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知识 » 正文

本科英语语言学OO选题(跨文化方面的OO题目)

目录:

本科英语语言学OO选题

跨文化方面的OO题目

语言学概论OO

跨文化毕业OO题目

本科英语语言学OO选题

本科英语语言学OO选题

1、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主要以语言理论的发展为基础。文章简略地回顾了语言测试理论在过去两三个世纪中的发展历程后,介绍了交际测试法的理论基础———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理论,详细地阐述了交际测试法在测试内容、任务类型、评估体系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 最后,根据交际测试法目前的发展状况,简评了其较之于其它测试法的优越性、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关语言测试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完善。研究表明,科学的外语测试不但可以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外语教学成果做出正确的鉴定,而且可以通过其积极的反拨作用促进外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对外语测试的研究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全世界外语教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3、 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语言测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语言观的影响。不同的语言观决定语言测试采用不同方法、不同内容和不同题型,总之,任何一项语言测试题目都是对一定语言观的具体反映和操作。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语言测试经历了如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科学前时期多数学者认为,科学前时期测试形式的确立应从18世纪英国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考试(COObridgeTripos)算起(Spolsky:1995)。科学前时期测试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测试方法主要以OO写作式的短文写作—翻译法(essay—translationapproach)为主。总的来说,科学前时期的测试既没有科学的语言理论做指导,也没有统一的客观评估标准,测试结果完全凭考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因此,可以说科学前测试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系统性,是测试发展的雏形时期。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分析法测试理论的出现

跨文化方面的OO题目

跨文化方面的OO题目

1、 国内OO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浅析化妆品OO中的语用预设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 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2、2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 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 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 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 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 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 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 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4 OO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 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 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 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 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 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 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 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5 从OO语言特色看中西文化异同 5 从数字喜好看中西文化差异 5 中西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内涵探析

4、7 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缺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7 正视中西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7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反思英语教学 7 情境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学概论OO

语言学概论OO

1、论语言和交际的2113关系 [摘 要]语言5261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4102的思维工具1653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通过使用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

2、浅折现代流行语及其让会文化心理 提要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

3、替你找了两篇 1)关于《语言学概论》的一点学习心得 《语言学概论》这本书主要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它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性学科。它和

4、一。写读书的好处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我给你介绍以下几点: 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读书的名人故事: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

跨文化毕业OO题目

1、摘要: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学中单纯强调西方文化及语言,抛开了我们自己的母语及母语文化。本文分析了母语迁移的理论和正迁移、负迁移对第二外语学习的影响,提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重新认识对母语及母语文化所起的作用,避免文化负迁移的产生,把外来语文化中有益的部分逐渐融入,成为母语文化的一部分,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2、我国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是指在英美强势文化的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从而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在2001年提出后,教学大纲的制定者和广大的外语教师都渐渐意识到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到我们应该利用母语与母语文化来理解和学习语言中有共性的东西,促进跨文化交际。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所有的语言都具有共同性,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的普遍现象(linguisticuniversal)。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的知识或者技能对获得新的知识或者技能产生的影响。西方学者认为“目的语言和学习者已经习得的或者还没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产生了语言迁移。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因为不熟悉目的语言的规则而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方式来处理外语的信息。

3、母语迁移又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当母语对目的语言学习有促进就是正迁移,通常是因为母语和目的语言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习惯。反之,当母语对目的语言学习有干扰作用就是负迁移,通常是母语的语言习惯与目的语不同从而形成了干扰。事实上,语言是有共性的,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借助母语的一些语言经验来了解背景和掌握知识,形成基本的概念,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但是这必须是第二语言和母语某些特征相似或者一致的时候。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们国家的学者对语用迁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负迁移上,对正迁移的研究相对较少。的`确,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教育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尽量用英语思维,努力摆脱中文思维,事实上,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外语教学中适当利用母语是有益的,而排斥母语是极大的损失。国内的大学生的母语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母语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而且日常生活都是运用汉语,因此让他们完全摆脱中文的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的确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夸大,相反,我们要努力运用语言正迁移的作用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借助母语表达想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不要过分强调必须用英语表达,这样会影响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放弃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现有的英语词汇或者句子来表达一些书本上有的简单观点,这不利于我们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母语开阔思路,再翻译成英文进行修改。同样的,老师不光是用全英文授课,也可以利用母语解释一些复杂的事物,比如一些英语单词的英语解释非常繁琐,而汉语却能简单明了,因此准确的英译汉,可以加深学生对英文的理解,这些都能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4、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母语正迁移的作用,避免文化负迁移的产生,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对策,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将目的语文化中有益的部分逐渐融入母语文化,成为母语文化的一部分。跨文化交流就是“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大学英语在高等院校是普及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基础课,我们在第二外语授课中适当引入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化进行适当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敏感性,避免文化负迁移的产生,发挥文化正迁移的作用,比如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母语获取大量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也能促进他们学习目的语,同时向学生传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他们能够使用其他语言表达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宣扬中国文化和身份认同,但是也必须用国际的思维考虑问题,不能让学生习惯性地从中国文化思维出发去思考问题,那么这个矛盾如何处理呢?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区别,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培养文化相对论的思想,把语言当成一种工具,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起桥梁进行交流往来。对外来文化进行加工、改造、变革、同化,使有益的部分逐渐融入母语文化,扬长避短,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跨文化交流,以真正解决“失语症”问题。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文化  语言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