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声乐表演是一门“声情并茂”的艺术,它不仅讲究扎实的演唱技巧,还注重作品情感的完美展现,通过带动观众自身的情感体验,激发受众内心的情感,引起共鸣,从而打动观众。这就需要表演者注重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准确掌握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的特性,运用多样化策略淋漓尽致地演绎声乐作品。本文首先对声乐表演中情感表达的特征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最后探析了声乐表演中情感表达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声乐表演;课程思政;情感;表达;策略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还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丰言人们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声乐演唱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情感是声乐艺术与主体内心生活的桥梁,为了给听众带来更为震撼的体验,演唱老除了要注重演唱技巧的演绎外,还要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在情感并利用一系列情感表达策略传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一、声乐表演中情感表达的特征
声乐表演中的情感是演唱者对自身表演作品所持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整个表演的灵魂所在。为了更好地落实声乐表演艺术情感的表达,需要首先明确情感表达的特征。把握情感表达的具体特质。
(一)理解性
情感表达类型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在艺术作品中间接感受情感体验,又被称为审美情感:其二,在生活中直接感受情感体验,实际上,在声乐表滨中,情感大多屏于审美情感。“演唱老对声乐作品情感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对作品描写的艺术形象的理解而展开的,以此才能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核与情感内涵,为此,演唱老必须全方位的分析声乐作品,从作者、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民族风俗、歌词乐谱等方面入手,深入思考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诉求。
(二)选择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声乐表演也是如此.甚于声乐情感表达的理解性与个人情感经验的差异性。对于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演唱老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在情感表达上也会存在许多差异,从而会使歌曲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例如,在演唱《拉美莫尔的露琪亚)时,歌手卡拉斯和萨瑟兰就形成了不同的情感表达:卡拉斯注重情绪的抒发,使得作品中的角色显得更加雄壮,更具气晚:萨瑟兰的歌声偏向柔和,人物形象也因之偏向柔和,此外,随着演唱老自身阅历的增长、知识体系的丰富与滨唱技能的提高,其演唱个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段的情感体验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在处理声音和情感上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三)想象性
在演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全面分析、领悟,掌握作品的旋律、节奏、节拍等技术问题之后,还需要结合自已的想象,建立感性思维,深入声乐作品的情境之中,准确把握角色定位,着重于对音乐主题与情绪思想的理解,切实表现角鱼的思想情感,将之转化输出为能引导观众对作品情感进行领悟的听觉盛宴,想象是进行情绪体验的重要途径,是演唱者创造出体现一定内容艺术形象的基础,演唱者的想象力越强,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就会越深刻、越具体,从而可以在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和自身的情绪经验基础上全身心地进行演绎,更有力地表现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优化听众的视听体验。
(四)真实性
声乐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声乐表演是演唱者对音乐的二次创作,是在演唱老在自身情感领悟的基础上对音乐主能律进行的二次创作和主题表达.为了能让观众全面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内涵,演唱者必须植根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并利用艺术化的演唱处理技巧最大限度地将作品的艺术价值展现出来。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既要有对生活中真情实感的深入体验,又要有艺术夸张的演唱技巧。一个是生活的真实,一个是艺术的夸张,二者在歌唱表演中需要“适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恰到好处”的审美愉悦性,形成约定俗成的审美定势,才能为人所理解。
二、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优秀的声乐表演离不开情感的承托,离不开情感的表现。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只有“声情并茂”地进行歌唱才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引起共情,感受情感之美;同时还能“以情带技”,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与表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品的艺术性,获得理想的舞台效果。
具体来说,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推动审美体验
在声乐表演中蕴含着演唱者对作品、观众对演唱者演唱的两次审美体验。在演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时,要对作品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进行分析,明确作品的情感指向,演唱时的轻重缓急与作品情绪相契合,以情带声地进行演唱。表演者通过自身声情并茂的演唱,可以将这种自身体验转化为一种能够被观众所感知的艺术形式,为观众传达出作品的意蕴,同时运用娴熟的技巧传达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时推动观众进行审美体验,与观众达成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很容易被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打动,全身心地关注音乐,沉浸在演唱者带给自己的音乐情境,从而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
(二)引发情感共鸣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如果说“声”是我们的躯体,那么“情”便是灵魂,只有声情交融,才能使乐谱内在的精神具有生命力,才能使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当演唱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并将自己的情感与观众分享时,便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会让观众沉浸在演唱者的歌声之中,也会使他们对声乐作品和演唱者产生深刻和持久的印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依靠演唱者全面发挥自身扎实演唱技能之外,还要注重表情、肢体语言等细节,以便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激发观众自身类比体验并形成‘我有同样经历’的认知效应,从而达到打动观众、引发共鸣之功效”[3]。
(三)深化艺术表达
在声乐表演中,情感表达不仅能推动观众进行审美体验,引发情感共鸣,还是深化作品艺术表达的关键。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情感实际上是为声乐作品注入灵魂。一首作品积聚了作词、作曲家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等,他们借助音符、旋律的变化,将情感融入其中;而声乐演唱则注重通过音乐语言来传递情感信息,并将其融入艺术创作当中。虽然一首声乐作品所提供的意境和范围有限,但艺术创作是灵活多变的,演唱者需要在准确把控声音的同时,注重旋律线条与情感的融合,灵活地以作品情绪的变化引导音色、力度、速度等进行变化,凸显作品情感的诠释与表达,让声音充满动感,使表演时的情绪鲜活、真实、准确,使情绪的起承转合合情合理,从而实现声与情的统一。
三、声乐表演中情感表达的提升策略
在声乐作品表演中,有效提高情感的表达,需要依靠演唱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掌握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基调,把握作品的节奏与旋律,实现表演主体对于作品认同,并通过恰当的演唱处理展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与情感内涵,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体验。
具体来说,声乐表演中提高情感表达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提高文化素养
现阶段声乐专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在课程的安排上通常是专业技能占据主要位置,注重演唱技巧的传授。经过长期专业的训练,声乐专业学生大多都具有过硬的演唱技术,而且现代声乐舞台设备十分先进,能够创造理想的舞台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演唱。在这一训练模式下,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待加强;加之学生生活阅历相对匮乏,因而不能深刻理解声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也就无法通过自身的演唱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为了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并将其更加细腻地表现出来,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声乐课中全面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因此在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即以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为目标,将德育教育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内容全面渗透到声乐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声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不同题材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艺术,可通过学习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建立与相关历史、民族、民俗、语言、器乐、舞蹈、地理等学科的联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声乐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文化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声乐作品,精选那些具有时代价值取向、主流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在教授呼吸、共鸣、发声等技能的同时,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渗透给学生。在众多优秀作品中,红歌是贯穿课程思政理念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在声乐教学中可将其按照地域、民族、时代、主题等划分成不同系列,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曲风格和发展背景,掌握不同时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与发展史,体会红歌所蕴含的强烈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例如,充分强烈爱国情怀的《歌唱祖国》《保卫黄河》《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我和我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在歌曲教唱时,要注重演唱的细节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悟我国红色经典歌曲的魅力、文化涵养和思想情感[4],使学生在掌握相关演唱技巧的同时又能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领悟强烈的爱国情怀,树立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除了在声乐教学课程上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一方面,可以科学利用现代化技术扩展音乐文化教学空间,通过相关的音乐文化网站、公众号、微博、短视频、APP等平台搭建数字化教学模式,拓展综合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在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点,完善素质教育的思想政治升华[5],通过对作品的全面讲解与演唱示范,扎实学生的技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走访相应的文化博物馆、实地采集民间民俗音乐、参加音乐家的交流会、组织音乐作品的探讨会等,通过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相关知识,切身感受相应的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深入理解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声乐作品中的每个音符、每个词句都凝聚着词、曲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想准确、深刻地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必须全面掌握作品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
首先,要重视演唱作品的背景分析,从作品的创作意义中挖掘深层的文化内涵。很多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韵味,饱含作者对当代社会、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因而要渗透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与地域风情,准确定位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内涵。如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声乐作品多为抗战题材;改革开放时期,声乐作品多讴歌新时代社会的繁荣发展;21世纪,多样化的题材纷纷涌现,并以和平发展、幸福安康为主流。因此,从作品的背景入手,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内容,也更容易读懂一些歌词的描述。
其次,要透彻分析作品的歌词,领悟作者的创作思想。优秀的声乐作品其歌词都具有高超的节奏韵律和文学色彩,词句具有很强的歌唱性,能高度概括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因此,要反复朗读词句,熟读歌词,找到语感,从语言与文学角度上透彻分析作品的一字一句,身入其境之中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例如,诞生在战乱时期的《玫瑰三愿》,作者以玫瑰花隐喻自己,托物言志,借“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表达作者希望早日结束风雨飘摇,借“红颜常好不凋谢”希望祖国早日重现繁荣的景象,反复吟诵,体会作者深深的忧愤之情,从而带着这种情绪进行演唱。
最后,要全面掌握作品乐谱的音乐元素,理解作品细微的情感变化。作品乐谱上的音符、速度术语、力度术语、表情术语等是演唱者情感表达的重要依据。因此,演唱者要认真阅读乐谱,分析乐谱上力度术语、表情术语等元素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深入把握作品的旋律,认真分析主旋律的音调和节奏,精准地了解每个音符之间的关系,抓住重点音符,抓住作品词曲与作品情感脉搏的结合点,从而进行二度创作,完整地演唱出作品的艺术形象。例如,蒙古长调歌曲《鸿雁》,单二部曲式,通过乐谱中的“悠扬地”“中速”,以及节奏强弱的对比、音阶的跳进能够充分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三)合理运用演唱技巧进行情感表达
演唱技巧是声乐作品情感表达的“硬件条件”,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为使演唱做到“声情并茂”,就要合理设计作品的演唱技巧,如咬字吐字、呼吸控制、音色变化等,使生传达出准确的情感。
首先,在咬字吐字上应结合作品的语言特点及其发音规律,做到发音准确、咬字规范、吐字清晰,以便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演唱者可由吐字入手,分清每个字涉及的元音与辅音,合理安排韵头与韵尾,正确发出每个字的音节和声调,精准控制声音的长短与强弱,保证咬字吐字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对于采用方言、外语的作品,要注意体现作品的语言美感,灵活处理咬字吐字,如演唱山西梆子时,要注意不分前后的鼻音、合口的声母、卷舌开口的韵母等。此外,还要根据歌曲的情感要求适当运用连音、断音、颤音等技巧,合理控制音量和音高,如在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时可减弱音量,放慢速度,保持轻松流畅,尽量使平缓的声音持续到曲尽之处。
其次,在呼吸控制上要自然流畅,灵活采用多种呼吸技巧展现出情感的变化。演唱中的呼吸控制是依据作品的节奏、旋律、句法与情感变化等因素确定的,一般欢快的乐曲要像感受芬芳的花香一样去吸气;悲伤的乐曲要像“哭泣”一般去调整自身的气息[6];对于旋律起伏较小的部分,适时地呼吸和延长音符的持续时间,更能突出某些情感的延续和强调;在处理相对变化较多的大调音时,则应用均匀呼吸开阔音乐线条,在大跳位置使气息均匀下行,呈现一定的颗粒感。
最后,要合理运用音色表现作品的情感基调。音色是表现情绪情感的基本定位,不同的作品需要用不同的音色演唱。一般来说,表现幸福、快乐、活泼、奋发向上等情绪情感时,音色偏明亮些;表现爱情、赞美、祈祷、思索等情绪情感时,音色相对圆润;而表现悲痛、残暴、恐惧等情感时,就要采用比较暗的音色。另外,在多人演唱的作品中,虽然彼此之间的音色相互影响,但要时刻保持自身音色的一致性,合理地发挥出自身的音色特点,让观众从每一个角度上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情感输出。
(四)恰当运用形体语言辅助情感表达
声乐表演艺术包含“唱”与“演”两个重要元素,即运用演唱技巧与形体语言创造声乐作品,从听觉与视觉上完美展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形体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体态姿势等表达情感的无声的交流形式。形体语言受情感驱动,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能给观众带来更为直接的视觉冲击与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面部表情是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鲜明、最形象的表现部位,可以传递出喜悦、愤怒、悲伤等情绪。如在表达喜悦情绪时,嘴角上扬,眉毛平展,眼神透彻明亮;在表达悲伤情感时,嘴角下拉,眉毛紧皱,眼神黯淡无光;表达愤怒情绪时,嘴角下垂,眉毛紧缩,面容拉长。尤其是眼神,要随着作品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在赞美大自然的作品中,演唱者的眼神要有远有近、有左有右,仿佛置身自然之中欣赏风景。除了传递情感,演唱者还可通过“微笑”形式展现个人的自信与魅力,从而使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进而感染观众。
肢体动作是头、手、脚等部位的动作,通过动作的幅度、力度和节奏等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表现作品的情感和张力。一般来说,头随眼动,身随头动,头部上下左右移动不宜超过45°,且根据演出场地和作品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如演唱抒情类的作品常左右水平移动,节奏快的欢快作品常在重拍时快速有力地点一下。手势的变化根据演唱者当时的情绪需要即兴而作,通过手势的幅度大小、动作的轻重缓急、单手或双手表现情感的层次,手的起落要符合音乐的律动,做到自然、恰到好处。脚上的动作同样要与所表现的音乐情感相统一,与音乐旋律相协调,如在高潮部分可用力跺脚以表现高昂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肢体动作要以辅助歌唱、烘托氛围为目的,不应过多,且要自然、协调,做到随情而动。
体态姿势是演唱者整体姿态的呈现,是其内在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更是演唱者内心情感和歌曲意境的直接反映[7]。在声乐表演中,要保持一种自然积极状态的姿势,要精神饱满、落落大方,以身体姿势配合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如在演唱节奏性和舞蹈性较强的作品时,要恰当地以身体律动配合节奏,增强舞台感染力;在演唱舒缓的作品时,要保持柔美的体态,小幅度地做动作,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结语
作为一种“声情并茂”的艺术,声乐表演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扎实的演唱技能,还要注重情感的融合,以声带情,以情动人。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是整个表演的灵魂所在,它基于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想象,并以自身的社会阅历、知识体系、演唱经验的积累而提升。“声情并茂”地进行演唱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引起共情,感受情感之美;同时还能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技能与表演能力,深化艺术表达,获得理想的舞台效果。因此,探索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的提升策略是每一个声乐表演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声乐表演者必须广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感受作品中的深厚情感,并在演唱实践中合理运用演唱技巧与形体语言进行情感表达,增强演唱的艺术魅力,从而给观众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最终为弘扬主流文化、传播正能量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白雪.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问题解析[J].黄河之声,2020,(14):16-17.
[2]张良宇.声乐歌曲中美声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策略[J].艺术品鉴,2023,(06):151-154.
[3]孙冬,赵儒衿.声乐演唱中美声演唱的情感表达策略探析[J].明日风尚,2023,(12):52-54.
[4]邵侠.声乐演唱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36):157-160.
[5]王文汇.新时代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思政课程”[J].北方音乐,2020,(10):110-112.
[6]肖磊.声乐表演中情感表达运用策略浅析[J].河北画报,2023(10):112-114.
[7]程鹏春.声乐演唱中的身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研究[J].艺术评鉴,2023,(22):68-7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