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3,3-三甲基-3H-吲哚与1,4-丁磺酸内酯反应得到4-(2,3,3-三甲基吲哚)丁烷磺酸盐(1);苯胺与1,1,3,3-四乙氧基丙烷反应得到盐酸-N-(3-苯氨基-2-丙烯亚基)苯胺(2);最后4-(2,3,3-三甲基吲哚)丁烷磺酸盐与盐酸-N-(3-苯氨基-2-丙烯亚基)苯胺反应得到一种新型菁类染料。通过对反应条件中的碱的种类、碱的用量和温度的影响,探究不同条件下分离产率的变化,对比不同条件下分离产率提高或降低的趋势。反应条件的考察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化合物1与2的投料比为2:1;乙酸钠用量为苯胺的2倍当量;适量乙酸酐;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1 h;产率为65%。
关键词:新型菁类染料;合成;丁烷磺酸盐
0引言
花菁是当今常用的最古老的合成染料之一。花菁由两个氮原子中心组成,其中一个带正电,并与一个含奇数碳的共轭链相连,共轭链上的碳原子再与另一个氮原子相连。花菁染料(Cyanine,简称Cy)是一种通过有机合成得到的染料,也是目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荧光团,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前,花菁染料已被广泛用作生物成像和检测应用的荧光标记和传感器。其中许多应用涉及染料和核酸(DNA和RNA)之间的相互作用。
19世纪50年代首次合成的经典花菁、半花菁、苯乙烯基染料、亚花菁、香豆素多聚物和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合成的芳基染料,这些结构多样的化合物类别有一个共同点,即电子共轭,它涉及分子的末端杂环/芳香亚基和中心多甲基硅烷连接体。这样的共轭分子显示出作为三个部分的结构的函数的吸收和荧光。通过改变聚甲硅烷连接体的长度或改变末端部分的结构,分子可以被设计为具有从电磁光谱的蓝色可见区域(>400 nm)到近红外区域(>700 nm)的吸收和荧光。花菁染料如果两个含氮的杂环结构相同,则称之为对称花菁染料;如果两个含氮的杂环不同,则称之为不对称花菁染料。不同的花菁染料拥有不同的光学性质[1]。
发光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是十分热门的材料,荧光是一种非常敏感和选择性的特性。即使是单个分子也可以通过其荧光检测到。荧光可以通过改变溶剂和浓度、离子、聚合物基质、压力、化学转化、辐照等多种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荧光在传感技术中的应用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高、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2]。荧光的染料是一种小型有机探针,可以提供对目标分析物的快速检测,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低成本和易操作性,在各种分析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3]。菁类染料是一类使用场景众多的荧光染料,具有吸收波长可调、溶解性良好及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蛋白标记、生物活性物质检测、蛋白标记、活体和细胞成像及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4]。
本文首先以2,3,3-三甲基-3H-吲哚和1,4-丁磺酸内酯反应得到化合物4-(2,3,3-三甲基吲哚)丁烷磺酸盐(1);苯胺和1,1,3,3-四乙氧基丙烷反应得到化合物盐酸-N-(3-苯氨基-2-丙烯亚基)苯胺(2);1和2在最佳条件反应,以中等收率得到一种新型的菁类染料。染料合成过程具体见图1。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TU-1901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磁力加热搅拌器;旋片式真空泵;电子天平;旋转蒸发仪;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
1.2反应步骤
1.2.1原料1的制备
在50 mL干燥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3,3-三甲基-3H-吲哚(1.59 g,10 mmol)和1,4-丁磺酸内酯(4.5 g,32 mmol),用N2置换三次,加入14 mL邻二氯苯,搅拌升温至120℃,反应12 h,TLC监测反应结束,待反应液降温至室温,将反应液加入100 mL丙酮中搅拌,抽滤,30 mL丙酮淋洗。抽干,减压干燥。
1.2.2原料2的制备
在250 mL三口烧瓶中加入1,1,3,3-四乙氧基丙烷(4.9 g,29.84 mmol)和4.25 mL盐酸(0.3 mol/L),再加入90 mL蒸馏水并在50℃下搅拌。然后将苯胺(4.9 g,52.61 mmol))、4.25 mL盐酸(0.3 mol/L)和70 mL蒸馏水,滴加到反应混合物中,并在50℃继续搅拌2 h。冷却至室温后,过滤,干燥后得到固体。
1.2.3产物的合成
在25 mL三口烧瓶中先加入4-(2,3,3-三甲基吲哚)丁烷磺酸盐(0.590 g,2 mmol)、盐酸-N-(3-苯氨基-2-丙烯亚基)苯胺(0.284 g,1 mmol)和乙酸钠(0.16 g,2 mmol),然后加入乙酸酐10 mL,搅拌升温至110℃,反应1 h,TLC监测反应结束,待温度降至室温,减压蒸除乙酸酐,加入10 mL乙酸乙酯,加热至回流继续反应1 h,然后再次温度降至室温,抽滤,滤饼用40 mL乙酸乙酯洗涤,50℃下减压干燥得到最终产物3,分离产率为65%。
2结果与讨论
通过反应条件的考察,探究最后一步合成化合物3的最佳条件,主要对碱的种类、碱的用量和反应温度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具体见表1。控制变量,每次反应控制其他量保持不变,反应完成后比较各反应条件下的分离收率。首先对碱的种类进行了筛选,对比三乙胺、吡啶、氢氧化钠、叔丁醇钾和乙酸钠这几种碱,不管是强碱还是弱碱,有机碱还是无机碱,都控制碱的加入量都是苯胺的1.0倍当量,反应温度90℃,反应1 h后,对比不同碱的条件下,最终产物的分离收率,结果显示,乙酸钠作为碱时产率最高为44%。接着探究的是碱的用量,分别加入苯胺的0.5倍、1.0倍、1.5倍、2.0倍、2.5倍当量的乙酸钠,以0.5倍当量的等差递增,结果表明随着乙酸钠用量的提高,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当加入苯胺的2.0倍当量时,分离产率最高为56%,继续增加碱的用量为2.5倍当量时,产率不再增加。最后探究反应温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分别控制反应温度为70、90、110、130℃,每次温度增加20℃,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10℃时,分离产率达到最高65%,继续增加反应温度到130℃时,分离产率反而降低到60%,结果见表1。
3结论
本文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菁类染料,并对最后一步反应中碱的种类、碱的用量和反应温度这三个变量进行了探究,最后确定当碱用乙酸钠,乙酸钠的用量为苯胺的2倍当量,并在110℃下反应1 h时,产物的分离产率达到最高为65%。该结构式的菁类功能染料有望未来在医学、生物等方面有着潜在应用。对解决环境监测、医学探针检测、细胞成像等成为一个有希望的分子工具。
参考文献
[1]B.A.Armitage Cyanine Dye–Nucleic Acid Interactions[J].2008(14):11-29.
[2]V.F.Traven and D.A.Cheptsov Sensory effects of fluorescent organic dyes[J].Russian Chemical Reviews,2020,89(7):713-749.
[3]S.A.Yoon,S.Y.Park,Y.Cha,et al.Strategies of Detecting Bacteria Using Fluorescence-Based Dyes[J].Frontiers in Chemistry,2021(9):743923.
[4]E.van de Winckel,M.Mascaraque,A.Zamarron,et al.Dual Role of Subphthalocyanine Dyes for Optical Imaging and Therapy of Cancer
[J].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8,28(24):170593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