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 » 正文

  摘要:高校实验室人员聚集多、流动频繁,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对保障实验室顺利运行,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文章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国家丰富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针对中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安全防护建设、强化危险源管理、完善实验设备管理、优化安全检查制度等高校实验室加强安全管理的策略,为高校实验室强化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国际经验;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实验室快速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教技函〔2019〕36号),强调高校需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1]。本文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分析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高校实验室加强安全管理的路径。

  1国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1.1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高校参照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HSE)建立了高校实验室HSE管理机构,专门从事安全管理工作[2]。不同的高校HSE管理办公室的内设机构不同。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HSE管理机构内设总部、办公室、委员会等部门,总部负责制定相关项目管理方案,下设生物安全组、辐射安全组等项目组;办公室负责推进管理方案的实施;委员会负责方案实施监督和环境保护工作。实验人员需通过严格的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和考试方可进入实验室[3],且进入实验室后若有违规操作的会收到违规警告,后果严重的则会被取消进入权限[4]。学校通过试剂管理网上平台全过程监控试剂的采购、存储和使用,并要求调离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完成样品标签的粘贴、转交和清除[5]。各实验室的实验废液需要严格分类存放并贴好标签,回收时需在网上平台登记和申请,便于后期的流向跟踪[6-7]。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还组建了由学生巡查员和专业安全工作人员组成的安全巡查小组,让实验室的使用者直接参与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8]。此外,美国还十分注重实验室安全救援设施的建设,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实验室的消防警报与市消防系统相连,确保消防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抢救险情。

  1.2英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英国高校注重实验室安全分级管理,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各系,由系领导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系上聘任的专职和兼职安全员根据安全责任书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校级层面设立的健康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健康与安全咨询委员会则根据安全管理审查制度监督各系签订的安全责任书有效执行情况。英国高校的实验室还十分注重风险评估,如兰卡斯特大学制定了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五步法:第一步评估可能发生的危害;第二步评估发生危害时受到伤害的人员;第三步确定合适的危害控制措施;第四步建立安全工作体系(包括安全检查工作流程、安全培训等);第五步审核安全评估结果并定期开展检查,如图1所示。在危险性物质管理方面,英国高校积极宣传《危险物质和爆炸性环境法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对危险源、分类标识、控制措施等进行详细说明的法律法规,确保师生能够快速识别并进行有效防护[9]。此外,英国高校实验室专职安全员与理论课教师、科研人员待遇相当,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打造了一支稳定的人员队伍[10]。
 

 
  1.3日本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日本高校大部分实验室空间较小,但规划设计合理,十分注重安全风险防范和提高空间利用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安全软硬件建设,确保公共通道畅通、急救设施建设完备[11-12]。实验室管理实行学校管理和学部管理两级管理:学校管理的实验室主要是公共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配有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学部管理的实验室主要为本科生实验室,部分对研究生和教师开放。各实验室制定有相应的安全细则,并配有安全联络员,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公共教学实验室设备主要由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各课题组实验室的设备则由科研助理、研究生等维护。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均配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操作手册,实行培训上岗制度,培训合格者通过预约申请使用,并在使用记录本上详细登记使用情况。使用者发现仪器有异常时,需详细记录设备异常情况,技术人员会尽快进行异常原因分析和处理[13]。在实验室药品使用监督管理方面,日本大部分高校建有“药品管理支援系统”,各实验室需将购置的药品信息录入系统中,并及时录入使用信息。有毒与易制毒药品存放在带双锁的试剂柜中,导师保管其中一把钥匙,并每月对药品使用状况进行抽查。

  2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快速发展,实验室环境条件大幅改善,不少实验室硬件设施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高校实验室水平。但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安全管理制度仍需完善,缺乏具体的安全应急处理制度,导致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迅速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不能将事故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二是缺乏实验室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高校实验室多为在读学生自主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强,导致安全管理工作不规范、药品试剂交接不清晰、设备仪器维护不及时等问题突出[14];三是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普遍存在无视安全管理规定、违规操作、防护设备穿戴不到位等情况,导致高校实验室事故频发[15];四是信息化管理有待加强,近年来各高校实验室逐步推进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对危险化学品、气瓶、实验废弃物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但在实际使用操作方面存在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导致信息化管理流于形式。
 

 
  3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针对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其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我国高校实验室应从加强安全防护建设、强化危险源管理、完善设备管理、优化安全检查制度等路径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

  3.1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建设

  我国高校实验室强化安全管理,不仅要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硬件设施建设,更要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软件设施建设。在安全防护硬件设施方面,重点加强警报设施、安全应急装置等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并定期检查维护;在必要的地方粘贴安全标识牌、安全风险告知卡等;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排布电线,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在安全防护软件设施方面,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操作的场所、人员、资产、化学品等安全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强安全应急救援制度建设,相关制度的制定应更多提醒师生“该怎么做”,减少“禁止如何做”;加强实验室准入安全培训,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消防演练,提高师生应急自救能力,帮助师生在遇到险情最大限度降低损害。

  3.2强化实验室危险源管理

  做好实验室危险源管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实验室危险源管理既要做好危险源的评估,也要做好危险源管理措施的制定实施。英国高校制定的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五步法,有效排查了实验室危险源,有助于实验室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建议我国一些高校加强实验室危险源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落实实验室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实验室气瓶使用台账”“实验室危化品台账”“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台账”等各类危险源动态化管理台账,形成实验室危险源管理信息库。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制定详细的安全防范措施,如使用带双锁的柜子双人管理易制毒化学品、使用带有报警装置的气瓶柜、监测跟踪危险废弃物的流向等。加强危险源安全管理巡查,校级和院级定期组织危险源专项检查,实验室开展危险源每日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详细制定各类危险源引发事故时减轻损害的应对措施,开展实验室危险源管理宣传和培训,增强师生对实验室危险源管理的意识,减少意外发生的概率。

  3.3完善实验设备管理

  实验设备如果操作不当易引发安全事故。我国高校开放共享的贵重仪器由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维护管理,并要求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后再上岗,一般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但一些中小型仪器则常常因缺乏管理和维护而损坏严重,不明情况的操作者使用损坏的仪器设备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建议完善实验设备使用管制制度,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学院或者学校统一购置的仪器设备,明确设备使用管理责任人,负责使用管理,监督仪器使用人员培训后上岗,并定期开展设备维护保养;各课题组实验室内自购的仪器设备,聘用科研助理或指定专门的学生进行管理,负责仪器设备管理的学生,在毕业前需和下一任管理者交接好相关工作。

  3.4优化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

  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是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建立了“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安全检查制度,但各级检查常将重点放在卫生工作,各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未能得到及时整改。建议优化实验室安全检查内容,从注重卫生整洁等形式化检查转变为注重安全防护、实验操作、用水用电等安全隐患排查。学校和学院层级不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专项检查工作,如气瓶安全专项整治检查、24小时用电设备专项整治检查、高压高温设备专项整治检查等,真正发挥安全检查的作用。同时,聘任兼职或全职安全员,组建安全巡查小组,指导和监督各系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各实验室落实安全责任人制度,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整改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惩戒机制,对于通报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的,或者反复出现同样问题的,给予相应的惩罚。

  4结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警报器、喷淋装置等安全防护设施管理,化学品使用、实验废弃物处理、辐射安全监管等危险源管理,以及实验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等,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运行,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强化危险源管理、完善实验设备管理、优化安全检查制度这四条路径缺一不可。同时,需做好以下保障工作:一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项目种类多、范围广,只有做好制度建设,明确各项安全规范和管理规章,并且严格执行,才能够开展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二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专职人员数量。目前国内高校校级层面一般聘有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员,但各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则多为学生、临时科研助理等兼职人员,安全管理经验不足且流动性较强,要增加实验室安全管理专职人员的配备,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开展。三是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与培训,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光靠外部的安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使用人员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来,才能真正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向丹,白艳红,王耿,等.新形势下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22,25(3):213-216.

  [2]田德美,夏伟.美国犹他大学化学实验室管理及借鉴[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7):262-265.

  [3]吴田,胡丹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及借鉴[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7):165-168.

  [4]孙秀娜,易桂兰.中美两国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医药卫,2020,36(1):151-153.

  [5]童晓梅,王珍妮.美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启示及实践[J].广州化工,2019,47(23):190-192.

  [6]郑昊泽.发达国家与台湾地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广东化工,2021,48(20):249-250.

  [7]程敬丽,毛黎娟.美国大学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与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76-178.

  [8]郭生梅,蔡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启示[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4):110-113.

  [9]玄大悦,王春雷,刘贵彤,等.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借鉴[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1):245-248.

  [10]蒋晗,潘飞鹏,黄光荣,等.英国和荷兰高校食品类实验室管理及其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168-171.

  [11]黄坤,李彦启,孟少英.发达国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9):145-148.

  [12]蓝蔚青,殷曦敏,王锡昌,等.借鉴日本大学管理经验提升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J].实验室科学,2016,19(5):162-165.

  [13]蓝蔚青,谢晶,陈江华,等.日本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255-258.

  [14]贾宝丽.化学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措施分析[J].化工管理,2022(8):55-57.

  [15]黎莹,胡谷平,蔡涛,等.借鉴美国主流高校HSE体系建设我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J].大学化学,2015,30(2):15-2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