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 » 正文

  摘要: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的中部,山体连绵起伏,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地区。尽管该地区开展了多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但是由于降雨量较大,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及构造等因素十分复杂,地质灾害危险性难以评价和量化,承灾体数据调查和获取难度大,区域风险评价的质量和精度一直不高,研究进展缓慢,难以满足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和应急管理的需求。本文通过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及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市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及风险性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研究表明,五指山市人口较少,地质灾害危险程度总体不高,大部分地区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城镇周边及公路沿线两侧区域。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承灾体;易发性;五指山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的中部,其境内山岭连绵,群山环抱。受区域地形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山体平地地区、深切河谷及山前堆积区,特殊的山地加之一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及较多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该区域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类型,是海南岛地质灾害发育最密集的地区,每年政府都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

  2015年,五指山市完成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其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工程地质选址,项目规划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是由于该地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及构造因素十分复杂,加上该地区降雨量较多,特别是最近10年的建设造成地形改变较大,出现了一些地质灾害防治建议严重滞后。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急需进行一次新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研究工作,通过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在已有的资料上进一步提高精度,并利用新的评价方法,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1.1研究区概况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五指山腹地,西邻乐东黎族自治县,南抵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北濒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自治县。其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北纬18°38'~19°02',东经109°19'~109°44',总面积约1144.28km2。

  地势呈四周高,中间低,北、北东、南、西南高,沿昌化江河谷走向地势较低。山地面积约1050km2,占总面积的92.9%,海拔800.13m~1867.10m;中南部和东南部为山涧洼地,海拔300.54m~500.78m,地势较平坦,坡度较缓。

  本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有长城系(Ch)、志留系(S)和白垩系(K)。

  长城系(Ch)。出露的地层为峨文岭组,分布于五指山市毛阳镇地区,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为大理岩、石英岩、石英片岩、千枚岩。

  志留系(S)。出露的地层为陀烈村组、空列村组等,分布于五指山西南部、南部地区,岩性为变质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绢云板岩、千枚岩、板岩、粉砂质板岩、结晶灰岩等。

  白垩系(K)。出露的地层为六罗村组、鹿母湾组、报万组分布于五指山市北部、西北部地区,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流纹质火山岩、安山岩。

  同时本区岩浆侵入活动较强烈,主要为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侵入岩,大面积分布于五指山中部。分布的构造主要是断裂构造,规模较大的断层有东西向尖峰-吊罗断裂带(F1)、北北西向田岸断层(F2)和北东向番阳断层(F6)及南发头领断层(F7),其他断层规模较小。1.2数据源及其预处理

  收集整理最近的卫星遥感数据(局部重点区采用购置方式),其精度满足1:50000和1:10000比例尺的工作要求,采用GF-1/B/C/D,GF-6(2.0m)、ZY-1/2/3(2.1m)及GF-2(0.8m)卫星数据,使用ArcGIS10.8软件平台对数据源进行处理。

  1.3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五指山市地灾灾害较发育,主要类型为崩塌,分布和发生于公路两侧边坡和削坡建房形成的高陡斜坡上。诱发崩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坡陡边高,降雨量较大且时间长,在加上当地认为削坡建房活动的影响。崩塌种类有土质崩塌、岩质崩塌和岩土质崩塌,以土质崩塌为主。

  崩塌物源以土质崩塌为主,岩质和岩土质崩塌零星分布,土质崩塌72处,占崩塌调查点总数的90%;岩质崩塌5处,占崩塌调查点总数的6.25%;岩土质崩塌3处,占崩塌调查点总数的3.75%。
 

 
  1.4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五指山市地质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特征显著,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与该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1)空间分布规律。五指山市的地质灾害绝大多数分布于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的低山丘陵边坡地带。地质灾害点沿公路呈线状密集分布,沿国道、省道以及“村村通公路”的边坡。在居民聚居区呈面状或点状分布,主要集中在水满乡新村村委会、水满乡牙排村委会、番阳镇万透村、报隆村、毛农村、南乐村等斜坡地带。

  (2)时间分布规律。五指山市地质灾害在发生时间上与雨季时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每年的5~10月为雨季,是地质灾害高发期;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是地质灾害低发期。台风和持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又是地质灾害主要引发因素。

  (3)行政区域分布规律。五指山市镜内各乡镇地形地貌、区域面积、地质构造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一,类型与数量差异较大。五指山市通什镇、南圣镇、毛阳镇、潘阳镇、畅好乡、毛道乡、水满乡六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育。其中,以通什镇、畅好乡、水满乡的崩塌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受灾威胁较严重。各乡镇地质灾害发育。

  2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截止目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已经发展了很多,比如层次分析、逻辑回归、信息量确定性分析、频率比法、数值分析及概率分析等方法以及一些混合的方法。信息量法是由信息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预测评价方法。由于其物理意义明确,概念清晰,得以广泛应用。

  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信息量模型反映了一定地质环境下最易致灾因素及其细分区间的组合。具体是通过特定评价单元内某种因素作用下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与区域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相比较实现的。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1分区方法


  在易发性评价基础上,选择降雨、人类活动工程作为地质灾害诱发因子,基于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采用统计学模型,计算在一定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按照近似性原则,将评价区划分为地质灾害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两个级别。

  3.2地质灾害危险性计算与分区

  五指山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700mm至2000mm,降雨多集中在5月~10月。根据五指山市气象局提供的2001年至2020年年均降雨量资料,五指山市境内东部年降雨量较高,降雨中心分布在东部的水满乡,年降水量均大于1940mm。

  人类活动工程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斜坡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因子的选取中,对人类工程活动按距离进行多环缓冲区分析,并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0~50m、50~100m、100~200m、>200m。

  通过ARCGIS的栅格计算功能,将诱发因降雨量图层与综合易发性图叠加计算,得到危险性综合信息量叠加图。最后通过统计学中常用的自然断点法将危险性信息量栅格叠加图重新分类后,将本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划分为二级:低危险区、中危险区,最后形成最终的五指山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区图。
 

 
  3.3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结果,五指山市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划分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两个级别。地质灾害中危险区面积124.0km2,占全市面积的10.83%;地质灾害低危险区面积1021.0km2,占全市面积的89.17%。

  4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3个评价因子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得到调查区综合信息量值(I)。最后通过统计学中常用的自然断点法对综合信息量值进行重新分类后,将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三级,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4.46km2,占全市面积的1.27%;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1044.0km2,占全市面积的91.18%;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86.5km2,占全市面积的7.55%。

  5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建议

  针对海南五指山市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风险评价结果,我们提出以下防治对策与建议,旨在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可能造成的损失。

  5.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首先,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地面观测站、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监测网络的建设不仅可以覆盖广泛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还能够精确捕捉地质变化的微小信号,为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加强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也是关键所在。需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其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对于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多渠道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达给相关部门和群众。同时,还需要加强预警信息的解读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5.2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

  对于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工程措施包括加固、护坡等,旨在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隐患;非工程措施则包括搬迁、避让等,旨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制定治理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灾害类型、治理成本等因素,确保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治理工程的监管和验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为地质灾害的防范提供坚实保障。

  5.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

  地质灾害防治不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活动是提高群众防范意识的重要途径。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向群众普及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预警信号及应对措施等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媒体平台,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片、短视频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可以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灾害发生情况等信息,提醒群众关注地质灾害风险,做好防范准备。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还可以引导群众正确应对地质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对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5.4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政策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法规政策的引导与规范。为此,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法规政策应明确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任务和措施,确保各部门、各单位在防治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这些法规政策还应注重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质灾害形势和防治需求。在资金投入方面,应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为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此外,还应优化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金能够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防治工作的实效。

  为了推动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还应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设定明确的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激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履行防治职责,提高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应加强对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5.5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群众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实施隐患点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规政策和推进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6结论

  本文以海南五指山市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调查、钻探等手段合方法,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及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全市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及风险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ARCGIS平台采用信息量模型,评价单元选取的评价单元栅格大小为25m×25m。根据海南省五指山市孕灾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和分布规律,选取地形起伏度、坡度、岩土体类型三个因子作为五指山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分别建立了崩塌评价模型,将研究区划分为低易发区(86.5km2,7.55%)、中易发区(1044.0km2,91.18%)、高易发区(14.46km2,1.27%)。

  (2)本文研究了降雨诱发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以五指山市2001至2020年年均降雨量作为降雨指标,叠加易发性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低危险区(1021.0km2,89.17%)、中度危险区(124.0km2,10.83%)。

  (3)研究表明,五指山市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不高,无极高、高风险区,中风险区面积为,低风险区面积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中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城镇周边和省道公路的两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