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在纺织品质量检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若实验过程操作不当,检测数据极有可能出现误差和假阳性结果,从而给纺织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法律纠纷。本文针对禁用偶氮染料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禁用偶氮染料,快速检测,混合测试,错误分析,应对方案
0引言
部分偶氮染料在特定环境下会释放芳香胺,这种化合物可能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引发过敏反应或癌变。随着生态文明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禁用偶氮染料检测已成为纺织品检测的重点监控项目。
本文系统分析了禁用偶氮染料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误差和特殊误差,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旨在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人为操作误差
1.1样品制备误差
样品如果粉碎不彻底或萃取不完全,可能导致检测数据误差。此类误差同样存在于甲醛测试和pH值测定等其他检测实验中。
1.2量具校准偏差
使用未经及时校准的天平、量杯、移液枪等量具进行称重和量取操作,也会引入数据偏差。
1.3计算错误
单位混淆是常见的计算错误,例如将实验室常用单位mg/L、μg/mL与仪器常用单位ppm、ppb等混淆,可能导致结果相差一个数量级。其他计算错误还包括样品稀释倍数失误、定容体积失误、仪器方法设置错误以及报告格式错误等。
1.4总结与应对措施
总的来说,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生人为操作误差的概率相对较小,且此类误差较容易在校核环节被发现和纠正。为进一步降低人为误差风险,相关实验室应定期对天平、移液枪等量具设备进行校准,构建严谨的多级校核体系,并针对实验人员开展定期培训。
2快速检测误差和混测导致的误差
2.1快速检测
为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部分实验室开始广泛采用“禁用偶氮染料快速检测方法”[1-2]。虽然大量文献和实验数据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快速检测结果值得信赖,但该方法确实偏离了原有标准测试方法,需要更多实验数据支持其可靠性,尤其是当操作人员对快速检测原理不太熟悉时,更容易产生误差。
2.2混合检测
将多个样品混合检测可以显著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研究发现[3],两个样品单独检测时数据准确,但在混合检测后,复合数据结果不准确,因此复测方法仍需谨慎使用。
2.3结论与应对措施
快速检测和混合检测虽然有助于降低实验室运营成本,但也伴随一定风险,且这些误差在校核过程中较难被发现。为确保结果准确可靠,快速检测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操作,并需持续监控快速检测结果与标准方法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混合检测则需制定严格的“复测标准”,仅在未检出时,方可免于复测,其他情况均需分别复测,且不得对特殊样品和深色样品进行混合检测。
3仪器和标准品等系统误差
3.1概述
禁用偶氮染料检测需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分析仪器,因此仪器的稳定性和标准品的准确性都是影响实验数据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3.2标准品引起的误差
标准品过期或存储条件不当,均可导致其在仪器上的响应值偏离真实值。如果标准品配制成中间储备液后存储不当,也会引起响应值偏高(溶剂过量挥发导致)。
3.3仪器引起的误差
通常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使用GC-MS进行定性鉴别,使用GC-MS或HPLC进行定量测定。长期未对仪器进行校准或期间核查,可能会导致样品保留时间偏移、响应值不准确,最终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4仪器假阳性问题
以4,4'-二氨基二苯甲烷(Cas No.101-77-9)为例,根据GB/T 17592—2006标准,HPLC检测波长可选240、280、305 nm之一,但在240 nm波长下有一种假阳性物质与101-77-9标准品难以分离,保留时间几乎重叠。然而许多实验室单独仅采用240 nm作为检测波长,可能会产生假阳性结果。
101-77-9与某假阳性杂质在240 nm波长下的保留时间十分接近,几乎重叠。理论上它们是不同的化合物,但在实际检测中,该杂质可能被仪器错误判定为101-77-9,从而导致假阳性结果,如图1所示。
对HPLC检测过程进行了加标验证,加标是一种常用的排除假阳性的方法,其原理是在进样瓶中预先加入已知量的101-77-9标准品。如果加标进样品在色谱图上出现两个分离的峰,则判定该物质为假阳性而非101-77-9;反之如果两个峰合并成一个峰,则可判定该物质即为101-77-9而非假阳性。
加标后,两个峰呈现合并现象但同时伴随着双冒尖现象。此现象说明,就算做了加标验证依然无法判断原有峰是101-77-9本身还是假阳性峰,如图2所示。
后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280 nm和305 nm检测波长下,101-77-9与该干扰杂质在保留时间上可以被有效分离,从而避免了发生误判的情况。因此,选择合适的HPLC检测波长对于消除假阳性至关重要。280 nm检测波长条件下,101-77-9和该物质保留时间明显被分开,如图3所示。
3.5结论与应对措施
上述系统误差大多源于仪器缺乏及时校准以及标准品管理疏漏,部分则是由于错误理解了检测标准(如检测波长选择不当)所致。除HPLC波长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假阳性外,GCMS在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中也存在类似问题[4-5]。
为降低系统误差风险,相关实验室应定期对仪器和标准品进行期间核查,及时补充标准品库存并妥善保管。如标准品已配制成中间储备液,应将其保存时间控制在2~3个月内,确保容器密封防止溶剂挥发,并每周绘制一次标准曲线(严格添加内标)。
针对HPLC假阳性问题,可选用DAD检测器并同时勾选标准中规定的3个检测波长,以便最终判定阳性结果的准确性。对于GCMS假阳性,可采用不同品牌仪器交叉比对结果,或利用HPLC仪器进行再次验证。
4实验原理引起的特殊误差
4.1案例分析
在一次能力验证过程中,我们对两家实验室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对,发现对于联苯胺(Cas No.92-87-5)这种物质,即使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其测试数据也存在明显偏差。
当时的阳性样品为标准带证物质,已确认含有两种可致癌芳香胺,分别为3,3'-二甲氧基联苯胺(Cas No.119-90-4)和92-87-5。对于119-90-4,两家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偏差小于5%;然而对于92-87-5,两家实验室的数据相差高达80%。其中一家实验室的检出值明显偏低,见表1。
为探究导致92-87-5数据偏低的原因,对119-90-4和92-87-5两种物质进行了回收率测试。结果显示,119-90-4的回收率良好,而92-87-5的回收率则严重偏低,说明92-87-5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损失,见表2。
4.2误差原因分析
经过排查发现问题出现在还原裂解过程中。92-87-5的结构不稳定,当时的实验环境为夏季高温,且使用了自来水而非冰水进行冷却,冷却不够迅速导致92-87-5继续发生裂解并转化为其他物质,从而造成测试值偏低。相比之下,119-90-4的结构较为稳定,未出现过度裂解的情况。
4.3结论与应对措施
本实验误差可通过以下措施加以预防:在夏季高温环境下适当降低水浴锅温度,并在终止反应后立即使用冰水冷却,以避免目标物质过度裂解。同时,实验室应每月进行一次标准品回收率实验,一旦发现某物质回收率明显偏低,则应立即排查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5总结与展望
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作为纺织品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提高其检测准确性至关重要。对于一些常见误差,需要提高警惕,制定更为细致的操作规程,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并及时复测、纠正发现的错误,以降低损失。而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产生的误差,各实验室之间应加强经验交流,从而减少重复试错,提高整体检测水平。
总的来说,实验室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通过不懈努力,提高禁用偶氮染料检测的准确性,为纺织品质量监控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欣卉,周瑜.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现代纺织技术,2019,27(6):79-85.
[2]钱凯,曹锡忠,丁友超,等.纺织品中禁用偶氮染料快速检测方法[J].印染,2013,39(3):41-44.
[3]胡新涛,梁花,刘霞.纺织品混合检测对禁用偶氮染料测试结果影响的探讨[J].中国纤检,2018(6):98-101.
[4]胡小钟,余建新,倪澜荪,等.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中假阳性结果的鉴别方法[J].分析化学,2000(4):411-416.
[5]黄一彤,卢鸯,廖艳芝,等.纺织品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检测中假阳性的实例探讨与改进[J].中国纤检,2015(14):77-7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