过音,加上与之前同样的三连音,此处旋律方面的模进,以及渐强后再渐弱再渐强的力量反复,这些技巧不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而且使听众能够体会到诗歌所描述的梦幻与现实之间的模糊边界。

  旋律在这里不仅是情感的载体,也成了将歌词中的意象转化为听觉体验的桥梁。在处理细腻的情绪变化时,福列展现了他在旋律构建上的精确度。例如,b乐句9-11小节,通过旋律的柔和波浪形线条和细腻的动态变化,以及最后乐节的长音,精确地捕捉了歌词中的温柔与纯净,这种旋律上的细微调整,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层次,也让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歌词所描述的情感细节。

  福列通过旋律的构建,不仅在时间上推进了音乐的发展,还在空间上创造了一种情感的广度和深度。第24-28小节,旋律的升高配合着和声的开放感为下段的反转留下铺垫,同时也象征性地描绘了一种向着无限和未知延伸的空间,从而加强了歌词中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福列的旋律不仅在情感上与歌词相呼应,也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旋律的发展和变化,福列为歌词中的叙事增添了动态性和进展感。在B乐段中诗歌达到情感高潮的段落,30-34小节福列通过旋律的跳进级进与变音,以及大量的离调,有效地传达了诗歌中梦境破灭的悲愤与无奈,这种旋律上的处理不仅增强了歌词的情感表达,也使得音乐和文本形成了完美的同步。

  在34-38小节作品即将结束的部分,通过旋律的回落和力度的渐强,福列巧妙地表达了从梦境回到现实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落差和渴望,使得歌词的叙事和情感得到了完美的音乐体现。尾端中42-47小节,旋律的呈示回归及和声的温暖处理,则反映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失去的无奈。
 

 
  (三)演唱技巧分析

  在音乐演绎领域,歌者对所演唱作品的深入理解是实现精准演绎的前提。这种理解不仅包括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准确发音,还涉及作品情感内涵的深层挖掘、旋律与伴奏的细致分析,以及在演唱过程中对气息运用、技术执行细节和情感表达的精确控制。歌者需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策略,逐层深化对作品的解读和表现,以期达到对作品的全面把握和完美呈现。这一过程要求歌者在艺术理解、技术掌握和情感投入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性的深入分析和精细化操作,以确保演唱的深度与准确性,从而更好地传递作品的艺术价值。作为法国艺术歌曲,欲演绎好该作品,精准的法语发音必不可少,福列创作的艺术歌曲都很符合法语诗歌的音韵规则,高低起伏的旋律,大致与法语元音的明暗相吻合。歌词演唱中要特别区分明元音[e]<i>和暗元音[o]<u>的色彩差别,让作品有层次感,变得更加生动。前文说到《梦后》的感情基调是伤感且轻柔的,要把那种渴望爱情,却爱而不得的情感表现出来。歌者演唱时可以在脑海中塑造一个与歌曲情感相符合的角色,以便于更好地进入演绎作品所需要的感情状态。

  结合发音、情感、旋律伴奏这些因素,不难得知《梦后》这首作品并不是那么容易演唱,甚至并不比一些咏叹调简单。为了塑造“梦境”感以及匹配伴奏意境,这要求歌者在演唱时歌唱线条要均匀、沉稳,声音位置要始终统一,保持叹气感,让声音随气息而动。歌者的音色应该用“半声唱法”来塑造,半声和弱声相结合,以达到在梦中的感觉。若是声音不平稳或者声音过强,就会让歌曲丢失点意境,仿佛梦被惊醒一样。

  谱子开始有“dolce”的音乐术语,要求歌者柔和的演唱,再结合歌词“Dan sun sommeil...”(在睡梦中……)和开头级进的旋律,仿佛叙事一般,将梦境缓缓展开,整首歌是情绪的逐渐递进,一直到“helas helas triste reveil des son ges!”(唉,唉,忧愁让我从梦中惊醒)感情需要迸发出来,这里也到达了歌曲的高潮,最高音仍然要求歌者音色的统一,同时声音需要有张力,歌者要用强有力的横膈膜保持住支持力,以助唱出更好的音色,更好的演绎作品。

  三、《梦后》中的文学诠释

  基于布希努翻译的意大利托斯卡拉地区流传的诗歌,加布里埃尔·福列的《梦后》不仅是一首艺术歌曲,而且是文学与音乐融合的典范。原诗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梦中与爱人相遇的美好画面,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刻的留恋。诗中的情感波动,从梦境中的幸福与光明到现实中的忧愁与呼唤,为福列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音乐创作的灵感。诗歌原文本与音乐情感的对应“在梦中,我是多么的幸运,我梦见你美丽迷人的容颜”,通过描述梦中爱人的容貌,传达了一种深切的温柔和幸福感。福列在音乐中通过柔和而温暖的大调属功能来对应这种感觉,旋律线条可能轻柔而流畅,以音乐的方式复现文本中的迷人和幸福。“温柔的眼睛和你动听的声音”强调了爱人的眼神和声音给诗人带来的深刻印象,在音乐中,利用歌唱者明亮的音色和清澈的旋律来表达这种动人和纯净。“你在呼唤让我离开这大地,让我们奔向那永恒的光明”描述了想与梦中女子一起向往光明和自由的强烈愿望。福列通过节奏的加快、旋律的浮动以及力量的坚定来传达这种召唤和飞翔感觉的愿景,象征着一同向着希望和光明的旅程。

  “天国为我们打开了大门,闪耀出万道金光,圣洁的光芒灿烂辉煌”,此处的诗句通过描绘一幅清扫阻碍、追求光明的画面,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音乐中,福列使用宽广的和声和流畅上升的旋律线条来表现这种壮丽的景象,通过音乐的力量展现其交相辉映的美好。30小节处,同主音大小调的结束和弦预示完满,但旋律的八度回落也预示着情绪的转折。紧接着“但忧伤,它又惊醒了美梦,黑夜啊,快还给我甜美的梦幻”,这两句诗表达了从梦中惊醒的失落和对爱人的深切呼唤。在音乐上通过突然的调性转变来表达这种忧愁和惊醒的情绪,同时,旋律中穿插着对爱人的呼唤,既有温柔的回忆,也有无法触及的遗憾。“来吧,啊,美妙的夜晚,来吧,来吧,神秘的夜晚”最后这句诗通过对夜晚的呼唤,表达了对梦境美好时光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福列通过重复的旋律主题和渐强转减弱的动态行进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渴望和呼唤,情绪回落中既有对梦境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结语

  作为音乐与文学融合的典范,福列巧妙地利用和声变化和曲式结构来反映诗歌的情感弧线,和声的处理也既复杂又细腻,能够精确地表达诗歌中的每一个情感细节,通过这种方式,福列不仅展示了自己在音乐构造上的技巧,也使得音乐内容与文学意象紧密相连,创造了一种听觉与心灵上的共鸣。在旋律方面,音乐既坚定又忧虑,同时又充满表现力,不仅捕捉了诗歌文字的直接情感,还能够传达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深度。这种旋律上的情感表达技巧,使得聆听过程成为一段深刻的情感旅程,让听众能够直接体验到音乐与文学之间的无言对话。在文学意境层面,福列展示了如何通过音乐来增强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这种跨艺术的创作方式激发了对音乐与文学融合可能性的探索,推动艺术歌曲创作向更加深入的情感和表现力发展。当代的艺术歌曲创作及改编屡见不鲜,这也正是鼓励作曲家和演唱者深挖文学作品的内涵,通过音乐来探索和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象,从而创造出既有深度又具表现力的作品。当然,佳作的诞生也依赖于对音乐和词汇细节的深刻理解以及情感的真挚投入,这对现代艺术歌曲的演唱者和创作者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和技术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天琦.法国艺术歌曲《梦后》的风格特征及演唱特点[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2]栾澜.福列艺术歌曲《梦后》演唱分析[D].云南大学,2021.

  [3]蔡勉.法国艺术歌曲《梦后》演唱技法研究[J].当代音乐,2019,(4):118-12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